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有一位歷史人物,小時候一邊放牛,一邊“偷聽”私塾講課,堅持不懈,最終學業有成。提到這個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元代的王冕。但實際上,在膠東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經歷類似的名人,他就是清代平度的楊堯臣。


平度位於膠東半島的西部,緊鄰膠萊河。其中,總長約100公里的北膠萊河,有70多公里的河段流經平度。自南向北順流而行,走到河中段的明村鎮境內,會經過一個叫做楊家圈的村莊,這裡就是楊堯臣的故鄉。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楊家圈村位置示意)

從地圖上來看,楊家圈村似乎位於膠萊河主河道以西,按照狹義的地理劃分,它應該算作膠西地區。不過,在村莊的西面,還有一條窄而彎曲的河道,根據史志資料記載,那條彎曲的河道,才是膠萊河的古道,因此,楊家圈其實是一個“膠東”村莊。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按照《平度市志》的說法,楊家圈村的河曲相當有名。志稱:北膠萊河上下游河道較順直,中游多彎。
其中亭口至新河段彎多曲大,以楊家圈村附近彎曲最大,有“七十二彎七十二曲”之稱。

楊家圈村附近的河曲是什麼年代形成的?這一點已經無從考證,但從建村歷史來推斷,至少在明洪武年間,這裡就已經形成如此的環境。根據平度地名資料記載,明洪武二年,楊姓從四川遷來立村,因四周有河圍繞,故名楊家圈。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不考慮特殊的地理環境,楊家圈其實就是平度鄉下一個普通的村落,但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明清兩代,楊家圈在平度的科舉考場上很有名氣,考出不少進士,楊堯臣就是其中之一。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根據史志記載,楊堯臣幼年時家境貧寒,請不起塾師,白天只能到河邊放牛。但他相當好學,放牛的時候,就把牛帶到膠萊河西岸的河灘上吃草,自己跑到附近私塾的牆外,邊聽裡面的師生朗誦,邊在外面默默背誦。有一天,塾師出門正好遇到他,很是感嘆,於是收他入學。楊堯臣也相當爭氣,從一個放牛娃一路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登堂入室,成為朝廷命官。查考史志,楊堯臣考中舉人是在清乾隆九年;轉過年的乾隆十年,他就一舉考中進士,連戰連捷,真可謂苦心人天不負。

青島平度膠萊河邊上的這個村,曾出了一位很勵志的進士

楊堯臣踏入仕途之後,主要是在知縣任上輾轉,官職並不算高,但也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他在雲南省任職的時候,押解當地出產的銅走水路到京城。中途有銅塊落入江中,當週邊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楊堯臣以知縣之尊,親自跳入江中,幾進幾齣,將銅塊撈了起來。這一幕也讓周邊人看傻了眼,連連感嘆:“公,神人也。”而考慮到楊家圈村的地理特點,楊堯臣一精湛的水性,或許就是從小在膠萊河上練出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