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静说日本】日本实体店为何还能活下去?

【静说日本】日本实体店为何还能活下去?

从2018年开始,中国不少零售企业,包括各种商学院的MBA班到日本考察,考察什么呢?考察“新零售”。大家希望我上课,讲解日本“新零售”的发展经验。我于是跑去东京大学的经济学部,请教一位研究日本商业的教授:“什么是新零售?”他听了也是一头雾水。后来我上百度查,发现“新零售”是这样解读的: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那位教授说:“日本商业还没有进化到这一步”。

①日本零售业的科技创新比中国落后5年

感觉日本零售业的科技创新,至少比中国落后了5年,因为日本至今还是以传统的实体店为主。

日本是一个商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8全球250家大零售商”排行榜中,亚洲零售企业上榜的有64家,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上榜的共有15家,而日本上榜的有32家,占到亚洲地区上榜总数的50%。

日本传统的商业企业——百货公司,大多拥有2、300年的历史。大家去过银座的话,一定到过三越百货公司,它位于银座五丁目的十字路口,创立于1673年,那一年是清朝康熙12年,距今已经有346年的历史。高岛屋百货公司创建于1829年,也有190年的历史。而日本的超市与购物中心、24小时便利店等业态,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学来,然后发展起来的,比我们中国早了30年。

徐静波讲演录:日本的实体店为何还能活下去

所以,日本的商业,既有百年老店,也有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店,业态是相当的齐全,而且经营也是相当的老道。

有一句话,我说了,大家不要生气:“日本是中国零售业的老师”。1994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百货公司在上海浦东开业,名称叫“上海第一八佰伴”,是上海第一百货公司与日本八佰伴集团合资。八佰伴集团总裁和田一夫将日本的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带入了中国,一楼全卖化妆品,而且百货公司里还开餐饮店。这种格局在当时的中国百货行业内是没有的,无论是王府井百货公司还是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当时的一楼全部是卖衬衫羊毛衫的,百货公司里根本就不可能有餐饮店。和田一夫改变了中国百货店的格局,让百货店不仅成为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成了一个“吃东西”的地方。

在之后,日式超市“大荣”进入天津。再后来,日式购物中心“伊藤洋华堂”、“佳世客”(现改为“永旺”)进入北京、成都和广州、上海、青岛等城市。再后来,7.11、罗森、全家三大日本便利店进入中国市场。还有各种自动售货机也出现在中国市场。虽然八佰伴、大荣等公司因为日本国内总部的破产原因而退出中国市场。但是,日本商业企业带入中国的新型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让中国的零售业市场从90年代起,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所以到现在,日本有的业态,中国都有。日本没有的业态,中国也有。唯一在中国还做得不好的日式零售业态,是药妆店,因为在中国发展药妆店,还是受到了某些政策的限制。

刚才我说了一句话:“日本零售业的科技创新,至少比中国落后了5年”,这是事实!一个亚洲商业的老师,被中国这一学生超越,一方面说明日本的商业没有迅速跟上IT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说明日本社会对于商业的“过度科技”,持一种谨慎甚至抵抗的态度。

②四分之三的日本人为啥没有网购经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2018年,日本社会零售总额为283万亿日元(约18.4万亿人民币),但是网购,也就是电商在整个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仅为6.2%,销售额为18万亿日元(约1.1万亿元人民币)。而我们中国在2018年,电商所占的社会零售总额比例已经达到19.8%。

还有一个数据,也比较有趣:日本家庭中有过网购经历的比例只有28%,有接近四分之三以上的日本人,一年时间里都没有在网上买过一件东西,或订过一家酒单。

日本电商落后吧?可以说,已经被中国甩下了几条大街,简直是处于“半原始社会”。

还有一个细分数据,我们搞电商市场分析的专家们,也应该了解一下:2018年,日本网购市场的销售总额,刚才已经讲了,是18万亿日元,增长率是8.9%。其中:

1,物品销售为9.2万亿日元(约6000亿元人民币),增幅8.1%,占比51.7%。

2,服务销售(酒店、机票预订等)为6.6万亿日元(约4300亿元人民币),增幅11.6%,占比37.0%。

3,音乐、影视等电子商品下载销售为2.4万亿日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增幅4.6%,占比11.3%。

为什么音乐与影视作品的下载销售比例会占到11%?因为日本有一个特殊的状况,就是所有的音乐产品和影视作品都注重版权。像在我们中国,电视台刚把连续剧播完,第二天,大家就能够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免费看。这样的事情,在日本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版权交易没那么快,一定就是侵权盗版。所以,去年有2名中国留学生就为此遭到日本警察的逮捕,他们很辛苦地把日本的电视剧录下来,然后马上翻译成中文,打成字幕上第二天就传到中国视频网站上,日本警察说,你这是侵犯了著作权。

日本人既然不热衷于网购,那么他们买东西都去哪里呢?他们去三个地方:第一是超市,第二是百货公司,第三是商店街,商店街里汇聚了吃喝玩乐等各种店SPAN>。也就是说,大家多数是去实体店。

为什么日本的电商市场做不到中国那样大那样快呢?原因有这么几条:

第一,中国的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去掉部分中间商来获得价格优势,从而进攻线下零售。但日本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间环节很少,线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线上线下几乎没有价格差。而且在实体店里购物,要支付10%消费税,而网购,也同样需要支付10%消费税,钻不到消费税的空子。

第二,日本拥有大量的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药妆店,而且十分普及。加上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各种自助售货机。像在东京,许多超市都是24小时经营。所以,实体店的24小时综合服务模式,使得线下购物十分便捷。

有一次我去日本东北地区新潟县的一个农村采访,那个村只有50几户人家,很偏僻。开车开到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开著开著,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个亮点。这是什么亮点?驶近一看,原来是稻田边上有一台自动售货机,卖饮料和方便面。后来,汽车驶到村口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灯火通明的房子,一看是一家24小时便利店。

虽然是一个很偏僻的便利店,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的便利店来,服务内容要齐全,它不仅有各类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书刊杂志,还卖一些小包装的水果蔬菜。店里有ATM机,可以存款取款汇款。还有复印机、传真机和邮局信箱,还接受快递和发送快递,等于是把小超市、银行、办公与物流等功能聚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因为有这家便利店,居住在这个小山村里,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味道,没有什么不方便。

我亲身体验到的这一个案例,让我看到,商业服务业态的普及与便捷,使得日本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使得电商市场的发展,被挤压到了一个很狭窄的空间。

第三,日本的实体店一直重视细节和体验的打造,人们更倾向于去线下购物。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零售业的大佬,大家一定都去过日本。无论你在日本的百货公司也好,去电器店也好,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摸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试,包括摄像机、相机、电脑,绝对不会在外面裹上一层透明塑料膜,让你看不见摸得着。

③实体店经营的三条成功秘诀

我采访过日本著名的电器量贩店必酷的社长,他告诉我一个经营实体店的成功秘诀:第一,灯要亮、过道要宽,购物环境必须舒适;第二,所有商品都可以拿可以摸,购物体验要好;第三,厕所要多、要干净,让不想进店的人,也想进厕所。

我觉得,这三条,看似简单,但是,我逛了上海、北京的几家电器量贩店,都没有做到,甚至有的还省电,找不到厕所。必酷店里的灯光如同白昼,就是要让你看着商品,如同在太阳底下一样瞧得仔细。厕所里都装了自动冲洗的马桶盖、还有空气清洁器,你到了店附近,就会想到去这家店里上厕所,上完厕所还有点时间,顺便逛一逛,总会看中一样东西,于是就产生了“厕所消费”。这种细节服务和商品体验,是电商们做不到的,电商只能提供优惠的价格和送货便捷,但是不能提供体验,而且你也会担心买到假货,或者真货与平台所展示的商品照片不一样。

今天在跟几位开实体店的企业家们聊天时,大家说到一个苦恼,说我们有些消费者买电脑、买相机,先到实体店里转一圈,看一看摆弄一下,出了门就用手机下单,从电商那里买价格更优惠的货,实体店于是变成了电商们的产品体验中心。这种情况,在日本是不太可能出现,因为线上价格和线下价格基本上是一样的,实体店也可以网购。

正因为日本的零售业态努力营造舒适和体验型的购物环境,因此,像东京这样高度竞争、快节奏的国际大都市,人们还保持着“逛街”的习惯。下班之后、尤其是到了休息天,银座街头会把道路封了,变成步行街,让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轻松地买东西、吃东西,把一杯咖啡端到大街上来喝。对于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来说,逛街不只是一种购物行为,还是一种休闲生活,更是一种减压的活动。逛街是一种综合的消费行为,从家里出来坐地铁轻轨开始,大半天下来,你不只是买东西消费,还会坐下来吃一点,逛了一家店再去走第二家店,会产生连锁性的消费。一个市场与社会的活力,是靠人们走出家门,走入消费场所来支撑的,而不是靠呆在家里等快递来支撑的。如果一个社会,连买一棵菜买几只鸡蛋,都想上网下单叫外卖,那么,损害的不只是社会活力,还有你自己的健康,因为你整天把自己的生活圈在一个三室一厅,甚至斗室家里,一定会未老先衰,因为你不运动。

所以,从社会活力与个人健康的角度来看待网购现象,我们是获得了便捷,损害了活力。更为糟糕的是,跟着“网购妈”一起长大的孩子,他只知道买东西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不知道还可以上百货公司和超市。这种生活习惯与消费意识的养成,会毁了“逛街文化”,更会使得实体店难以为继,而自己也变成了只动手指不动脚的“休眠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