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作為一個蜀人,李白對蜀地的歷史自然是有研究的。他的《蜀道難》中的這段文字,不僅生動形象的表現了蜀道之艱險難阻,更為我們展示了蜀地的一段古老的歷史。——引言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近期,飛揚在研究四川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由於四川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人口的遷移對蜀地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和根本性的影響,從遠古到近代,四川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四川的歷史上有過可哪幾次重要人口遷移,又對蜀地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飛揚的這篇文章將圍繞以上兩個問題展開,從人口遷移這一獨特的角度為你展現四川的歷史發展。

下面請先看飛揚對四川歷史上幾次重要人口大遷移及其對蜀地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的綜合分析,看完後,或許你也會驚呼:原來四川的歷史真的就是一部移民史!

第一次人口大遷移:上古文明古蜀國——氏族遷徙帶來的政權更迭

先秦時期,由於巴蜀尚未納入華夏文明的核心圈子,因此對於四川地區上古歷史的可信文獻記載少之又少,僅有少量成書於秦朝之後的史料記載了關於蜀地的歷史和傳說(如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

所以,飛揚只能依靠各種史書中對古蜀國的零星記載,結合現代四川地區的考古研究成果,來描述上古時期的四川歷史。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古蜀國三星堆遺址青銅面具

大約4千多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了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蜀地存在著一個古蜀國。古蜀國延續了一千七百多年,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有蜀候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皇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開明位號曰叢帝。"

通過這些史料,古蜀國的朝代延續基本上可以確定了: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朝——開明朝。但其實,在古蜀國的這一朝代延續的背後,飛揚還發現了另一條更為清晰的脈絡——氏族遷移帶來的政權更迭:

上古時期,古羌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他們當中的一支向東遷徙,到達了呈南北向橫貫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的岷山地區。在廣大的岷山山脈及岷江上游河谷地區,這個遷徙過來的羌族遊牧部落誕生了一位傑出的首領,他教族人學會養蠶和耕種,使得部落生存狀況大大改善,進入了半放牧半農耕的生活,族人稱這位傑出的首領為“蠶叢”,古蜀國的“蠶叢氏”部落正式誕生。

後來,中原地區日益擴張的殷商王朝勢力逐漸達到了岷山地區,蠶叢氏不屈服於商的壓迫,多次與商王朝發生戰爭。在殷墟的卜辭中,還有大量關於“徵蜀”“至蜀有事”的記載。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政後期,商王朝集中兵力對“不受控制”的蠶叢氏部落進行了一次圍剿,蠶叢氏首領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蠶叢氏只得順岷江南遷避難。

蠶叢氏部眾順岷江一路南下,來到了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果敢的首領下令族人停下腳步就在此定居,他帶族人捕魚打獵、引水灌溉農田,傷亡慘重的部落很快恢復了元氣,族人將這位首領尊稱為“柏灌”。

不久柏灌氏發現,在成都平原的南部有一條大河,這條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 ,而河的南岸生活著另一個更龐大的氏族——“魚鳧氏”。這個氏族是成都平原的土著居民,他們以漁獵為生,水性好,作戰勇猛,號稱“魚鳧氏”。

柏灌氏與土著魚鳧氏因為地盤的爭奪,很快又發生了戰爭,魚鳧氏憑藉強大的部族力量,打敗了初來乍到的柏灌氏,統一成都平原,建立起魚鳧王朝。如今,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的四川廣漢市三星堆遺址中,有大量與“魚”和“鳧(鳥)”相關的青銅器,基本上可以確定為魚鳧王朝的都城。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三星堆遺址鳥造型

時間到了商朝末年,杜宇從雲南昭通一帶率領部眾進入成都平原打敗了魚鳧氏,建立起了一個更為廣大而強盛的杜宇王朝,自號望帝,建都於陴(成都西郊)。如今在成都西郊的金沙遺址,很可能就是杜宇王朝的都城。

杜宇王朝國力強盛,還參與了周武王伐紂的戰役,《尚書》記載:“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後來杜宇年老後傳位於治水有功的同族人宰相杜靈,杜靈建立起更為強大的開明氏古蜀國,疆域“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成為中國西南的強國。直至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率大軍伐蜀,用計騙得末代蜀王開明氏杜蘆打通了金牛道,滅亡了古蜀國。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古蜀道示意圖

  • 縱覽古蜀國一千七百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從蠶叢到柏灌,是敗退下的南遷;從柏灌到魚鳧,是遷入部族與土著氏族的融合;從魚鳧到杜宇和開明氏王朝,是氏族大遷移帶來的疆土擴張。
  • 總之,蜀地上古時期的文明古蜀國有一條非常清楚的脈絡——由氏族遷移帶來的政權更迭。然而,這還是隻是四川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一次人口大遷移將會馬上到來。

第二次人口大遷移:秦漢時期的天府之國——秦滅古蜀國後,古蜀國貴族的逃離與“秦民萬家入蜀”

秦國滅亡古蜀國,是為了吞併巴蜀之地以壯大自身實力,所以秦國並未對蜀地的百姓進行大屠殺。但是因為秦國這個強勢政權的入主,蜀地還是發生了一次人口大遷移,主要是古蜀國滅亡後,土著部落貴族的外逃,以及其後秦國為開發蜀地而遷“秦民萬家入蜀”。

古蜀國滅亡後,蜀人、巴人、氐人,羌人等蜀地的土著部落的貴族紛紛外逃:

氐人向西北遷徙到青海高原,部分融合而成今天的白馬藏族一支; 羌人向西遷徙至川西高原(冉人最初的居住地),部分融合而成今天的羌族人一支; 巴人則向東回縮至川東及重慶一帶,部分形成今天的土家族一支;

古蜀國的開明氏蜀人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眾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滅掉了文郎國,建立起甌雒國,自稱安陽王朝,持續了一百年後被秦末將領趙佗所滅。

古蜀國土著貴族的外逃使得蜀地原有的政權體系解構,而秦國設巴郡、蜀郡管理四川,遷“秦民萬家入蜀”則將巴蜀從此納入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圈落。

秦滅巴蜀後,設巴、蜀兩郡管理四川,並且遷“秦民萬家入蜀”,長期地、大批地向巴蜀移民,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傳入四川,對四川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將世代以冶鐵為業的趙人卓氏、山東人程氏遷至蜀地,使得蜀地的鐵器很快行銷各郡,蜀郡成為全國的冶鐵中心之一。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都江堰

另一方面,秦國派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農業得到飛速發展,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從此四川地區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趕上並達到全國的先進水平。

四川“天府之國”在漢代到達了一個繁榮的頂峰。蜀郡太守文翁創辦官學,大力推行文教,同時蜀地的社會經濟也快速發展,整個漢代,四川都呈現“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榮氣象。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天府之國成都平原

  • 秦滅巴蜀,一方面巴蜀土著部落貴族外逃,蜀地原有政權體系解構;另一方面,秦國遷“秦民萬家入蜀”,派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極大地推動了四川的發展,使得四川社會歷史達到了一個繁榮高峰,而這一高峰直到數百年後的盛唐才被超越。人口的大遷移,又一次主導了四川歷史的發展。

第三次人口大遷移:“揚一益二”——魏晉南北朝的混亂與漢族遷入後唐宋的再繁榮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時期,整個中國都處在混亂中,和平年代極為稀少,四川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說比中原更為混亂和動盪:

從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併入隋朝版圖,短短360年間,四川地區先後受蜀漢、西晉、成漢、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11個政權的統治。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五胡亂華

如此頻繁而集中的戰亂給四川帶來的損失是可想而知的,這一時期,大量的蜀地百姓為了躲避戰亂或流民而外遷,四川人口最少時甚至減少到了20-30萬戶。精英人口的外遷,導致四川的社會經濟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這是四川歷史發展中的一次大低潮。

進入隋唐後,五胡亂華的局面結束,中國開始了一個政局相對穩定的時期,沃野千里的蜀地吸引了大批漢族人口的遷入。這些高素質的入遷人口為蜀地帶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文化技術,直接推動了四川地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四川又迎來了秦漢後的第二次發展高峰。

盛唐時期,四川也隨全國的繁榮而經濟文化發展到全盛,當時天下盛傳“揚一益二”的說法。揚指江南地區,益指的就是四川,也就是說當時的四川是全國僅次於江南的繁榮富庶地帶:

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四川地區人口發展到約200萬戶,1000萬口左右。成都平原成為當時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乃至文學藝術都可以與最繁榮富庶的江南地區相媲美。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蜀地走出的大詩人李白

唐末五代,割據蜀地的前、後蜀政權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未捲入中原的混戰,四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最大的保護,一進入相對穩定的宋朝,四川立即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特別是在商業上,幾乎達到了極盛:

一方面是漢族人口的持續遷入,另一方面是本土人口的快速增長,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川人口達到259萬戶,約1295萬口。這個數字是19世紀初期以前四川歷史上人口的最大值。

四川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紡織業、茶馬貿易、造紙印刷業馳名天下,更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益州交子。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代益州交子

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和動盪,使得秦漢繁榮時期培育出的四川本土的高素質人口大量逃散,四川社會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停滯。進入隋唐時期後,在政局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大批漢族人口來到沃野千里的蜀地,高素質的入遷人口為蜀地帶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文化技術,直接推動了四川地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四川又迎來了秦漢後的第二次發展高峰——唐朝的“揚一益二”和宋代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益州交子”。

  • 第三次人口大遷移,以高素質人口的遷入和遷出為主導,再次決定和控制了四川歷史的發展方向,停滯倒退還是蓬勃向上,社會動盪不安還是經濟文化達到極盛,這些,都取決於人口的遷移。

第四次人口大遷移:湖廣填四川——數十年戰亂下的人口銳減與十幾個省份人口遷入後的新生

明末清初長達30多年集中在四川的連續戰亂,使得蜀地幾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先是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攻入四川,與南明軍隊作戰,後來南明軍隊又困守四川與清軍戰鬥。清初吳三桂等“三藩起義”又攻入四川,清廷滅三藩又將四川捲入戰火。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連續的三十多年裡,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清初的《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僅16090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仍只有18090戶,估計全省在籍人口不足10萬人。四川的土地大量荒蕪,順治年間全省耕地僅一萬多頃。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明末清初長達30年的動亂使四川人丁稀少、土地荒蕪

人丁的缺乏使得四川即使沃野千里、資源豐富也再無法迸發出發展的活力,幸而,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人口遷移活動的到來使得幾近荒蕪的巴蜀大地重獲新生——湖廣填四川。

在飛揚看來,“湖廣填四川”應該定義為,明末清初四川連續三十年的戰亂人口急劇銳減後,一次長達數十年的、大規模的中國人口由湖廣(湖南湖北)等十幾個省份向四川的遷移過程。以“湖廣”命名其實只是因為往四川的移民主體是湖廣人,陝西、貴州、江西等十幾個省份也同時參與了移民四川,且所佔比重不小。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有記載:

“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

在這數十年間,各省向四川移民的人口總量至少在100萬以上,這一批移民成為了四川人民的先祖,奠定了四川近現代的人口組成和歷史文化基礎。但是在飛揚看來,這次大規模人口遷移的意義,遠不僅僅是這麼簡單——可能誰也沒有想到,湖廣填四川這次人口大遷移,將在一兩百年後在中華民族的面臨亡國滅種之際,發揮出難以替代的作用。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百萬以上數量的人口補充,使得四川的人丁和社會經濟在清朝中後期得到了最快速的恢復,而這一恢復,直接為抗戰時期四川成為大後方打下了物質與文化基礎。對抗戰時期,四川所起到的作用,請大家直接看數據:

整個抗戰時期,四川共輸送了大約350多萬青壯軍人和8500多萬石的糧食,佔同期全國徵兵總人數五分之一和全國徵糧總數的三分之一 。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居全國第一。八年全面抗戰國家總計支出14640億元(法幣),四川就負擔了約4400億元。

在今日回望那一段歷史,難以想象,倘若沒有那一次數量過百萬級的湖廣填四川這樣人口大遷移,就勢必沒有,四川人丁和社會經濟的快速恢復,抗戰時期就會沒有了一個撐起整個抗戰的大後方,將會缺少350萬保家衛國的戰士以及8500萬石糧食。那個時候,中國將會危急窘迫到什麼地步?誰也不敢假設!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不只這一次

  • 湖廣填四川,四川歷史上的最後一次人口大遷移,這一次,不僅深刻地改變了巴蜀大地,更徹底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

總結:四次人口大遷移,四川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以上,飛揚深入地分析了四川歷史上的四次人口大遷移及其對蜀地歷史發展的影響,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

第一次人口大遷移:上古文明古蜀國——氏族遷徙帶來的政權更迭

第二次人口大遷移:秦漢時期的天府之國——秦滅古蜀國後,古蜀國貴族的逃離與“秦民萬家入蜀”

第三次人口大遷移:“揚一益二”——魏晉南北朝的混亂與漢族遷入後唐宋的再繁榮

第四次人口大遷移:湖廣填四川——數十年戰亂下的人口銳減與十幾個省份人口遷入後的新生

相信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已經深刻地感受到,這四次人口大遷移直接主導了四川歷史的發展,自然地將四川的歷史分為幾個大的階段。

從上古時期的文明古蜀國直到近現代的四川省,四川這四千多年的歷史就彷彿是一部移民史。在過往的歲月中,因為各種原因,一群又一群的人們遷出、遷入,導致了政權變更,造就了天府之國,促成了經濟文化的極盛,使得巴蜀大地重獲新生……而巴蜀大地始終張開她溫暖的懷抱,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著這一代又一代的川人,這群勤勞勇敢、樂觀上進的生靈。

那麼,四川的歷史為什麼會呈現出移民史的特點,人口遷入和遷出的背後是什麼因素在主導著這一切?我認為,這些疑問要從四川的獨特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中尋找答案。而飛揚作為一個學習地球科學的理工男,將結合本身所學的地球科學知識,以地理承載歷史與人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這一切。

參考文獻:

《華陽國志》;《尚書》;《最應瞭解的四川歷史》;《四川歷史考古文集》徐鵬章;《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陳世松;《“古蜀文明”之古蜀人的後裔都去哪了?》蜀山筆俠;《古代四川歷史發展的高潮和低潮》等


想知道經常霸佔運動步數排行榜、翻山越嶺、用腳步測量祖國大好河山的“地質學家”們到底在幹些什麼,瞭解四川、湖南、江西等各個省份或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中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與飛揚還有眾多小夥伴們一起從地理的角度解讀歷史與人文。點擊下方或進入飛揚的主頁加入“畫地為史”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