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西湖邊,這位大姐很驕傲:我女兒,浙大博士!聽完她的故事,我們也為你驕傲

杭州剛剛入冬,這幾天的西湖邊冷風凜冽,遊客難得稀少。

一公園旁邊有個微笑亭,杭州人是很熟悉的。一位80多歲的老大伯,在裡頭扶著眼鏡看報紙,引起了我的注意。問大伯,也是微笑亭志願者?

“我啊?不是的。我是志願者的爸爸。女兒上洗手間去了。”他說。女兒在這兒當志願者,大伯起了個清早,從曙光社區的家裡走將近兩個鐘頭來陪陪女兒的。

西湖边,这位大姐很骄傲:我女儿,浙大博士!听完她的故事,我们也为你骄傲

“你是記者啊?那我女兒要逃掉的,她從來不喜歡拋頭露面的。”大伯說。

沒幾分鐘,女兒王鶯回來了,紅馬甲裡頭一身棉衣棉服,看樣子也有60歲上下了。

60歲大姐當西湖微笑亭志願者

每到雙休、五一、國慶

忙得不可開交

“哎,我說不好的。你去尋我們朱鴻隊長好了,小我一歲,屬牛的,做的時間比我長得多了。什麼榮譽都讓給別人,哪個志願者有事不能來,她自己全部頂上。”王鶯一邊說,一邊翻著值班登記冊指給我看,“我對我們隊長真的是比較崇拜的。”

一陣軟磨硬泡,王大姐才勉強稍微聊會兒天。王大伯忽然說,要回去了,起身離開。

聽王大伯講,女兒退休前就在西湖微笑亭做志願者了,退休後先在斷橋服務了4年。

具體哪一年加入微笑亭,做了多少年了?王鶯笑著推說,“不清楚,忘記掉了。

那時候斷橋還沒有微笑亭,王鶯和其他志願者每逢雙休日,只要不下雨,就撐一把大陽傘,設點服務。夏天遊客太熱中暑了,他們接到陽傘下休息,給遊客喝喝水,冬天冷,他們給需要的遊客供應溫開水,暖暖身。服務得最多的項目,當然是問路。

有多少辛苦,王鶯想不起來,只記得每到雙休日、五一、國慶,大家都忙得不得了。哪怕志願者站在那裡沒事,都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遊客太多,太熱情了。

“我講句難聽話哦!斷橋簡直像個騙子。”王鶯突然想起來似的,“為啥?我們就在斷橋,外地遊客們經常跑過來問,‘你好,斷橋在哪裡?’我說斷橋就是這裡呀。所有人反應過來都是拖著長長的問號,‘啊?

’”

王鶯掩著嘴哈哈大笑,“這個我真的印象最深了。沒看過的都不知道,斷橋、斷橋,什麼樣子?我就同他們說,杭州有三怪嘛,斷橋不斷、長橋不長、孤山不孤。”

母親過世了,父親總是起早

走路近兩小時來陪女兒

志願者,他也一直想做

說著話,一名老伯探頭問道,“小地圖有沒有,多少錢?我想看看,去雷峰塔。”

王鶯抽出一本地圖冊遞給他,“你好,這個給你。不要錢。雷峰塔你往這邊再兩三公里就到了。”“這麼好啊!”老伯接過來,帶著笑意走了。

西湖边,这位大姐很骄傲:我女儿,浙大博士!听完她的故事,我们也为你骄傲

像這樣問路的,王鶯一天最多要解答好幾百趟,這天是工作日,天氣又驟冷,“生意”自然清淡些。

不過,一公園微笑亭開了這許多年,大家老早習慣了這個“家”一樣的存在。清早,值班志願者要推著小推車,從幾百米外的遊船碼頭用桶子裝好鍋爐水,再晃盪晃盪推回來。早起唱歌的大伯大媽們看到了,一個個提著小水壺過來接龍井茶水,然後再開開心心接著唱它幾小時。

忙好這樁事,王鶯就成了“兼職導遊”,問音樂噴泉在哪的,蘇堤怎麼走的等等。若是碰到外國遊客,她趕緊抽出地圖來笑著遞給他,嘴裡說著“map,map”,人家自然就懂了。

對本地人和外地遊客來說,微笑亭是個小家。對父親王大伯來說,這裡是有女兒的地方,也是個家。

王鶯是家裡獨女,母親年前過世了,老父親一個人很難度過。王大伯早晨五六點就起了,每週女兒做志願者這天,就從曙光社區一個人走近兩個鐘頭,到一公園微笑亭來,跟別人說是鍛鍊身體,其實心裡頭想跟女兒見面。

“他也樂意到這裡來陪我,和我講講話,到中午我再買碗熱騰騰的面給他吃,他蠻開心的。”王鶯說,父親也覺得在這裡做志願者很有價值,很想來的。從前她在斷橋服務時父親就想來,還去報名、學習。不過,隊裡有規定,年紀超過73歲,就不好做志願者了,他很失落。

“我就是同你們說說閒話哦,正兒八經採訪不要找我。你還是去尋尋其他更優秀的志願者。”話到一半,王鶯又擺擺手,意思是這麼普普通通的人,有啥好採訪的。

“我爸爸的事,我也沒跟隊裡說。就是夏天時候,這裡人少嘛,我去拉茶水,我爸爸正好這裡坐坐,有時也好幫別人指指路。真當要來做,他年紀太大了,還要麻煩隊裡多備一份飯。我還是給他買餐他喜歡的東西吃吃好。”王鶯說著,出門拎了桶水進來,預備打掃打掃。

樸實大姐培養出一個浙大博士女兒

越來越多年輕人變成微笑亭一員

大姐總說,做好事很好,學業為主

做志願者,憑的是實實在在一顆做點好事的心。王鶯一直這樣說。志願者身份這些年,除了老父親看得眼熱,自己女兒也樂意來陪她。

女兒是90年的,浙大生命科學院畢業,剛剛結婚。

“小孩很優秀啊。”我感嘆。

“那是。那你再說起來,我要驕傲死了。哈哈哈哈。”王鶯一手拉拉棉襖袖子,笑得合不攏嘴,“竺可楨學院博士畢業的,現在在大學裡教書。雖然留不到浙大里,我也很滿意啦。”

媽媽這些年當志願者,不管天冷天熱都按時來值班,那種堅持女兒也看在眼裡。女兒讀大學時,碰到休息日也喜歡來陪,算是社會實踐,鍛鍊鍛鍊。遇到外國遊客,一串流利的英語介紹得人家連聲“Thank you”。

到現在,女兒正式成家了,王鶯也覺得輕鬆下來,在家裡學做糕點,準備好將來給小外孫做好吃的。

“對我們老人來講,做志願者也是重新接軌社會,不然要脫節了。”王鶯說,現在的微笑亭,除了有年紀大的退休人員,還湧現出很多大學生志願者,雙休、節假日過來,很積極。她碰到年輕人,就像看到自己小孩一樣,很開心。

今年暑假,王鶯就碰到一位年輕志願者,才18歲,說起來,她連連稱讚“很不錯,很不錯。”

西湖边,这位大姐很骄傲:我女儿,浙大博士!听完她的故事,我们也为你骄傲

小夥子叫吳正元,王鶯第一次碰到他時,他穿著紅馬甲正推著小推車運涼茶過來。1米8的個頭,長了張娃娃臉,推車上開水從大桶子裡晃盪晃盪,還灑了些出來。

“小吳今年剛高中畢業,考進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開始以為只是來打打醬油的,上大學去總不會再來了,沒想到他還是每個週末都來。

王鶯跟小吳聊得來,一起搭班時,就坐在小亭子裡。那時候高考成績還沒出,王鶯跟他講自己女兒讀大學的事情,也聽小吳吐槽高中裡的作業、做志願者時碰到的鬱悶事。

有一回,小吳值班到一半突然一個人悶頭坐到一公園的長椅上,一臉憋屈。王鶯去問才知道,剛剛一個大伯把微笑亭涼茶桶的桌墊拿走了,小吳上前去勸兩句,被人破口大罵一頓。小吳跟大伯理論,還被推了一把。小吳想不通,鑽了牛角尖。王鶯就跟孩子講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勸的,也不是每一樁事情勸了都有效果的。

跟大學生志願者在一起,王鶯也說,“你們小年輕哦,偶爾來來是很好的,還是以讀書為重哦。”

“像我們退休了,沒有價值體現了。當了管閒事的志願者,還要向年輕人倚老賣老講講道理,到處找機會體現價值嘛!哈哈。”

她說。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記者 鍾瑋 王豔穎 實習生 鄭晨曦

杭州日報 誠意出品

“杭+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