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西藏上古時期的象雄王國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其

年代長短、疆域大小、文化盛衰,一直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支持的人認為,象雄國力強橫、文化燦爛,轄區人口數以百萬,疆域東至康巴(今四川藏區),西至波斯,縱橫數千裡,為西藏文明之源。

反對的人認為,象雄國家結構模糊,未有中央集權產生,所謂遼闊的疆域皆為後人描摹,其不過為偏居阿里荒原上的部落。

一個政權的上限與下限,差距如此之大。甚至完全無法調和,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估計也算特例了。

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我這樣的歷史愛好者能夠回答的。

我甚至不能判斷,各種差異巨大推論中,哪些更接近真實。

本文所描述的,不過是結合我所能看到的各種書籍和論文,給出一個我自己認為,相對符合邏輯的推測。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一、象雄王國的國家形態

正如前文所述,歷史記載中象雄王國的國家形態差異極其巨大。

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象雄國在西藏曆史的“十二小邦”時代就已存在。

在藏文史籍《賢者喜宴》中記載:“……如是,西藏人類眾生廣為繁衍。其時有十二小邦……香雄之地,王為黎納許,大臣為瑪及熱桑。”

同時,保存在敦煌藏經洞內的藏文史料《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也記載:“象雄阿爾巴之王為李聶秀,家臣為‘瓊保·若桑傑’與‘東弄木瑪孜’二氏。”——《小邦邦伯家臣及贊普世系》

另外,在本教文獻《岡底斯山志》中,有“象雄十八王國”

之說,並列舉了其中17個王國的名號和大致地區。

由此可知,在西藏上古時期的漫長年代裡,曾有一個“小王遍佈、城堡林立”的時期。

但對於這些小邦國間的關係,乃至其與象雄王國是否存在隸屬關係,至今尚未找到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但所有小邦均雄霸天下,肯定是不符合邏輯的。

一眾小邦國間,必定存在強弱、大小、地位高下的層級關係。

另外,從史料記載中象雄王已有家臣可知,當時西藏諸邦國毫無疑問已進入了文明時代,至少是擁有了國家的初級形態和明確的等級差別。

同時,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此王(松贊干布)之時,發兵攻象雄之王,統其國政,象雄王李迷夏失國,象雄一切部眾鹹歸於轄下,收為編氓”。

這段話的意思是,松贊干布出兵攻伐象雄,國王李迷夏失敗,整個象雄

“一切部眾鹹歸於轄下”。

搞定了一個國王,整個象雄都就此臣服,足以說明當時的象雄,肯定已不是小國林立的“戰國時期”,至少是一種小邦國聯盟的國家體制。

而這個“象雄國家聯盟”的首腦,便是吐蕃刀鋒所指的象雄王李迷夏。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另外,同樣在敦煌文獻中,吐蕃第一次征伐吐谷渾時,聯軍的名錄裡也包括象雄王國的軍隊。

當時,象雄王國與吐蕃王朝尚為盟友,李迷夏與松贊干布則是姻親關係(松贊娶李迷夏之妹,李迷夏娶了松讚的姐姐或妹妹)。

史料裡,多次將象雄作為一個整體來稱呼,也可看出當時的象雄,並非處於分裂狀態,而是存在一個足以代表整個阿里地區利益的代言人。

據此可推論出,不管象雄地區歷史上曾有多少小邦存在,經過長期的競爭和兼併後,至其滅亡前,應該至少已形成了國家聯盟的狀態。

甚至有可能,已有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哪怕這種中央集權相當初級。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疑似象雄王都的遺址

二、象雄王國的大體年代

象雄國的始末年代相當模糊,尤其是其初始節點完全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以至於,我們不得不用一種非常不準確的方式來進行推算。

霍巍先生結合本教的歷史傳說,估算出以下兩個早期節點:

1、據傳本教祖師辛繞米沃是象雄王室的王子,他共有八子,其中一子赤傑木繼承其王位,再往下傳,其王室世系傳承分別為:周格加木一本玉旦一本唐多一傑洛查一辛卓巴一卡布木布。

而史籍記載,卡布木布曾受吐蕃聶赤贊普之子木赤贊普的邀請,到雅壠傳教。

據藏文文獻推算,辛繞米沃在世的年代,可上溯到約公元前4世紀。

換言之,在公元前約4世紀左右,象雄便已經立國,並已有一定的規模。

2、據本教的傳承世系記載,自辛繞米沃下傳二十四代,有本教上師傑欽昂意羅布。

他與象雄末代王李迷夏為同一時代的人,而李迷夏又與松贊干布同時代。

這樣,以松贊干布的年代(公元7世紀)向上推二十四代(以每代二十到三十年計),則辛繞米沃在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世紀左右(大概是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論古代象雄與象雄文明》)

這兩種估算出的結果,差距多達300年左右,由此可見西藏上古時期,年代判定的模糊。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相比於起始點的模糊不清,象雄國截止點倒是相對比較清晰。

《唐會要》中記載:“大羊同(象雄)……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國事。……至貞觀末,為吐蕃所滅,分其部眾,散之巢地”。

此條唐史所記載的,象雄亡於“貞觀末(期)”的時間節點與藏文史料所記時間相當吻合,且關於這一重要事件,西藏流傳著一個相應的配套傳說。

據說,嫁入象雄的松贊之妹薩瑪噶與夫君李迷夏不和,因而獨自避居於聖湖瑪旁雍錯之濱。當吐蕃使臣前來探望時,薩瑪噶唱了一首長歌,將象雄都城穹窿銀城的位置和防禦內幕一一道來。

松贊干布(617-650年)憑此情報發兵征討,經過三年有餘惡戰後,一舉生擒了李迷夏。

但在本教的歷史記載中,除李迷夏滅國外,還有另一個象雄之亡。

在赤松德贊時期,象雄依舊存有不俗的實力,吐蕃屢次強攻均不能得手。

赤松德贊(742-797)命人暗中賄賂了象雄王的妃子,從她口中得知,象雄王即將去本教聖湖當惹雍錯祭湖。

吐蕃軍隊隨即在色窮洞窮兩地之間(即今臘倉地區的色普和同普地區)設伏,終將象雄王殺死,並將象雄王室滅族。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兩個象雄之亡,時間上相距百年,距離上遠隔千里,事件過程及所涉及人物也完全不同。

藏族學者同美先生,在研究本教記載後,將其解讀為兩個象雄王分別是“象雄十八王的最後兩位王者”。(《論遠古象雄十八王國及其覆滅》)

對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

雖然,象雄在其末期,已形成了國家聯盟的形態,但考慮到其幅員遼闊疆域、邦國林立的現實。

即便松贊干布擒獲了象雄聯盟的首領李迷夏,也未必就能讓所有象雄勢力臣服。

可能有一部分不願臣服的勢力,遷居於更偏僻的地區發展,導致一百餘年後,吐蕃王朝再度對象雄王用兵。

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證出,象雄國家的結構,尚未走到嚴密中央集權的階段。

不論這種推測是否準確,至少到公元8世紀,西藏高原上再無象雄王國的存在,基本確定無疑。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三、象雄王國的疆域範圍

目前,對象雄疆域範圍認知的差異之大,真可謂是天差地別。

據本教著名學者

朵桑坦貝堅贊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記載:“象雄由三個部分組成——裡象雄、中象雄、外象雄。”

其中,“裡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巴拉一帶”,推測這些地名大概所指為,今印、巴交界的克什米爾及其以西一帶;

“中象雄則以穹隆銀城為中心,是象雄王國都城所在地,其特點是有許多本教大師的修行巖洞。”

從目前分別位於阿里札達縣和噶爾縣的兩個疑似“彎隆銀城”的遺址來看,中象雄的位置大約在岡底斯山南側,今阿里地區腹地。

外象雄的地理範圍則顯得更為廣闊,據稱包括“三十九部族和北嘉二十五族”。

其中,三十九族的聚居區域為今西藏丁青一帶,其中心區域所謂的

“穹保六峰山”,應該就是藏東著名本教寺院——孜珠寺背後的孜珠山。而“嘉二十五族”的活動區域,大約在今青海玉樹一帶。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孜珠山

如果換用現在的地理概念來說,裡中外象雄包含的區域,

從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的西部開始,北鄰蔥嶺、和田,包括整個藏北羌塘無人區,向南涵蓋今印控克什米爾和尼泊爾的一部分,向東則一直延伸到昌都、玉樹等地。

換言之,象雄的版圖不僅包含西藏自治區12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還要多出一些。

當然,象雄疆域大的令人驚訝的記載多來源於本教的文獻。在藏傳佛教的文獻中,位於西藏核心區域的雅魯藏布江流域(拉薩和山南),從來就不在象雄的範圍之內。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按照佛教文獻記載,象雄東部邊境只於雅江北岸的蘇毗國。

那藏東地區(外象雄)就是一塊飛地,如何與中象雄拼接在一起?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對此,藏族學者才讓太先生解釋為,“如果外象雄東達多康的說法可以成立,那麼古時候象雄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大部分藏區。……至今多康地區還有很多本教寺廟,擁有眾多的信徒,並還

滲透到其它民族,如納西族的東巴教就曾受本教的影響。

雖然,象雄王室的勢力是否曾擴展到這些地方,目前還缺乏依據,但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區,則是可信的。

也就是說,最初的象雄包括“象雄”和“蕃”兩個民族

只是到了聶赤贊普時代,雅礱部落興起,逐漸脫離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統治,加之蘇毗的崛起,切斷了象雄王室與東部象雄(多康地區)的聯繫,以後的象雄就只限於今天阿里和克什米爾了。”(《古老象雄文明》、《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

對於才太讓先生的觀點,我們先不用糾結“象雄包括‘象雄’和‘蕃’兩個民族”的推論。

先生這段話的核心內容,其實就兩個字“變化”。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象雄歷史的脈絡,即便按照保守的估算也有700餘年,既然在如此綿長的年代裡,其政體結構能從部落林立的狀態,走向國家聯盟。疆域出現大小的變化,自然也算不得咄咄怪事。

是不是存在這種可能性,在上古時期裡、中、外三個象雄所涵蓋的範圍,曾以某種方式發生了聯繫。

這種聯繫未必已經發展到國家或國家的層級,而是以一種相對模糊的方式體現,比如說相近的宗教思想。

而等進入到公元6世紀中後期,蘇毗以今拉薩河谷的彭波地區為中心,形成了集權國家。

其疆域東與今四川西部和昌都地區的附國接壤,南方以雅魯藏布江和吐蕃為界,其西南境可能已達瑪旁雍錯一帶與象雄相接。

至此,西藏高原上形成了蘇毗、象雄、吐蕃悉補野部三足鼎立的態勢。在此狀態下,自然不會出現一個疆域橫跨阿里到藏東的“大象雄國”存在,也就不會存在史料記載的“下象雄”或“東部象雄”存在。

象雄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團,我們對於它瞭解,尚處於非常淺陋的階段。

受限於史料記載的單薄,我們甚至連其存續時間、政體結構、疆域面積、國王名號等基本內容,都眉目不清。

這些尚未的獲得解答的謎團,恐怕只能等日後考古發掘的資料,來尋找答案了。


參考書目:

《古老象雄文明》_才讓太;

《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_才讓太;

《論古代象雄與象雄文明》_霍巍;

《論遠古象雄十八王國及其覆滅》_同美;

《象雄歷史地理考兼述象雄文明對吐蕃文化的影響》_黃布凡;

《象雄王朝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終結與在東南部的延續》_同美;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內容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迷霧重重的西藏古國——象雄王國的年代和疆域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