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古人作戰,一般不設專門的工兵部隊,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苦活往往是先鋒部隊不得已而為之的兼職。李克用的五太保李存進,雖然不是史敬瑭一般的先鋒猛將,但對於工兵的活計卻非常精擅,不論是德勝城間用葦笮搭起的浮橋,還是鎮州城外沙地版築的營壘,無不是李存進因地制宜搞出來的好東東,時人每議輒稱其勤智。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野戰之中,營壘守戰之具是交戰雙方必備的條件,面對複雜的地形,需要專門的工兵部隊完成戰守之具的建設。可是,古人作戰,只有輜重部隊,卻很少有專門的工兵部隊,遇到安營紮寨、修橋開路,要麼是輜重部隊,要麼是先鋒部隊,一身而二任。

李克用的五太保李存進,不僅是一位摧堅拔寨的勇將,而且對於攻守之具的建設也獨有心得,在其漫長的戎馬生涯中,不時會搞出些令人稱羨的工兵傑作。

追隨李鴉兒 積功為上將

李存進,原名孫重進,生父為孫牷。孫重進生於公元856年,卒於922年,是代郡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人,這裡胡漢雜居,民風剽悍,尚武成風。生於斯長於斯的李存進自然是從童子功練起的好把式,少年時便以勇武過人聞名。

學武有成的孫重進不甘心呆在鄉下做個窮小子,就跑到嵐州投軍,追隨當地刺史湯群。憑著一身武藝,孫重進很快就做了軍中小校。

不過,湯群只是個自保之徒,在亂世中難有作為。孫重進的小校做得也沒啥前途,只能苦逼地等著命中明主早日降臨。

878年,李克用攻破朔州,孫重進覺得李克用是一位值得投靠的亂世梟雄,就棄湯歸李。李克用很賞識年輕英武的孫重進,將其收為養子,併為他改名李存進,成為自己的五太保。從此,李存進追隨李鴉兒父子,不離不棄,直至殞命鎮州。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李克用和他的沙陀軍,時降時叛,令唐朝皇帝很是費神。但是秉持“寧與外人不與家奴”帝王心術的大唐皇帝,最終還是將李克用視作手中平叛的王牌。在黃巢攻入長安後,唐僖宗立刻免除了李克用的叛將身份,命其火速入京平叛。

李存進就此跟著幹佬兒李克用(李鴉兒)踏上了平叛自立、逐鹿中原的悲壯人生。

由於史書語焉不詳,筆者實在不知李存進立了啥子功勞,但是憑他被任命為李克用的王牌軍義兒軍軍使,可以看出年輕勇武的李存進不僅戰功卓著,而且頗受信重。

平定黃巢起義後,李克用雄據河東,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與朱溫朱老三PK的大軍閥。

在朱李之爭中,很長時間都是朱溫佔據上風,就連李克用的老巢太原城都被朱梁大軍圍過數次。不過,憑著李克用的深厚底蘊和諸將的拼死抵抗,太原城每次愣是苦苦撐了下來,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公元901年,梁軍大將氏叔琮率軍進抵太原,精銳盡出的太原城瞬間告急。幸好,正在太原城中的李嗣昭等將在李克用的支持下,拼死守城。氏叔琮雖然兵多將廣,倉促之間卻也攻不下太原城。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城中稍定,眾將暗自慶幸。時任雁門軍都指揮使的李存進卻認為,梁軍之所以攻城不下,是因為他們認為太原空虛,可以輕易攻取,根本沒想到會碰上李嗣昭這顆硬釘子,猝不及防之下才暫退。眼下,梁軍只是因猝不及防攻城受挫才暫時退卻,一旦等梁軍恢復元氣,做好準備,一定會變本加厲地進攻太原,那時才是最危險的。

李存進建議,由李嗣昭繼續率軍死守太原,自己則帶一路軍馬出城迂迴埋伏,這樣進可以對敵軍形成夾擊包圍之勢,退可以與太原互為犄角,如此,方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立於不敗之地。

李嗣昭同意了李存進的建議,命他帶領所部出城迎敵。

李存進率領自己從雁門關帶來的晉軍精銳悄悄出城,向洞渦驛(今山西清徐縣東三十里同戈站村)一帶搜索前進。

結果,李存進剛到洞渦驛不久,就遇到氏軍一部。狹路相逢勇者勝,李存進二話不說,率先發起攻擊。這些剛剛在與契丹人血戰中九死一生的雁門晉軍,在李存進的帶領下,無不抱著舍死為家的決心,橫挑強敵。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氏叔琮率領的梁軍殺入山西后,本來一帆風順,根本想不到會在洞渦驛遭遇晉軍突擊。看著這些因為被人動了奶酪而拼命的猛士氣勢洶洶地殺來,不禁慌了手腳,戰力頓減,結果可想而知。等到氏叔琮的大隊人馬趕到,洞渦驛已是一片狼籍,遍地都是戰死的梁軍士卒。

此後,李存進與李嗣昭兄弟同心,互相呼應,最終將氏叔琮的大軍逼出了山西。

執法無私阿 強軍莫敢犯

李克用死後,李存進繼續追隨李存勖,奮戰在晉梁PK的血火戰場上。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此時,李存進積功當上了行營馬步軍都虞侯,成為晉軍中的執法官,權柄日重。

中國人講究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李存進感念李氏父子的器重,律己甚為嚴格,對於敢於觸犯軍規的將士從來不循私情。一時間,晉軍軍容嚴整,令行禁止,戰鬥力得以大幅提升,晉梁雙方的戰鬥態勢進一步向晉方傾斜。

不久,魏博軍發生兵變,亂軍首領挾持後梁的魏博節度使賀德倫降晉。不費一刀一槍就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天下雄兵魏博軍,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通道,李存勖覺得如同搶到了天上掉的餡餅一般,喜不自勝。

可是,李存進對此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魏博軍事急來降,並未皈依,且魏博軍士一貫囂張,隨意變亂法度,如果聽之任之的話,一定不能長久為晉所用。他建議,必須在魏博軍中申明法紀,嚴懲強梁和宵小,然後恩威並用,才能收其腹心。

李存勖考慮再三,同意了李存進的建議,任命其為魏博軍都部署,重點抓魏博軍紀。

後梁大將楊師厚傾力打造的牙兵——銀槍效節都是魏博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同樣也是最桀驁不馴的。

李存進要想馴服魏博軍這匹脫韁烈馬,就必須敢於拿銀槍效節都開刀。

李存進上任伊始,就派人查訪銀槍效節都的罪過,然後根據軍法條例,對於作奸犯科的銀槍效節都將士一經查實,立時究辦。不僅如此,他奉行“亂世用重典”的古訓,對於那些民憤或軍憤極大的將士,不僅梟其首級,還陳屍於市,以此一平民憤,二警效尤。至此,魏博軍再也不敢輕易冒犯軍紀了。

然後,他又激勵銀槍效節都將士一定要忠於晉王李存勖,為掃平後梁建立殊勳,這才是強軍風範,才能立功受賞併名垂青史。這讓銀槍效節都將士看到了希望,重又燃起了滔天戰意。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經過李存進的一番殺罰獎懲,銀槍效節都將士如同失散的孩子找到爹孃一般,對李存勖的歸屬感激增,很快就成為李存勖手中不可或缺的戰場利劍,在建立後唐的征戰中名動天下。

守戰多巧思 不動如磐石

李存進是個愛動腦子的將領,不僅在戰陣上能夠審時度勢應對有方,而且對營壘守戰之具頗多巧思,每每出人意料。

公元919年,李存進當上了家鄉所在地振武的節度使,可是他卻沒有機會衣錦還鄉。當時,他正跟隨李存勖與後梁軍戰於德勝城(今河南濮陽)。

德勝城夾黃河而建,分為南北兩城。德勝城草創之初,南北兩城隔河相望,只能通過擺渡船聯繫,在戰火紛飛之際,當渡娘可不是什麼好差事。

為了儘早解決這個大難題,李存進想造座聯接兩城的浮橋。可是要想在濁浪滔滔的黃河上繫住船隻,沒有結實的繩索可不行。當時,人們一般用竹子製成繩索,稱為竹笮,可是在黃河一帶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竹子啊?眾人都認為浮橋難以建成。

李存進偏不信這個邪,他對眾人說:“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你們就瞧好吧!”他決定就地取材,用隨處可見的蘆葦巧妙地撮成葦笮,用來維繫數十艘隨波逐流的船隻。然後再分別在河兩岸堆起土山,深植大木用以繫縛葦笮,從而牢牢地將船隻固定,最後鋪上木板釘牢。一座堅韌耐用的寬闊浮橋就此出現在德勝兩北兩城之間。

起先,晉將們不信看似脆弱的蘆葦能夠如此妙用,還以為是李存進閒得無聊瞎折騰,沒想到才用了月餘時間,葦笮系舟成功,浮樑飛駕南北,不禁深服李存進的才智。

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李存勖,有了浮橋,德勝城固若金湯,晉軍隨時可以由此挺進中原。而且這個浮橋製作簡單,造橋原料豐富,也不怕梁軍破壞,大不了再割取蘆葦重建就是。

高興之餘,李存勖舉起酒杯對著李存進說:“你真是吾之杜預(西晉大將,率軍渡過長江滅亡東吳,一統天下)啊!”李存勖甚至脫下自己的華服,親自給兄弟披上以示嘉獎。

後來,梁將王瓚率軍攻打德勝城。王瓚也挺能整軍械的,竟然搞出了用於地道戰的“火車”,從地下數路進攻。結果,王瓚一頭撞到了石頭上。王瓚沒想到,李存進也是個機關大師,面對敵軍的花式進攻,毫不慌張,隨機應變,化解有方,讓敵軍佔不到絲毫便宜。

李存進與王瓚各顯神通,殺了個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最終,還是李存進佔了上風,王瓚不得不乖乖撤軍。李存進也長出了口氣,終於可以安心吃頓飽飯了。

公元922年,就在李存勖滿心歡喜準備稱帝的前夕,鎮州成德軍中反了張文禮父子。本來這只是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誰知竟引發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在短短的時間裡,鎮州城張開血盆大口,無情地吞噬了數員晉軍上將。

先是折了史先鋒,繼而氣殺了閻將軍,不久,李嗣昭中箭殞命。惱羞成怒的李存勖只得再次派出李存進為北面招討使,率軍攻滅鎮州。

李存進接令之後,迅速率軍向鎮州進發。李存進的大軍進至城外的東垣渡,準備在此紮下營盤。可是問題出來了,這裡臨河通橋,地勢雖好,但地質卻差得出奇。

因為臨河較近,這裡的土質鬆軟,很難築壘。部將勸李存進異地立營,李存進不以為然。因為他有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他命人到附近砍伐大木,錘入地中作為支撐,然後再釘上木版,中間灌土壓實,這種版築而成的營壘瞬間刷新了當時人們築營的方式。

有了這種拔地而起的堅壘,李存進膽氣壯了許多,他命令部將帶著大部分軍隊出營去放牧,等到戰馬喂好後,再向鎮州城攻擊前進。

李存進一心算計敵人,卻沒想到鎮州守將張處瑾也在算計他。聽說晉軍在東垣渡安下營盤,準備和自己長期作戰,這讓張處瑾很擔心。他決定乘著晉軍立足未穩,一鼓作氣衝破大營。於是,張處瑾派弟弟張處球率軍七千攻擊東垣渡的晉軍。

也是李存進大意了,他沒有算到敵人會這麼快就向大營殺來。結果,他派出的晉軍主力騎兵與鎮州軍擦肩而過,竟然誰也沒發現誰。

聽到鎮州軍殺向大營的消息,李存進知道情勢危急,忙命人飛馬去追主力部隊,同時將守營士卒一分為二,大部分留在營中固守,數十名親將跟著自己去渡橋處擋住敵人,為大部隊回援爭取時間。

這些跟隨主將多年的士兵明知守橋九死一生,但是看到已過花甲之年的主將仍然躍馬橫刀衝鋒在前,無不捨命殺敵。橋面窄小,鎮州軍縱然兵力佔優,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衝過渡橋,只能利用人多的優勢強行推進。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傷痕累累的李存進終於不支倒下,在他周圍,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親衛。不遠處,張處球無語地看著這個生生擋了自己半天的老頭兒,眼裡滿是恐懼。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就在此時,晉軍的步兵排著整齊的陣列從營中迎面殺出,鎮州兵的身後,呼嘯而至的晉軍騎兵高舉馬刀奮力衝來。很快,七千鎮州軍就淹沒在晉軍為主將復仇的怒火之中。

李存勖聽聞李存進的死訊,雖然有些麻木,卻也傷心不已。在他登基後,特意追贈李存進為太尉。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李存進有子名李漢韶,從小就非常有器度,長得也標緻,後來加入軍中,曾在孟知祥手下效力。他上書唐明宗李嗣源請求恢復孫姓。幾年後,孫漢韶同學就因為得罪了李從珂,叛離後唐,投到了故主孟知祥的麾下。孟知祥頗為感傷地對老朋友說:“豐沛故人,相遇於此,何樂如之!”孟知祥對孫漢韶頗為器重,讓他出將入相著實風光,甚至還封其為樂安郡王。李漢韶在天府之國,遠離戰場,過得到也逍遙,受活七十餘歲,其官爵和壽數雙雙超過了父親,也算是對李存進忠誠國事的福報吧。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李存進:工科生是如何制霸戰場的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