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沁源農信新舊辦公大樓

1996年8月22日,國務院發佈《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農村信用社與農行脫離行政隸屬關係,其業務管理和金融監管分別由縣聯社和人民銀行承擔。至1996年底,全國範圍內的行社脫鉤工作基本完成。這次農村金融領域的重要變革,從根本上解決了農行與農村信用社既是縣域金融市場中的競爭者又是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的體制性矛盾。對於絕大多數縣域的農信機構來說,無疑是翻開了全新的發展篇章。但山西省沁源縣的農信機構卻反而步入了建社以來最為險象環生的“至暗時刻”……

瀕臨絕境

1996年末:存款餘額4373萬元;貸款餘額3373萬元,其中不良貸款2996萬元,不良貸款佔比88.8%;各項收入417萬元,其中貸款利息收入305萬元;各項支出1094萬元;虧損696萬元,資不抵債額達1358萬元。

1997年末:存款餘額4172萬元;貸款餘額3345萬元,其中不良貸款3039萬元,不良貸款佔比90.9%;各項收入292萬元,其中貸款利息收入232萬元;各項支出689萬元;虧損397萬元,資不抵債額達1755萬元。

1998年末:存款餘額4283萬元;貸款餘額3459萬元,其中不良貸款2907萬元,不良貸款佔比84.4%;各項收入555萬元,其中貸款利息收入479萬元;各項支出830萬元;虧損274萬元,資不抵債額達2029萬元……

這是沁源縣農村信用社在“行社脫鉤”初期的一些主要業務數據, 從這些數據中可多少看出當時該縣農信機構所面臨的業務停滯與支付風險困局。

當時為縣聯社和基層信用社兩級法人體制,1997年全縣23個信用社(部)中,能正常經營支付客戶存款的只有王陶、柏木和白狐窯3家,其他20家信用社幾乎沒有可支付資金,處於客戶原有存款不能支付、新存款不敢再存的關門和半關門狀態,支付風險空前嚴峻。

1999年8月,聯社主任鬱俊文到市裡參加會議回來後,給大家帶來一個很糟糕的消息:山西省沁源和汾西兩縣的農村信用社,因支付嚴重困難被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列入了擬關停名單。

當夜,鬱俊文、鄧建華、於春明等聯社班子同部分中層人員喝了一通悶酒,想到農村信用社關停後,即將離開工作了多年的農信工作崗位,有人不由得失聲痛哭。但大家還是一致決定:要積極向人民銀行爭取政策支持,儘自身最大努力解決支付危機,盡最大可能保住沁源的農村信用社,不要做歷史的罪人……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建國初期至2015年沁源農信的存貸款規模發展變化表

1999年12月,山西臨汾地區汾西縣的12家農村信用社全部實施了內部停業整頓。這一消息再次使沁源縣的幹部職工陷入了朝不保夕的恐惶中:會不會哪一天也要被宣佈停業呢?

冰凍三尺

儘管沁源縣農村信用社的嚴重支付困難,是在“行社脫鉤”後集中出現的。但毋庸諱言,如此嚴重的支付風險事 實上已經累積多年,且並沒有得到有效化解。“行社脫鉤”的體制改革,只不過是加快促發了潛在風險的集中暴露而已。

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太嶽革命根據地的核心縣,早在1945年10月,沁源縣李元鎮李城供銷社就成立了信用部。次年春,郭道鎮農民又入股成立了郭道信用社,這在全國都 是比較早的。從五十年代起至改革開放之前,沁源縣農信機構先後經歷了試辦創辦、廣泛普及、下放衝擊、整頓調整等曲折歷程,走過了同省內外多數農信機構大同小異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之前的1977年末,沁源縣農信機構的存貸款規模分別為227萬元和215萬元,其中社隊集體貸款為170萬元,佔比為79.07%,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社隊企業發展等。這一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該縣農村信用社服務支持的重點。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沁源農信機構分佈圖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村系列改革的推進,農村商品生產和流通規模快速擴大,沁源縣農村信用社認真落實農業銀行的安排部署,及時將服務支持重點轉向農戶家庭經營,也由此步入了規模快速擴張期,到1984年存貸款規模就分別達到1174萬元和1589萬元,分別為1978年末的5.36倍和6.26倍。6年間貸款增長1335萬元,存款增長955萬元,貸款增速大大快於存款增長,貸存比例達到了135.35%,用於解決存貸缺口的農行支墊款額達到415萬元,佔到了自有資金的35.35%,已經積累了不少的風險。

改革開放後6年間增加的1335萬元貸款中,僅1983年和1984年兩年內就增加了1149萬元,佔比超過了86%。而當時尚處於改革開放初期,該縣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和管理方式轉變相對滯後。對農村改革中快速湧現出的從事商品經濟生產和流通的專業戶、重點戶的風險識別能力很有限,貸款投放規模卻由以往每年的幾十萬元猛增到幾百萬元,不過避免地出現了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導致這些大幅新增的以支持家庭經營為主的貸款,很快就出現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到1985年春節前後,部分信用社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支付困難,經過農行和信用社及時採取針對性措施回籠資金,才暫時緩解了資金緊張局面。

1985年9月,沁源縣聯社成立。逐步加強了對全縣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根據國家金融政策和農行的安排部署,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嚴控信貸規模的同時,積極清收貸款和攬存吸儲,一定程度緩解了經營風險。1985年至1987年,貸款規模分別為1382萬元、1469萬元和1506萬元,均低於1984年的貸款規模。與此同時,存款規模分別為1098萬元、1123萬元和1262萬元,存貸款差額略有縮小,降到了244萬元。

1987年2月,沁源縣聯社被列入山西省組建股份制聯社和“下脫上掛”聯社改革試點範圍。當年8月,股份制聯社掛牌成立,同時上掛一級,直屬農行長治市中心支行領導。一方面在經營中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另一方面在結算渠道、現金提取等方面又要依靠縣農行,與縣農行間的矛盾並無明顯改觀,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正常的業務經營,特別是對優質重點客戶的服務。這兩方面的因素疊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後續的經營支付困難。

實行新的管理體制後,縣聯社繼續加強對全縣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堅持積極組織存款資金與清收舊貸並重的策略,在穩健控制新增貸款規模的同時,盡力提高投放成效,適度加強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促存款增長規模快於貸款增長。在1989年至1991年期間,全縣農村信用社存貸款規模逐步持平。在1992年山西省農村信用社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後,該縣聯社在新增存、貸款方面執行更為嚴格,存貸比例進一步降低。1992年至1996年,存貸比例分別為96.79%、87.98%、79.49%、80.42%、77.13%。

由於沁源縣屬於貧困縣,經濟結構方面以煤炭為主體,當時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在長治市縣區中都相對落後,沁源縣農村信用社幹部員工儘管採取了許多措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改革開放初期大放貸款所形成的不良貸款所能收回的比例較為有限。再加上當時煤炭市場供過於求,煤炭價格下滑,致使沁源縣農村信用社投放支持的煤炭及運輸等相關行業的貸款大量沉澱,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的局面不但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反而日趨嚴重。1995年和1996年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2388萬元和2966萬元,不良佔比分別為84.5%和88.8%。這樣一來,沁源縣農村信用社所累積的潛在經營風險特別是支付風險不但沒有隨著存貸比例的降低而緩解,面臨的生存挑戰反而更為嚴峻。

戮力化險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對國內的經濟發展形成了不少的衝擊,對於已經陷入困境的煤炭行業無疑於雪上加霜。以煤炭行業為支柱產業的沁源縣很快受到波及,而農村信用社此前數年投放貸款又以煤炭及相關產業為主,隨著這些貸款結息還本陷入停滯,支付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全縣的大多數信用社,23個信用社(部)中能正常支付的僅剩下柏木、王陶和白狐窯三家,在20家面臨支付困難的信用社中又以城關、郭道、柏子、韓洪和營業部為甚。

沁源縣農村信用社的嚴峻支付風險很快引起了長治市人行的關注, 於8月份及時制定了“動班子、並機構、減人員、強管理、注資金”的五項針對性解決方案。當年10月,對沁源縣聯社主要負責人進行了調整,原任武鄉縣聯社總稽核的鬱俊文臨危受命接過了聯社主任的重擔。新任班子就任後,及時向市人行申請,獲得了350萬元的保支付再貸款,暫時緩解了城關、郭道、營業部等幾個機構迫在眉睫的支付困難。

在此基礎上,新班子從加強內部經營管理抓起,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系列常規化保支付措施。在增存吸儲方面,層層分解目標任務,聯社領導帶頭吸收存款,四季度每月淨增1萬元,同時調動村服務站吸收存款積極性,交口信用社正中服務站當年存款餘額超過了百萬元;在強化信貸管理方面,適度投入農業貸款,嚴控新增貸款質量,有支付風險的機構嚴禁新增貸款,同時全員投入不良清收,嚴格落實清收責任,對盲目放貸造成支付困難的信用社負責任予以免職處理;在財務管理方面,從嚴控制費用開支,完善收息機制,強化利息回收。通過多措並舉,在累放貸款340萬元的同時累收貸款369萬元,年末貸款餘額降到3345萬元,但存款規模也由上年的4373萬元下降到4172萬元,支付困難呈現出進一步加重之勢。

進入1998年,沁源縣聯社在繼續強化常規性的保支付舉措的同時,採取了更多務實的措施: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對存款支付實行 “新老劃斷”。承諾保證新吸收存款可隨時支取,打消儲戶顧慮。對舊有的存量存款,盡力保證向急需者適當支付。由基層信用社員工對舊存款客戶到期後的資金需求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對於確因住院、子女上學等急需資金者,及時彙總上報資金需求計劃,由聯社籌措調度資金,適當地支付部分資金,力爭將有限的可用資金用在“刀刃”上。

整頓班子、歸併機構、精減人員。調整了4個基層信用社負責人;對存在支付困難的五龍川、魚兒泉、花坡、莊兒上、王鳳、景鳳、定陽7個小社進行歸併管理;精減人員41名,其中退休25人、解聘6人、清退10人,有效降低了業務費用支出。

贏得外部支持。4月8日,在王和信用社召開了市、縣、鄉三級領導參加的全縣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大會,引起了地方黨政和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的重視,進一步集聚了化解農村信用社支付風險的多方支持力量。會後市人行安排張軍、魏國忠、任俊明等幹部到支付風險突出的基層信用社進行蹲點幫扶,同基層員工一道參與到清收不良等資金挖潛工作中。

進入1999年後,經過人民銀行長治市中心支行多次向上級行彙報反映沁源縣農村信用社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眾志成城破解支付困難中所做得大量工作,贏得了上級行的有力支持。 4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出臺支農再貸款新政策後,沁源縣聯社經積極爭取,在4個月內獲得了400萬元的支農再貸款,通過嚴格評定信用戶等程序,以小額信用貸款的方式及時發放到了農戶手中。

此舉有效改善了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也贏得了地方黨政的更多支持,當年有9個財政戶轉到農村信用社開戶,年末低成本存款淨增650萬元,對緩解經營困難發揮了一定的正向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機構的整合也繼續推進,在上年歸併管理的7家支付困難的小社中,定陽和花坡信用社被撤消,莊兒上和魚兒泉降格為分社,法人信用社下降到了18個。當年底,經縣政府承諾保證,人行注入的2000萬元保支付再貸款到賬,除歸還拆借資金外,實際用於保支付944萬元,可用資金餘額達到了1844萬元,存款備付金率為38.3%,全縣農村信用社的支付困難大為緩解,政策性關停的風險基本解除。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2000年4月,在縣政府的支持下,與縣財政支付結算中心比鄰而立的城關信用社振興分社掛牌開業,從而在吸收低成本資金方面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與便利。6月27日,長治市人民銀行在沁源縣組織召開會議,制定出臺了其他12家聯社結對幫扶沁源縣12家信用社的特殊幫扶政策,每家聯社派出一名班子成員到結對的信用社進行蹲點幫扶。經過內外通力合作,年末全縣農村信用社實現了整體停虧,支付困難繼續緩解,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

2001年5月,全縣信用戶和信用村評定工作進一步推開,當年全縣農村信用社新增小額信用貸款1813萬元。當年10月,五龍川、王鳳和景鳳三個支付困難的小社被撤消,法人信用社數量降到15個。與此同時,爭取低成本財政資金開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縣財政結算中心在聯社開立賬戶,縣直76個單位和14個鄉鎮的預算外資金的劃轉進入了農村信用社系統,可用資金規模進一步增大。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2002年8月,與縣勞動人事部門緊密合作的城關信用社復興分社開業,擔負起了全縣離退休人員工資代理發放等工作,由此獲得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增存渠道。當年又獲得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2380萬元,加上自有可支配資金,累放貸款1.1億元,對縣域骨幹企業和農業龍頭項目給予了有力支持,沁新、馬軍峪、黃土坡等縣域骨幹企業相繼轉到聯社開戶,與客戶間的關係大幅改善,當年存款淨增4500餘萬元,餘額突破1億元;歸還人行保支付再貸款1700萬元,支付困難風險順利解決,實現了全縣信用社新老存款的滿足支付。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與復興分社(支行)守望相助多年的縣社保中心

浴火重生

從2003年起,初步擺脫困境的沁源縣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和社會環境持續改善,發展速度與質量呈現出煥然一新態勢,穩步走出了一條浴火重生後的蝶變新路。

2003年存款淨增1.4億元,餘額達2.42億元,較上年末翻了一番還多;貸款累放3.93億元,淨增1.2億元,餘額達2.37億元。2004年擔負起了全縣絕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代發業務,存款淨增1.94億元,餘額跨上4億元臺階,達到4.13億元。

2005年8月,山西省聯社掛牌成立,沁源縣農村信用社也步入了改革發展的新階段。9月,縣聯社主要領導調整,李建斌接任理事長職務。10月,成功申請到央行專項票據1349萬元,其中用於置換不良貸款877萬元,用於彌補歷年虧損472萬元。

2006年末全縣農村信用社存款達4.96億元,躍居全縣金融機構之首,縣域金融主力軍的地位初步形成。

2008年6月,1349萬元央行專項票據成功兌付;8月,聯社新辦公大樓奠基;12月15日,實施統一法人改革後的縣聯社正式掛牌開業;12月22日,全縣信用社通存通兌業務開通。當年存款淨增2.2億元,餘額達到7.34億元;貸款餘額為5.68億元,存貸比例降至77.40%,困擾全縣農信機構多年的存貸比例倒掛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支付困難時期從兄弟聯社拆借的8900萬元資金也全部還清。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2009年11月,沁源縣聯社領導班子再次調整,靳衛平任黨委書記、理事長。新任班子帶領廣大員工,充分發揮統一法人社集約化、系統化、規模化的新體制優勢,推動全縣農信事業再次步入了快速發展期。

2009年至2012年,存款年淨增額分別為1.77億元、3.07億元、4.07億元和4.24億元,存款規模相繼跨上9億元、12億元、16億元和20億元臺階。回想起十多年前4000萬元存款都支付困難的艱難歲月,許多員工都有恍若隔世的感覺。

在業務規模快速攀升的同時,沁源縣聯社痛定思痛,切實加強了對信貸資產質量和經營風險的管控,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綜合業務系統、信貸管理系統、銀行卡和ATM機等先進基礎設施相繼投入運營,有效縮小了與同業機構間的科技水平差距。

2010年7月,聯社遷入新辦公樓,告別了低矮破舊的辦公環境,從軟硬件設施到社會形象,都成為全縣綜合實力最強的金融機構。2009年至2012年監管評級分別為4B、4A、4A和4B,在發展質量、客戶市場和風險管控等方面相繼跨入全市領先和全省靠前之列,改制農商銀行已經基本水到渠成。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新辦公大樓落成典禮

2010年9月,沁源縣聯社啟動了改制工作,獲得了省聯社的批覆。但考慮到資產質量較好的沁源縣聯社如先行改制,那麼長治市其他幾個資產質量差和歷史包袱重的高風險社,在吸引投資者方面將面臨更大困難,甚至很難完成。於是,在危難之際曾經得到兄弟聯社援助的沁源縣聯社,主動服從於長治市高風險社優先改制的總體規劃,從2011年進入暫緩改制、夯實基礎階段。

2017年3月,在長治市的高風險聯社改制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沁源縣聯社的改制工作重新啟動,以3月31日為基準日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清產核資, 12月26日獲得山西銀監局同意籌建農商行批覆,2018年2月2日召開了農商行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在改制中募集股金2.1億元,消化不良資產11522.62萬元。8月28日,山西沁源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開業。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新興支行內部的兒童樂園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如今漫步於沁源這座美麗的小城,“沁源圍困戰”的硝煙早已隱入歷史深處,沁源農信人憂懼中負重前行的堅韌腳步也已成為記憶。沁河從縣城東邊靜靜南流而去,四周太嶽山系的綿綿群山若隱若現,小城便在山水懷抱中向南北延展開來,勝利路既是縣城的主街,又是縣城的老街,商業區和許多單位多年來都集中在這條街上,作為沁源土生土長金融機構的農信機構,自然不會忽視在這條街上的經營佈局。2000年和2002年在這條街上開業的振興分社和復興分社,無疑為沁源縣農村信用社擺脫支付風險立下了汗馬功勞。擺脫經營困境後,沁源農信人對這條街的鐘愛仍在繼續……

2004年12月,隆興分社成立;

2005年10月,新興儲蓄所成立;

2010年7月,成立兩年多的聚興儲蓄所也搬遷到了這條街上……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縣城勝利路由北向南的五家“興”字號支行:新興支行、復興支行、聚興支行、振興支行、隆興支行

(本文由多處圖文參閱自《沁源縣農村信用社志》一書,抱歉未能一一註明出處。在此特向該書的編撰者致以崇高敬意)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那年那月,山西沁源農信的“絕境”與“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