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中被德國打敗後的法國為何不拿殖民地換本部國土? ?

北漂叔叔


問題關鍵是德國會答應麼?

德國海軍有能力在英國海軍的圍剿下保住非洲的殖民地麼?另外,直接控制法國的領土,不就是更直接控制法國了麼?!

法國不傻,德國也不笨,提了也沒有意義,也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不提也罷。


大衛思想


1940年納粹陸軍繞開法德邊境的“馬其諾”防線取道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攻入法國北部,英法聯軍在納粹陸軍戰法先進新穎的“閃電戰”的打擊下連連敗退,英軍撤回英倫三島。1940年6月德軍攻入巴黎,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同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到法國中部的維希,史稱維希政權,而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全部被劃入德國版圖,法國的西南部地區被意大利佔領。剩餘的法國領土則還是法國,由以貝當元帥為首的傀儡政權統治。

至於樓主提問的法國用當時的海外殖民地換取德國對法國本土的佔領,在實際操作上是不成立的,德國人是不會同意的:在當時法國戰敗,對法國的處置是由德國人說了算,戰敗的法國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德國人也會蠢到不去割讓法國本土的領土。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佔據的法國本土情況:法國的北部與大西洋沿岸都是工業與經濟發達的地區,佔據了這些地方可以大大增強德國在西歐的實力,讓這些佔領地的工業與經濟為納粹的軍事機器服務,佔領了半個法國領土也等於打斷了老敵人法國的脊樑骨;德國佔領的法國大西洋沿岸地區在戰術不僅可以切斷英國與法國之間的聯繫,還可以在軍事上直接威脅英國本土;另外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割讓給法國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不僅讓德國人一直耿耿於懷,而且還盛產煤碳與鋼鐵,這兩個地方德國人怎麼可能不會去搶奪回來?

我們再來看看二戰前法國海外殖民地的情況。

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都是法國的殖民地。另外,法屬西非的廣大區域、非洲東南部的馬達加斯加、以及印度、東南亞(主要是越南與老撾)也都有法國殖民地。

這些法國殖民地沒有發達的工業,都是經濟落後的地區,純粹為經濟剝削與原材料供應地以及工業產品傾銷地。雖然一戰前德國對海外殖民地非常感興趣,但是二戰時期德國的海軍力量與英國美國日本等老牌海軍強國相比還是力量非常薄弱的:沒有一艘航空母艦,在戰列艦方面僅有俾斯麥號與提爾皮次號,戰列巡洋艦僅有沙恩霍斯特、格奈森諾、歐根親王號,1940年時有80多艘潛艇。德國這些海軍力量在面對英國海軍時是處於完全弱勢,德國的海軍力量無法面對英國海軍在海洋上的封鎖:例如1943年在北非戰場上隆美爾軍團由於英國海軍擁有地中海的制海權使得其後勤補給運不進來最終戰敗,雖然當時的軸心國意大利在地理上離北非很近。在離歐洲很近的北非尚且如此,更談不上地理上更遠的亞非拉地區,就是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全部割讓給德國,德國也未必守得住;既使守得住,從那些海外殖民地掠奪過來的資源也運不回德國,例如德國與其盟友日本的物資運輸也只能偷偷摸摸地靠運力有限的潛艇:日本向德國索要的雷達技術資料就是靠潛艇運輸至日本的。另外要接管法國海外殖民地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但實際上佔領了西歐與北歐大部的德國並不缺少多少資源,缺乏的是人力資源。

所以法國拿海外殖民地換取德國不佔領其本土的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

下面第一幅圖是二戰中德國佔領的法國北部領土,第二幅圖是二戰前法國海外殖民地(藍色區域):二戰中這些法國海外殖民地表示臣服流亡於英國的戴高樂政府,而不是投降德國的維希政權。




雄鷹展翅長空


要說二戰期間德國對法國的態度,就必須說說一戰。一戰期間法國是德國的主要對手,法軍依靠陣地戰耗死德軍,在處理戰敗國問題上法國維西政府態度強硬,和波蘭一起把德國領土強行一分為二,要求德國賠償鉅額戰爭賠款,甚至讓德國為法國賠償3000門大炮,法國政府這種落井下石的做法,其實是把仇恨根植在了德意志人民心裡。

希特勒的納粹黨之所以能很快攫取德國政權,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希特勒的復仇主張得到了德國人民的認可,德國需要一雪前恥,希特勒的主張剛好迎合了德國人民的心理期待,所以德國擊敗法國後,希特勒把一戰結束後那節用來簽訂德國投降書的火車車廂運過來,在原來的地方讓法國簽訂投降書,紮紮實實的報了仇。

另外,從希特勒的戰略角度看,德軍最終目的是蘇聯,但是進攻蘇聯前必須解決後顧之憂,歐洲各國中,法國陸軍實力較強,算得上強勁對手,要騰出手打蘇聯,希特勒必須先推平法國,所以法國不可能有任何談判機會,畢竟是敗了。


毒刺劍客


這問題太幼稚了!二戰中法國戰敗後,隸屬於法國的殖民地理論上也就一同臣服於納粹德國,哪裡還有殖民地本錢換本部國土!

當然法國政府是投降了,但不代表所有法國人也投降了,同樣也不代表殖民地也願意跟著法國投降政府而投降,其中就有戴高樂等人組成的流亡政府,很多殖民地政府就效忠這個流亡政府。


涇水書生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一戰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殆盡,從1918到1939,德國人重整山河,魏瑪共和時代是個好時光,而納粹上臺後意味戰爭不可避免。

從歷史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不多,這與德國統一較晚(俾斯麥在1870年代借普法戰爭勝利統一德意志),而彼時亞非拉美大洋洲基本被老牌殖民者瓜分完畢,它受制於歐洲東西兩面的對手,沒有太多精力和物力發展海軍,對殖民地的渴望度一般般。

該情勢延續至二戰,法國殖民地對納粹基本沒有誘惑力,後者只是在北非與英國交戰,其他地區(像東地中海沿岸),因為沒有制海權,兵力難以投放。

“不屑”法國的殖民地,一是因為德國兵力無法投放,畢竟三軍中其海軍最弱,只有潛艇部隊可以與英國一拼。水面艦隊遠航,只能自取滅亡;二是留個法國一絲尊嚴,畢竟當時貝當政府偏安南部,還是個“國家”。

至於法國,它不具備與德國談條件的地位和能力,保存2/5的國土實屬不易,再想拿海外殖民地換本土,基本屬無望之舉。


ruixuezhaofeng


1950年5月,德國發動法國戰役,侵略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納粹德國就擊敗了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法國投降,而後法國抵抗軍和英國遠征軍被德軍圍堵至敦刻爾克小鎮後,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直到後來隨著美國在二戰後期參戰,撤退至英國的法軍隨著美軍在歐洲西線進攻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將法國一分為三,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地區由德軍直接佔領,東南部的部分領土讓意大利管轄,只有南部地區交給傀儡維希政權直接控制,加上海外的戴高樂“自由法國”流亡政府,法國本土力量就分割成了四塊,可想而知德國對法國的肢解用心良苦,失去了法國本土這個宗主國,法國海外殖民地命運又會怎麼樣呢!



二戰時期法國的殖民地主要在非洲北部,北非是法國的傳統殖民地,比如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另外,法屬西非的廣大區域、非洲東南部的馬達加斯加也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在殖民地設有總督職位,為殖民地最高統治者,法國投降後,原來法國殖民地必然是失去了依靠,而在當時那種弱肉強食的世界中,弱者都是依靠強者才能夠生存下來,因此法國在非洲殖民地大多數選擇了投靠納粹德國扶持的維希法國政府,也是間接投靠了納粹德軍吧,直到後來美英聯軍在北非戰場取得一系列勝利後,在納粹德國勢力式微之時,法軍原屬殖民地面對美英聯軍都是直接投降歸順,宣佈效忠戴高樂“自由法國”政府。


後來,美英法聯軍為了登陸北非地區進而打擊德意聯軍,對納粹德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先後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展開火炬行動,以及後來在突尼斯的突尼西亞戰役等,更是為了把德意聯軍的勢力徹底從北非地區驅逐出去,這些戰役和行動的地方恰巧正是法國原來的殖民地,這也使得戴高樂“自由法國”領導的法軍逐漸收回自己曾經的殖民地,並且在北非殖民地大量徵召非洲本地黑人參加法軍,而後隨著英美聯軍進攻收復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法國。只不過二戰後,到了六十年代,由於法國自身實力衰弱,對北非地區的殖民地掌控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北非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等地爆發反殖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法國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法國曾經的殖民地也是獨立建國。但是如今法國對北非地區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仍然最大,比如法國推行的法郎貨幣體系,非洲出口和貿易結算等都以非洲法郎結算,而非洲法郎是和法國法郎掛鉤的,法國以自己的金融信譽和外匯儲備為非洲法郎做擔保,所以法國法郎有個什麼風吹草動將直接影響到這些非洲國家,同時法國在北非地區的駐軍數量和軍事基地也是最多。如果法國失去北非地區的影響力而喪失掉對北非國家的自然資源等原材料獲取能力,那麼如今的法國也不能夠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


二戰初期,法國投降納粹德國後,法國用殖民地換取本國本土只不過是妄想而已,德國“吃掉”法國,再吐出來怎麼可能呢!


向生分析



月林6491


那時越南是法國殖民地,假如法國人向德國再求用越南換巴黎,你認為德國人會說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