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50年前,昆明市羊市口的菜街子(南通街)是位於三市街與崇仁街之間的一條小街,隨著昆明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當年那條曾留下無數老昆明人記憶的小街子早已不復存在,唯有滿街的爛泥、爛菜、爛葉子、破巷子、小吃店依然偶而會從腦海中一點一滴的慢慢“流出”。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把南通街說成是菜街子,那是居住在以“近日樓”地域為中心,周圍包括金碧路、復興村、金馬坊、東寺街、崇仁街、沿河路、順城街、三市街的居民對其的“俗稱”,因為這些地方的居民,無論貴、賤與否,都只會在“菜街子”買菜,一般人家花個一角、二角就可在這條小街的蔬菜公司灘點上把菜買好,而到了夜晚6點、夕陽漸漸落山,附近家家戶戶的炊煙開始冉冉升起時,菜灘上無人問津的爛菜葉、爛菜幫便會被遺棄在本來就不太大的菜街子上。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羊市口菜街子雖不算長,小館子卻有好幾個,我們這些娃娃如果父母親來不及做早點,就會塞二角錢和糧票,讓我們自已去菜街子上的小館子買早點吃,那時菜街子的小館子有好幾個,街兩邊路口各有一個,路中間有一個,而轉三市街、金碧路還各有一個,其中,菜街子中間的牛、羊雜碎麵條、腸旺米線對當時較少吃得到肉的孩子們誘惑力最大,而在其兩邊街口的小吃店則是以賣無油、無肉的“陽春”面、米線為主,不過大碗只要8分、小碗6分錢。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由於居住在羊市口南通街(菜街子)附近的群眾都相對較貧困,加之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每人每月只有500克的肉票,父母親大都是一拿到肉票就起一大早到菜街子去排隊買肥肉和豬板油,很少有人會拿珍貴的肉票去買肉的,幸而當時我堂哥與如安街最大的肉、蛋批發市場的會計談戀愛,故而經常會買到一些豬下水、豬頭肉、筒子骨,加上我外公、外婆滷菜做得好,所以每週都有肉食吃。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南通街上的小吃很一般,不過諸如“四喜湯圓”、“豆麵湯圓”、“甜白酒湯圓”、“蔥花大餅”這類麵食還真是如同老昆明歌謠中的“鶴香樓”一樣,每次路過時,都難免會被飄出的香味吸引。那時買糖要象買肉一樣要肉票、買布要布票一樣,屬限量供應,我們家有三個弟妹,外公、外婆年紀已大且時有嘴苦的問題,故而家中的糖票都拿去買了冰糖、紅糖。

“四喜湯圓”所包的是四種餡,如蘇子、豆沙、芝麻、花生,每一樣都足於讓50年前的學齡娃娃饞出口水,而“豆麵湯圓”、“甜白酒湯圓”那味兒至今彷彿還在口中回味無窮。

當時菜街子上還有昆明最大的“德鑫園”過橋米線店,為“文化大革命”初期政府拔款所建,周邊的建築基本上是晚清、民國的土木結構,唯有“德鑫園”是一色紅磚,裡面幾乎清一色是黑漆大圓桌。

記得每月12日是父親發工資時,也是全家最快樂的時候,每當這天父親就會叫上我把大鋁鍋洗乾淨放到單車上,然後去到“德鑫園”花8角錢買套過橋米線,然後再找母親的同學胖阿姨打上一大鍋過橋米線湯,再在菜街子上買一角錢豌豆尖、一角六分錢稱1.2斤米線,全家人美美地品嚐過橋米線。

老昆明人的“菜街子”南通街往事 你可曾記得那段“舌尖”回憶

80年代後期,南通街上一下子多出了好多販菜、賣肉的小商販,有的推著木板車、三輪車、還有的牽著馬、挑著菜,從而讓這條菜街子更加擁擠起來,不久後,在南通街“崇仁派出所”旁邊,又增加了一個“蘭州拉麵”館,由於我經常去派出所採訪,而且派出所的林所長、靳指導員每次都請我吃過橋米線或“蘭州拉麵”,偶而還會到對面買幾串“烤羊肉串”,故而那已成了我一段抹不去的“美食”回憶。

文圖:張耀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