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范進,一個被誤讀了上百年的逆襲者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一篇,由於這篇曾被選進高中語文課本,因此大多數人對范進是耳熟能詳。

范進是一名古代書生,自小家境貧寒。他從20歲開始考秀才,直到34歲才中。而後繼續考取舉人,不料一次又一次失利,終於在54歲那年高中舉人,從此一飛沖天,最後官至山東學道,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廳長。期間受盡了鄉親的白眼和岳父胡屠夫的冷嘲熱諷。

范進,一個被誤讀了上百年的逆襲者

高中時,乍讀到《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我和同學們都覺得范進可笑。那個書生在我們的眼裡就是一個迂腐的慫包,然而,時過境遷,當我踏入社會,才終於發現,可笑的不是范進,而是我們這些溫室中長大的少年。

1. 范進熱衷仕途嗎?

世人嘲笑范進,很大程度是認為范進熱衷仕途,一個人做什麼不行,幹嘛非走科舉這條路?這種想法明顯忽略了古代和當代的社會環境。

古代生產力低下,書生沒有太多就業機會。若想出人頭地,科舉是最好的途徑。當然,科舉一途相對於讀書人來說,無異於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其激烈程度遠勝於當代的公務員考試。

現代人,就業途徑多。各種各樣的人才都能得到發掘。人們考公務員的意願自然沒有古代那麼強烈。

范進,一個被誤讀了上百年的逆襲者

范進中舉之前,家裡窮得揭不開鍋,范進的母親已經餓得眼睛都快看不見了。這時候根本沒人注意他們的死活。而范進中舉後,鄉親們突然變得熱心起來,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范進的岳父胡屠夫再也不敢辱罵范進,而從不與范進來往的張鄉紳也登門拜訪。甚至還有潑皮破落戶投靠范進賣身為奴的。

范進的鄉鄰和岳父之所以如此巴結奉承,是因為古代是官本位社會。官與民的地位可謂天壤之別。

范進家境貧寒,沒有經商的本錢,除了讀書,只有去做工,可是古代那種環境,工匠的地位還不如農民。要想出人頭地,只能通過科舉,成為官場的一份子。幸運的是,他成功了。

范進的確熱衷功名,但是這並沒有錯。他做官後也沒有利用職權作威作福,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嘲笑他呢?

2. 范進懦弱嗎?

人們之所以嘲笑范進,跟范進的落魄經歷大有關聯。范進中舉前,岳父胡屠戶罵他是“現世寶”、“爛忠厚沒用的人”,范進總是唯唯諾諾,從不敢頂半句嘴。

在讀者看來,胡屠戶欺人太甚,范進猥瑣懦弱。可當時范進是什麼樣的境遇呢?自己尚未中舉,家中一貧如洗,他並沒有趾高氣揚的資本。而胡屠戶家,雖不是大富大貴,但是比起范進,還是寬裕得多。范進需要胡屠戶接濟,自然不能得罪胡屠戶。

范進,一個被誤讀了上百年的逆襲者

范進中舉後,張鄉紳前來拜訪,張鄉紳也是舉人出身,還曾做過一任知縣。論起社會地位,張鄉紳遠勝胡屠戶,但是在與張鄉紳的交往中,范進言語得體,不卑不亢。因為他已經邁過了那道天塹,生存再也不是問題,與人交往自然不需要抱著討好心態。

中國有句話“大丈夫能屈能伸”,順境中飛揚跋扈不稀罕,逆境中忍辱負重才是真英雄!

3. 我們該不該學習范進?

范進54歲中舉,從20歲到54歲,他足足奮鬥了34年。有多少人能像范進一樣堅持自己的信念呢?

54歲,放到現代都是要退休的年齡了。而范進,他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有個網絡流行詞叫“佛系”,講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慾無求,一切隨緣。這個詞火起來的時候曾引起不不小的爭議,佛系可以是“雲淡風輕、處亂不驚”,也可以是“庸庸碌碌、不求上進”。如何讓“佛系”更有利於我們的發展,范進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范進,一個被誤讀了上百年的逆襲者

范進三十多年來屢考不第,屢敗屢戰,生活的艱難困苦,鄉親的白眼相對,岳父的冷嘲熱諷。這些范進統統不在乎,考中舉人的理想深植在他的腦海,那些打不倒他的,使他更強大。終於,他在成千上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普通的佛系青年不得不適應時代的改變,而剛強的鬥戰勝佛則會改變時代。

我們可以佛系,但要像范進一樣,做個鬥戰勝佛。認準目標,鍥而不捨,至於成功路上那些挫折,我們完全可以以一種灑脫的心態來看待。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范進曾是個普通人,你我亦然,何不搏一把,換個錦繡前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