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這個夾子應該往上移,注意不要傷害到它的根部。”“這邊可能光照不足,長勢沒有那邊好…”“時間沒到,再長著看看。”4月16日,河西學院教授王勤禮一邊仔細觀察西紅柿生長情況,一邊為農戶解答疑問。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走進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鎮永濟村戈壁農業示範園,一排排現代化的溫室和塑料大棚蔚為壯觀,大棚內一株株爬藤番茄青翠欲滴、長勢喜人,有些枝頭還長滿了黃色的小花,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這裡以前都是戈壁荒灘。”甘肅省設施農業蔬菜生產技術指導專家、甘肅省蔬菜產業體系專家、河西學院教授王勤禮介紹,雖然戈壁灘光照充足,但土壤貧瘠,水資源緊缺,地裡長不出東西來,當地不少農戶只能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從2018年開始探索,在戈壁上改良土壤,建起了40多座日光溫室和200多座塑料大棚。

戈壁蔬菜不是直接在戈壁砂石上種菜,而是以基質代替土壤,基質主要以食用菌菌糠等當地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其最大的優勢在於解決了在鹽鹼地、戈壁灘、荒漠地等非耕地上進行生產缺土的問題。王勤禮說,戈壁灘上發展農業面臨最大的兩個難題:一是缺水,二是土壤貧瘠。戈壁大棚農業用滴灌的方法,提高了用水效率。土壤方面,改變種植模式,利用栽培基質,採用栽培槽、基質袋、基質枕三種模式,用基質代替土壤,進行無土栽培,有效解決了戈壁灘上缺土的問題。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最初因為沒有技術指導,農戶自己種植西紅柿,但由於農戶無法應對病蟲害和凍害,導致最終長勢不好。今年春天,由張掖市經作站和河西學院專家經過商討,採用不同的種植模式並且改用由河西學院指導臨澤縣奮君礦業有限公司加工生產的本地栽培基質,大大降低了基質成本。“王勤禮說,戈壁上的土源沒有被汙染,加上充足的光照以及適宜的溫差,在這樣的條件下種植出的蔬菜質量高、品質好。

“戈壁灘上長出的蔬菜,無公害,品質好,不愁賣不出去。”永濟村戈壁農業示範園負責人劉治財自豪地說。

“目前,我們在戈壁農業示範園承擔著'祁連山珍稀瀕危動植物棲息地區域生態修復菌物保護利用研究與示範項目'的子項目'菌糠資源化綜合利用研究與示範'的示範任務,我們還在溫室裡開展了不同基質的效果實驗,目前,西紅柿長勢良好,無病害、無蟲害,真正達到了無公害要求。現在西紅柿第一層果已經結出來了,預計將在6月份上市,供給張掖市場和南方市場。”王勤禮告訴記者。

張掖:戈壁灘上的“綠洲”農業

只要轉變思路,在荒漠戈壁上同樣能做出綠文章。近年來,張掖市搶抓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戈壁資源優勢和有機基質栽培技術,把戈壁資源利用與設施種植、有機質栽培、高效節水等先進技術結合起來,推動綠色農業創新發展,在農業產業方面走出了一片新天地。除了蔬菜產業外,張掖的小雜糧、制種玉米、食用菌等地方特色產業也成亮點,成為絲綢之路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帶的一大特色品牌。

據瞭解,全市先後引進培育陝西海升、甘肅怡泉新禾、蘭州糧油集團、福建神農等13家建設主體,在民樂縣六壩灘、甘州區巴吉灘、臨澤縣扎爾墩灘、高臺縣青草湖灘等戈壁荒灘投資建設了10個戈壁農業產業園區,帶動發展戈壁生態農業累計達6.12萬畝。

昔日“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沙灘,如今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聚寶盆”。科技正在改變這裡貧瘠荒蕪的舊貌,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武器”。(本網記者 趙燕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