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 平远古道 -

这里本没有路

只是走的人多了

便有了

一条残破不堪的石板路穿过老村,也穿过了山川,通向赣南地区。

当年,大批挑夫来来往往行走在这条山路上,上山的挑夫担子里是盐,下山而去的挑夫担子里是米,而这条连接粤东和赣南地区的盐米古道,是挑夫们走了无数次的路。

这是平远古道。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随着近代交通方式的转变,平远古道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曾经的平远古道,见证着家国的迁徙和兴衰,承载着时代更迭和商旅的往来,也勾勒着往昔的繁荣与风物。

//////////

开山劈岭的盐米古道

平远,处于粤东与江西、福建的交汇处,北靠平远最高的山峰项山甄,西接角山嶂,东部的铁山幢与蕉岭交界,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势。

多山的地形,环境的闭塞,成了这里人们走向外界最大的阻隔,但三省五县通衢的地理位置却显示了这里并不是与世隔绝。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环邑皆山也。而北连江赣,东接闽汀,轮蹄舟车,缤纷络绎,实为三省之冲。”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平远县志》就道出了平远当年的情形。

而平远古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历史的车辙印中,应运而生。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平远古道的诞生也许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在明末至民国的数百年间,粤东客家地区产盐丰富,但粮食短缺。相反,江西地区粮食丰富,但盐短缺。

贩运盐粮成了赣粤两地多数商人们的首选,只是那个时候两地大山横亘,交通不便,水路不通。

当向外寻求生存的欲望而起的时候,开山劈岭却也成了芝麻大点小事。粤赣两地的人们,靠着他们的双脚和肩膀,走出了一条“盐米之路”。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这条古道,以项山甄为坐标,沿着山谷,跨过山坳,连接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又以仁居古城为坐标,通达周边江西寻乌、福建武平、广东的蕉岭、兴宁、梅县等路段,四通八达,逐渐形成了一纵一横的古驿道格局。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当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解决,人们一来一往,久而久之,便衍生了挑夫的职业。

他们挑盐、布匹、米谷穿梭于广东、江西之间,以劳力换取钱财,于是,浩浩荡荡盐上米下的队伍成了这条道路上最亮眼的风景。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已经85岁的老人谢良凤就住在平远下面湍溪村,他父亲和他还有他儿子三代人都曾是古道上的挑夫。

“当时,我们每天挑上二百来斤的盐包、布匹等起早,从福建下坝出发,挑至江西罗塘,在平远湍溪中转。回城时又从罗塘出发,把米谷、山货挑到下坝,两地来回需要两天两夜”。

一座座茶亭点缀在古道中,也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方遮风挡雨的场所。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如今,平远古道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平远古道实现了人员、货物、文化的地区交流,也加速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随着历史的变迁,平远古道也鲜有人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生长的杂草覆盖了路面,在无言地述说着沧桑巨变。

//////////

动荡繁荣的“前世”

作为连接粤东地区和赣南地区的通道,平远古道不仅是承载着商人们盐米生意的商道,还是战乱动荡的兵道和科场赶考的官道。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赣起兵抗元,就曾率兵到过这里。此后,平远的仁居古城为纪念文天祥的“迎相公”的民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1993年版的《平远县志》中也有在此征兵的记载。

“南宋末年,宋文信国公起兵勤王,流过平远县境,招兵扈驾,原籍青壮男丁几乎全部从军。”

平远古驿道“千兵坪”“相过坑”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道光年间,这里倭寇猖獗,山贼四处而起。《宁都直隶州志》中记载:

“嘉靖间,倭寇猖獗,闽、广、江右诸山贼遂乘势而起,南、赣、惠、潮间皆盗窟,四出剽掠,长吏莫制。”

顺治三年至顺治十七年,谢志良、谢上逵选择以平远五指石为根据地,进行反清复明。

咸丰十年、同治三年、同治四年太平军先后四次进占平远,清军与太平军近十万人在平远周旋作战,百姓被迫逃离家园。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民国初期,陈炯明叛乱,孙中山下令讨伐陈炯明。3月21日,陈炯明叛军林虎、李易标部败退到平远的大柘、东石一带。

之后的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中央苏区居民的穿衣、吃盐等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而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平远古道。

赣南地区的大米、茶叶、茶油等物资,通过水、陆两路从寻乌县吉潭、牛斗光、留车、岑峰、芳塘肚、菖莆经平远的差干、仁居、八尺、大柘、石正等地,向广东的梅县、潮州、惠州等地输出,换取布匹、百货、食盐等商品。

承载着红色地下交通线作用的平远古道,保证了中央苏区日常生活的稳定供给。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除了社会动乱,险山峻途的古道上还承载着许多为仕途赶考的读书人。

明朝进士韩元勋的赶考之路就是平远学子们的一个缩影。

明崇祯十年,出生于平远八尺的他需要前往梅州参加州试,从私塾所在地出发,沿途经27个村、亭,其中经过平远古道,历时两天才到达。

和他一样,当年平远的无数学子,也是这样耗费几天的行程赶路,偶尔也在这条古道上抒发自身的豪情壮志。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无论是盐上米下肩挑的劳者,还是科举赶考的读书人,亦或是保家卫国的将士,曾经走过道路上的那些五谷杂陈的情感,曾经留下的血与汗,也都渗入进古道每一块石砖的缝隙中,随着悠悠岁月,成为久远的记忆。

//////////

古道,如今的承载

古往今来,曾经的古道往事已经远去,历经沧桑,古道上也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百年风雨过后,古道也渐渐苏醒。

这条曾经历史上的盐米古道,沿途也依然保存着珍贵的历史遗迹。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走进角坑村,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建筑,带着特有的乡间气息。平远古道的精华段兴宁—平远段便是从这里蜿蜒而上。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久负盛名的龙文梯田,整齐有序,小山沿着山体的形状修满了一圈圈的梯田,点缀的色彩,形成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就如音乐般的美感,体现在梯田的节奏与韵律感中。

每一块色彩斑斓的梯田背后都有着无法诉说艰辛。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角坑梯田沿着角山嶂东侧山体顺势而造,层层拾级而下,弯曲平滑,巧夺天工;两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向远处延伸。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走进仁居圩,随处可见的红军墙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工农武装”等,处处显示着当年红四军在这里的革命事业。


呈现在眼前的看似破旧的楼房,散发出的红色气息,唤醒着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感受当年的热血赤心。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这些墙标,书写于红四军三进平远时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那份爱国的赤诚和对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墙标也成为一种缅怀的象征。


如今,跟随着广东省古驿道活化项目打造的脚步,平远古道也将回到往日的光彩,轮蹄舟车,缤纷络绎。

-END-

部分素材来源丨网络

参考:

南粤古驿道网《盐米古道上的平远往事》等。

广东平远县:曾是红色地下交通线,挑起两地生活命脉,却鲜有人知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

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

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