08.20 黃梅:漸行漸遠的老篾匠,難道要走向消亡?

黃梅:正在消失的手藝——篾匠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半天功夫,一件件竹製品便在篾匠的手中誕生。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小時候,在孔壟鎮筷子街,也就是鎮小那條街。有一大群篾匠每天用靈巧的雙手編織各式各樣的篾製品,門口吊著許多竹籃子,簸箕,擺著竹榻奈,牆壁倚靠有捲起來的竹蓆與扁擔,生意不錯,經常有人買。當時那條街,幾乎一半是篾匠的天下。那個年代,許多東西都是篾製品,就連開水瓶的外殼都是篾制的。爸爸天天早上拿著竹籃子去菜場買菜,去時籃空空,歸來菜滿籃。媽媽到河邊去洗衣服,也是用竹扁擔挑著兩竹籃子衣服去洗。

參加工作後,在濯港鎮上街頭老供銷社旁也能看見幾家篾匠天天在做簸箕、挎籮等篾製品賣,生意馬馬虎虎。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隨著塑料、不鏽鋼等製品的出現,竹製品逐漸被淘汰。如今的篾匠在城鎮很少見,幾乎絕跡。然而在今年,我卻在大河的楊凼和大廟兩個山村,再次見到了這個正在消失的手工藝。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位於黃梅縣大河鎮北部風光秀麗的楊凼村,西與武穴市馬乾村接壤,北與蘄春縣八斗村相連,是一個雞鳴三縣之地。這裡民風淳樸,自然風光秀麗,天然的竹海既是“金錢竹”,更是天然氧吧。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是黃梅縣扶貧重點村。如今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搬遷出去了,留在家裡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當我在一間老屋裡看到80多歲的楊篾匠正在用輕而小巧的篾刀來剖篾片蔑絲做篾器活,老人的手,粗糙如麻石,掌心結著厚厚的繭,還有劃破的痕跡。他天天都在做, 但一天下來也只有五塊錢收入。而在山那邊的大廟村,60多歲的老篾匠胡老爹,也是一樣的困惑,雖然沒有什麼生意,但手總閒不住,編好的篾製品堆滿了房子。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老篾匠講究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等基本功,篾匠要樣樣紮實,件件通曉。剖出的篾片,粗細大小均勻,清白分明;編的蔑器,美觀大方。並且做的竹製品結實耐用,用個十幾年都沒問題。其實,篾製品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環保。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嫌篾匠活太苦,收入太低,寧願到異鄉打工也不願學。在這些老人眼裡,這門老手藝現在沒人願學,也許用不了多久就要失傳了。心裡也是無比的難過。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大山裡,這些老篾匠的堅守,他們已經不僅僅是養家餬口,而是對文化的一份自覺傳承。或許要不了多久,那份老手藝,最終會成為人們腦海裡的一抹記憶……

對於那些正在逐漸走向消亡的傳統技藝,你有什麼好的方法來保護他們嗎?歡迎在評論下方一起討論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