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相對於個體生命來說,天地是最長久的。所以,很多人老是說天長地久,希望自己的生命、愛情、事業能永恆。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叫《長恨歌》。記錄的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談戀愛的事。他們那時常說天長地久,希望愛情能像天地一樣長久,但後來還是分開了。所以,白居易在詩中寫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天長地久是個相對的詞,天地也是有壽命的,只是相對個體生命來說,天地的壽命更加長久罷了。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很多道人的追求,都是與日月同壽

《莊子》中記載了黃帝求法的故事。說的是黃帝如何兩次拜求廣成子,希望廣成子能教他至道,包括第一次是如何因傲慢而求之不得,第二次又是如何因謙卑而求法成功的。據說,廣成子給他的點化是:“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淨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這跟道家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黃帝內經》中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也跟道家的觀點很相似。據說,廣成子已經活了一千多年,黃帝按照廣成子教的方法去修,後來也修成昇天了,還帶了妃子、臣子等幾十人一起昇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雖然我們說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但事實上,早在黃帝出現之前,就有修仙得道者,道家思想早萌芽了。看來,老子肯定是有傳承的。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西遊記》裡還有一個故事,孫悟空跟須菩提學法,須菩提傳一個法,孫悟空就問:“能不能讓我長生不老?”須菩提說不能,孫悟空就說不學。須菩提再教一個,孫悟空又問能不能長生不老,須菩提說不能,孫悟空又不學。這樣一次一次問下去,到了後來,須菩提終於說了一個法,就是通過精氣神的訓練,讓自己長生不老。這時,孫悟空才肯學。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歷史上充滿了這樣的故事

人最希望永恆的東西之一,就是生命;

人最恐懼的東西之一,就是死亡。

但天下沒有長生不老的人,

仙人的壽命也是有限的,仙人也還會輪迴。

黃帝昇天後怎麼樣了?

跟他一起昇天的妃子大臣又怎麼樣了?

孫悟空如果不去西天取經,

他哪怕修得了長生法,又能怎麼樣?

或許,廣成子也只是借黃帝對永生的期待,給他灌輸一種修身的道理。就像《道德經》之所以說天長地久,也不過是老子沒辦法用其他東西比喻,只好用相對更長的天,和相對更久的地。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因為,法界是無始無終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恆。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老子證道了,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恆,他也知道,世上只有穀神不死。他想告訴尹喜的,僅僅是一個道理:天之所以為天,之所長久,不是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為地,之所以長久,也不是為了它自己。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所以它們才能長久。同樣道理,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之所以得到萬古敬仰,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正是因為他們不為自己,他們才影響了世界,才實現了不朽。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聖人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但他往往能被整個人類所銘記。許多聖人都是這樣,表面上後退,儘量不讓人知道,像老子,最後乾脆躲到關外去了,但直到今天,誰也忘不了他。

“外其身而身存”,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但他的生命往往很長。這個生命不單純是他的肉體生命,也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嗎?聖人的無私,往往能成就聖人之私。“私”也是相對的,它僅僅是一個人的心願。他想利眾,那麼利眾就是他的私心;他想利己,那麼利己就是他的私心。發願利眾,以利眾為私的人,就是聖人。聖人之私,其實是一種大心和大願,聖人無私。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他們的願望反而能實現。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重要。它影響了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也為人類個體、社會構建了非常重要的價值標杆:無私、無為、為公、利他,才是聖人,也才能成就自己。認可這種思想的人,就會通過昇華自己來成就自己,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成功就是聖人。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老子在告訴你道是什麼,值得追求的是什麼,它們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它。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這種價值觀是偉人、聖賢的土壤,

後世很多偉大思想的出現,都跟它有關。

比如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他們推崇“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自己的生活簡樸到極致,還不讓別人供養他們珍稀寶物,連皇帝都這麼節儉,官吏自然不敢貪奢,於是就營造了很好的風氣。他們還鼓勵農業發展,獎勵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勸解官員關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親自下田耕作。連皇帝都種地,老百姓怎麼敢偷懶?所以,發展到漢景帝時期,國家就從楚漢之爭後的經濟蕭條,變成了繁榮富裕,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官府也沒有因為少收賦稅,就變得貧窮,反而因為閒錢太多,長久不用,穿錢的繩子都斷了,散錢遍地。這說明,當時的生活水平已經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寧,國家也很安定。這種治國之法,就源於老子的“無私”。

事實上,跟法界相比,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作者|雪漠

選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