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廣渠門之戰,當時的皇帝、朝臣、群眾清不清楚實際戰況?

yukiye620


你好作者我來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翻閱歷史資料我們看到。廣渠門一戰由莽古爾泰掛帥,四旗兵力外加蒙古兵馬總數將近10萬左右。兵力考證不在此篇討論範疇,會另行論述。

《清太宗實錄》莽古爾泰等未率大軍同行,止以護軍及蒙古兵二千往,見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兵兩萬屯沙窩門外。莽古爾泰分兵為三隊,令各額真等率護軍前進。令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繼進。時敵於右偏伏兵甚眾,因約我軍入隘口,宜趨右偏,不趨右偏而由正路入者罪與避敵同。攻入隘口,豪格獨趨右偏,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餘三貝勒不趨右偏,由正路入,擊敗敵兵,亦追殺至城壕。正白旗額真康古禮未至城壕止於中途。多鐸以年幼,與莽古爾泰留後,值明潰卒來犯,兩貝勒追殺之。又有敵兵一隊,距城稍遠,屯樹林內,遂令左翼蒙古各旗往擊。額駙恩格德爾貝勒巴克率扎魯特喀爾喀部落諸貝勒兵,不及整隊徐行,驟馬而進,與敵兵接戰,遂敗歸。巴克什吳納格及外藩扎魯特部落,貝勒色木馬尼突入迎戰,始擊敗敵兵。

《明史》記載 廣渠門一戰遼兵傷亡慘重,正面抵擋清大軍攻擊,京營官兵以逸待勞一起衝出反擊.之後第一次作戰就獲大勝的京營官兵自以為清兵不堪一擊.遼兵白拿朝廷俸祿.另外加上滿桂向來蔑視京營的戰鬥力,曾經以箭射入申甫營內,射殺士兵,使這一局勢惡化.

打了勝仗的京營官兵開始吹噓清兵如何不堪一擊,崇禎整日被這些言語包圍,又促使袁崇煥進軍,袁崇煥深知清軍實力,不敢答應.崇禎一怒之下把袁崇煥下獄,京營這些貴族兵們譁然,視遼兵為奸細,開炮打傷打死城下遼兵,並衝入遼兵軍營擅自抓捕遼兵,稱之為奸細,引發遼軍祖大壽兵變.

一場勝利換來崇禎的眾叛親離,從此許多援救京城的勤王部隊發生潰散,京營的惡名恐怕廣為傳播.小勝之後的爭功鬧劇,讓大明迅速分崩離析.崇禎坐在朝廷之上,聽不到,看不到底下官軍搶掠行為,就算有人通告,仍然不整肅軍紀,明亡徵決矣。

資料顯示整個朝廷是知曉此事的,百姓也應有所聞。奈何已經腐化的明朝廷沒有得到基本重視。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大明崇禎兩年(公元1629年)十月初二,皇太極率領大軍在蒙古嚮導的帶領下,繞過山海關直撲大明腹地,二十六,二十七日,清軍分別從龍井關,大安口,喜峰口突入長城,向遵化行軍,平遼將軍趙率教率部下馳援遵化,十一月初二,清軍攻下遵化,趙率教戰死。也是在此時,薊遼督師袁崇煥率兩萬關寧鐵騎入關追擊清軍,但眼看清軍向京師快速移動,京師危機,袁崇煥決定放棄正受清軍威脅的永平,撫寧等地,取近道於初九到達薊州,薊州是從遵化通往京師的必經之路,然而皇太極探知袁崇煥已在薊州佈防後,便決定繼續向西繞過薊州,就這樣袁崇煥決定阻清軍於薊州城外的計劃落空了。

既然阻擊不成,袁崇煥決定撤出薊州移師京師,在京師等待皇太極,就這樣袁崇煥於十一月十七日抵達京師城下,而清軍則於二十日到達,雙方達到時間僅差三天,但就是這三天,足可以改變日後的戰局。

袁崇煥此次勤王,將手下的得力干將全部帶來,因為崇禎不允許袁崇煥部進城,所以袁崇煥只能駐紮城外等待與清軍的決戰,關於此戰,袁崇煥是這樣安排的,滿桂與侯世祿守德勝門,自己率領祖大壽,王承胤等人守廣渠門。而清軍的進攻態勢則為,皇太極親自攻德勝門,令莽古爾泰統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攻廣渠門。

二十日,皇太極下令攻城,激戰過後侯世祿潰逃,清軍追擊,滿桂部也傷亡慘重,本人亦受傷,後退入甕城休養,清軍難以攻下,德勝門的戰事既是如此,而此次京師保衛戰的主要戰場廣渠門之戰則變化較大。

我們先來看下當時雙方的佈陣情況:

袁軍

祖大壽部列陣廣渠門南面,袁崇煥親自列陣廣渠門西面,王承胤部則在廣渠門的西北面,三部成品字形,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廣渠門,廣渠門是京師外城西門,由於京師外城比內城寬,外城位於內城南側,所以外城與內城相接之處是有一個拐角的,這個拐角就位於廣渠門的西北側,王承胤部就在這個位置。

清軍

清軍列隊後自南向北分別是蒙古軍,多爾袞,阿濟格,阿巴泰和豪格(莽古爾泰作為主將位於大軍之後,多鐸由於年級尚小也沒有直接領兵交戰)。

關於此戰的交戰過程以及最終的傷亡情況,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不同史籍對這場戰爭的記錄也有很大偏差,但大體的交戰過程是可以確定的,即豪格部擊潰了王承胤部,王承胤也為此率部南避,無意間與袁崇煥部匯合了,這是明軍交戰後出現的重大失誤。本來這個失誤是非常致命的,但所幸的是,與此同時,清軍也出現了失誤,按照計劃,清軍本來在衝陣過程中應向北轉,先集中兵力消滅王承胤部,然後消滅祖大壽部,但實際上只有豪格按計劃實施對王承胤部發起攻擊,緊鄰豪格部的阿巴泰部因為某種原因並沒有向右轉,這就造成了除豪格以外,其餘三旗全部轉向了祖大壽部,而祖大壽部是關寧鐵騎的主力所在,以逸待勞,頑強的頂住了清軍的攻擊,另一邊王承胤雖然南避,但與袁崇煥匯合後,在袁崇煥的親自指揮下,明軍迅速站穩腳跟並與豪格部混戰起來,雙方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清軍攻擊不利,逐漸落入下風,最後清軍率先撤出戰場,而袁崇煥也就地在廣渠門外休養,從始至終袁軍都無法進城,連袁崇煥入城都只能坐從城頭上吊下來的框子,可見崇禎皇帝在大戰前後對袁崇煥已經非常不信任了。

至於此次交戰,究竟誰勝誰負,小編實在難以總結,若說明軍勝了,可此戰過後清軍於南苑養精蓄銳後再次禍亂大明腹地,皇太極還設下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但若說清軍勝了,可清軍連廣渠門的大門都沒摸到就退兵了。

不過在小編看來,廣渠門之戰只是一個開始,若從長遠來看,實則是明軍敗了,通過此戰,皇太極不僅除掉了死對頭袁崇煥,還嚐到了繞過山海攻入長城的甜頭,此後皇太極五次入關燒殺搶掠,最遠一次打到了山東境內,給大明王朝帶來了非常沉痛的損失。


鹹魚閒聊


這裡是我也有些迷惑的地方。從度支奏議、入衛紀事等史料看,確實是打了這麼一場,從後金史料也能印證出來,打得還不錯,不算失敗。但是很明顯這一場仗並沒有改變皇帝或者朝臣對於袁崇煥的壞印象。

在沒有其它史料提供線索的情況下,硬猜原因,我估計還是之前薊州縱敵以及不聲不響掩襲廣渠門這兩件事造成的。後面還有堅請入城、催戰不戰等等一系列事件,坐實了他謀逆的罪名。如果不是後面滿桂、申甫、金聲、劉之綸等四人連續出戰戰敗,逮袁下獄這件事在歷史上肯定是毫無爭議了。但四人皆敗,就間接否定了催戰的合理性,給袁崇煥拒戰增添了那麼一點點合理性。雖然從總體來講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依然堪稱不忠,但解釋起來就要費力許多,也要求討論的參與者有更多的史料儲備了。

聽到一個說法是

打包票五年平遼,結果平到了二環,這就是實際戰況。上至皇帝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對袁崇煥態度要是能好,那算怪了。還用去城頭看一場具體戰鬥的戰況?按照袁崇煥打的包票,這個戰鬥根本就不應該發生呀。

滿清強,明軍弱,滿清繞道入關,這些鍋讓袁崇煥一個人背,他當然背不動。問題是屬他吹牛皮吹得最響,他還是第一責任人,不收拾他收拾誰?

知道的可以來討論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