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黃奇帆:非常大的開放力度正在中國大地上展開

本報記者 李正豪 北京報道

“今年最好的形勢就是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想跟我們脫鉤,倒逼我們更大的開放。我們一定要看到,現在非常大的開放力度正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副理事長黃奇帆在第十九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們國家發展的真正動力,過去40年是靠改革開放,今後10年、20年還要繼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黃奇帆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新時代的開放特徵,與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許多重要變化。

第一,過去我國是出口為導向的貿易政策,現在是既鼓勵出口又降低關稅、鼓勵進口。現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是雙向的,形成了世界範圍的顯著共識,中國市場正在擴大進口,擴大進口同樣可以拉動中國經濟,因為進口代表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

同時,進口還表明中國外匯儲備多、硬通貨多。進口大國也一定在全球有定價權。進口大國到了一定階段,人民幣就可以成為直接支付進口的貨幣,用不倒換外匯。“到去年,我國進口出口用人民幣直接支付,到了人民幣7萬億元,以前基本上都要花美元。現在有7萬億元的進出口用人民幣支付,這代表了中國的支付能力變強了,進口大國將是中國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標誌。”黃奇帆說。

第二,過去我國投資方面是引進外資為主,平均每年引進約1300多億美元,而這幾年中國人走出去投資,5年時間投了大約7000多億美元,所以現在我國在投資方面也是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推動,也是對中國經濟更好的推動。

第三,我國現在的開放形勢是東西南北中同步開放,而以前一般是沿海先開放,中部、西北慢慢跟進。現在我國開放的區域特徵就是同步開放,尤其“十八大”以後,我國一下子推出16個新區。這16個新區當中有6個在沿海、5個在中部、5個在西部,所以是東、中、西部一起推。

另外,最近兩年,我國又推出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截至目前一共推出了18個,東部有7個,中部和西部有11個,也是東、中、西部全部開放。實際上,自貿區的政策在高度、深度上比以前的特區、新區又有了新的內涵。

第四,從行業角度來講,我國以前開放的主要是工商產業,但是在金融、服務業、服務貿易等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開放。比如,我國曾經有政策允許外資在中國辦銀行,但辦了20年、30年的外資銀行,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在整個中國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並不大。而在工商產業,經過過去幾十年的開放,外資在整個資產中的比重已經佔到30%。

從數據可以看到,過去我國在工商產業是徹底的開放,在金融行業是相對開放。但中央已經提出,今後要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地對服務業、服務貿易、金融進行比較徹底的開放。

第五,我國原來的開放是適應外國遊戲規則的開放,現在我國的開放既順應國際的遊戲規則,同時也參與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談判。比如,最近一個很重大的事情,就是11月初,中國與東盟十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15個國家完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談判,RCEP實質上就是這個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這個自由貿易區是代表全世界20多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

“這就是我國五個方面的雙向開放,這些開放長遠來講將帶動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強國。從國內微觀層面來說,具體到每個省市區,現在都沉浸在一個新的開放發展的過程中,都在想自貿區的事、想新區的事、想建設各種新的開放高地的事。這一波的開放當然會拉動中國經濟繼續向前向好發展。”黃奇帆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