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說說印度和日本的航天技術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

趙南通


日本和印度的航天實力如果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應該說是僅次於美、俄、歐等國家和國家地區,如果和我國比較,日本和我國在航天項目上可以說各有優勢,印度和我國相比航天技術實力要稍稍落後一些。

日本當年曾經和我國進行航天競賽,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我國都在積極進行航天衛星發射活動,但我國因為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擾,最終在衛星發射時間上比日本晚了兩個月。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發射了其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而我國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在時間上慢了日本半拍,成為了亞洲第二個發射人才衛星的國家。

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但是從衛星發射的質量上來看,我國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遠勝於日本的“大隅”號人造衛星,日本的“大隅”號人造衛星重量僅9.4公斤,而“東方紅一號”衛星重達173公斤;從功能上看,日本的“大隅”號幾乎沒有任何功能,而“東方紅一號”則搭載了多個系統;從衛星存活了的時間來看,日本的“大隅號”在沒有環繞地球一週的情況下就基本損壞,而我國的“東方紅一號”在太空中工作了二十天,環繞地球兩百多圈。

從現有技術看,中日航天技術各有優勢

日本因為依賴於美國和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射,所以日本到現在不具備載人航天的發射能力,這方面我國領先於日本。從全球範圍來看,真正獨立自主的將本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國家也就中、美、俄三國,歐洲目前也不具備載人航天發射的能力。在未來的空間站建設方面我國也全面領先於日本,中國距離建設真正可用的空間站,從目前來看只剩下時間問題,主要技術大都實現了突破。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空間量子通信等技術上,我國也領先於日本。

我國自主運營的空間站想象圖

但是日本也有自己的優勢,日本在小行星探測和利用天文衛星進行宇宙觀測等方面稍稍領先於我國。此外在火箭和人造衛星的設計製造上,日本也有自己獨到的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其在2018年對小行星1999 JU3進行了探測,並計劃攜帶樣本物質於2020年末返回地球。將地外星球上的物質帶回地球,這個是日本的一個技術突破。

日本的隼鳥2號成功登陸名為“龍宮”的小行星

印度航天技術實力稍稍落後,但其航天野心不可小覷

印度在航天上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先於我國,首先發射了探測火星的衛星,並藉此成功成為亞洲探測火星的第一人。但是從整體的航天技術上來看,印度在亞洲三個航天大國中(中、日、印)的排名無疑是墊底的。印度至今也沒有進行載人航天發射活動,在各種功能型衛星的開發上也落後於中、日兩國。

一個例子就是,今年7月,印度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印度為了及時掌握災情,印度空間組織啟動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請求國際災害救援。期間,我國作為該憲章成員先後多次調度高分辨率衛星對印度災區成像,為印度災情檢測和應對提供了幫助。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印度在高分率對地觀測衛星技術上還有欠缺。至於印度前一段時間的探月失敗,我們也不必過多的嘲諷,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是成功之母。

印度雖然在航天技術上稍稍落後於我國,但是航天活動作為印度追求大國地位的一個抓手,印度未來在各項航天項目上還將不斷髮力。但是印度的航天活動有好大喜功之嫌,其探測火星在沒有大推力火箭的情況下,依然堅決推行,其背後是:亞洲第一個發射衛星、第一個實施載人航天,第一個探月等名頭都被他國拿走,印度只好另闢蹊徑,冒險成為了亞洲第一個探測火星的國家。

期待您的評論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