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代窗戶大多是用紙糊的,真的沾點水一捅就破嗎?那下雨時怎麼辦

說起這玻璃窗戶,其實玻璃是清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並且在當時屬於十分珍貴稀有的。而在此之前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窗戶紙卻伴隨了我們老祖宗數千年。

在遠古時期,那時候人們生活在山洞中,後來為了生活方便,開始部落群居,並搭建了自己的房屋,當時主要用動物毛皮來遮擋窗戶。在秦漢之前,古人一般都用麻布、絹紗等封窗戶,當然這只是權貴人家,普通平民只能使用草簾當窗紙,透氣倒不錯,可透光就很一般了。

那在古裝劇中想必大家一定看過這樣一個很有趣的情節,那就是在很多人在偷聽他人講話的時候,總會故意舔舔手指,再去戳窗戶紙,這樣把窗戶紙戳一個洞之後,便能看到裡頭的小秘密了。

那您想過沒有,這樣一個容易被戳破的窗戶紙,是不是一沾水就會破呢?那颳風下雨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討論一下。

紙張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但那時都是用比較粗糙的麻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後術,紙張開始推廣。

但由於價格相對昂貴,只有少數權貴富人家才能使用。由於當時紙張非常脆弱,並沒有作為窗紙使用。到了隋唐盛世,隨著紙張得到進一步改進,這時出現一種韌皮紙,韌性很強,不容易破損,但防水效果很差。

宋朝時期,油窗紙出現,這種窗戶紙由穀皮、樹皮和藤類植物做成,並且在桐油裡面泡過,桐油有防水的作用,這樣製作而成的窗戶紙非常厚,有著防水防潮的功能。這種窗戶紙,夏天可以阻擋風雨,冬天可以阻擋雪花,非常結實耐用。

那這種材料除了被用於糊窗戶,還用來做紙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油紙傘。您想想,這都能拿來做傘擋雨的了,那必定是非常結實耐用的。

當然,古人為了保險,他們會用木板或是蘆葦做的葦蓆當做雨簾。每當晚上,或者颳風下雨的時候,古人就會把雨簾裝上去。等到平時天晴的時候,就把雨簾拆卸掉或者用一根木頭支撐起來。不過,即使窗戶紙被打溼了也沒關係,只要人們及時補糊就不會影響正常使用。

並且,有錢人家也會建上滴水屋簷,讓雨水順著屋簷流到地上,而不至於流到窗戶上。除了屋簷,還有窗簷和窗欞,窗欞非常厚也非常密實,紙糊在窗欞的內部,可以通過窗欞阻擋一部分雨水。

當然在前文咱們也說了,這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算是比較貴重的東西了,所以一般的老百姓用紙的話也就是竹篾紙,竹子裡面那種白色的物質,經過加工處理,透明度也是很高的。

而且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有結晶的,這些能利用的都被利用了,宋朝後期很多王公貴族家中開始使用明瓦作為窗紙,這東西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玻璃,但透光性略差。明瓦主要用貝殼、羊角、天然透明雲母片等為主要材料打磨成方形薄片製成。

明瓦在古代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南京就有條街叫明瓦廊,明瓦的生產製作開始成為一項傳統的手工產業。到了清朝時期,蘇州明瓦行業還組織了聯合會,稱“明瓦公所”。直到清朝晚期,隨著玻璃的出現,明瓦和窗紙開始逐步退出上流社會的歷史舞臺,但民間窗紙依然在使用。

那看到這兒,您是不是全明白了呢?並且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是真的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