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春秋時代的那些諸侯國們

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

周代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曾一度稱東帝)。齊湣王時期,齊國屢屢對外擴張,侵吞宋國,招至五國伐齊,國勢大減。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覆滅。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

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後,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76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廢為庶民,晉國正式消亡。

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 。甚至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晉國佔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秦國(前770年—前207年)

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 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地區),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國伊始。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並巴國和蜀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陳國(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

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周朝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虞舜後裔。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大姬)嫁給了從商投降後擔任周文王陶正一職的遏父之子媯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媯滿史稱胡公滿、媯陳公或陳胡公,成為胡氏與陳氏的得姓始祖。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從公元前1046年媯滿受封起 ,至公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為止,陳國共歷25世,起延續568年,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

陳國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呂姓為齊公,史稱田氏代齊,亦稱陳氏代齊。

春秋時代的那些諸侯國們


吳國

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 姬姓,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約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吳破楚入郢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 ,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吳鉤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楚國

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據最新出土的《清華簡·楚居》記載,楚人立國之初,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說明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 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攻越國,盡得越國故吳地,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 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

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 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封地處歐餘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勳)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前306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於越王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各宗族子弟們競爭王位和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 東越國,閩越國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降越君,置會稽郡。 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餘部完全歸入漢朝,遷到了江淮。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春秋時代的那些諸侯國們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傳趙盾,趙盾傳趙朔,趙朔傳趙武,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趙鞅傳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前222年,滅於秦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

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114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

春秋時期,齊國內亂時,宋襄公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受創。宋景公時期滅曹國,國力漸盛。戰國時期,宋康王“行王政”,實行改革,宋國強盛起來。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宋國,瓜分宋國領土。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商丘由此被譽為“中國聖人文化圈”。

魯國(前1032年—前249年)

周朝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參見百科"周公”詞條),國都定在曲阜。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其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春秋時代的那些諸侯國們


衛國

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首都朝歌,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冀豫魯三省交界處,先後建都於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公元前254年,被魏國攻滅,衛國領地成為魏國的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此時已名存實亡。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

是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鄭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古地名),並開始東遷啟疆。(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公元前395年,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名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戰國初年被韓國攻破,鄭國亡。

曹國

周代諸侯國之一,國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鐸分封於曹國,建都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疆域大致轄今山東省菏澤、聊城市,河南濮陽市南部地區。

西周時期,曹國實為一方大國,與魯國共守王朝東土,起過重要作用,與晉、魯同為“十二諸侯”之一。春秋時期,周室衰微,曹國淪為中原地區的二流諸侯國。晉楚爭霸,曹國成為受害者之一。晉公子重耳落難之時經過曹國,曹共公無禮對待。晉文公即位,出兵討伐曹國,曹共公被俘。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國失利,曹共公歸國。此後曹國親近並聽命於晉國。曹國和宋國一直是聯盟和姻親國,春秋末期,曹國與宋國交惡。曹悼公被囚,且死於宋國,曹國內亂,曹聲公、曹隱公相繼被殺。曹伯陽繼位之後,好田戈之事,離晉侵宋。曹伯陽十五年(公元前487年)正月,宋景公出兵進攻曹國,晉國坐視不救,曹伯陽被殺,曹國滅亡。

莒國

周朝諸侯國,國君為己姓 。是山東東夷中最強的國家,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敘述:“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其為患不減於荊(楚)、吳”。公元前431年莒國為楚國所滅,但由於該地離楚國本土太遠,反又被齊國佔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說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聯合五國攻田齊,佔領齊國大部,田單輔佐齊襄王憑藉莒、即墨二城復國。

邾國,

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周代東方著名方國之一,是魯國的一個附屬國。邾國的國君為曹姓,子爵。地理位置約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

相傳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於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晏安,為曹姓之祖。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晏安後人挾於邾,史稱“邾挾”或“曹挾”,為邾國之開國始祖。

杞國(約前2000年—前445年)

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由華夏族所建立,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

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周天子始封杞國為公爵,後至春秋時又降為伯爵。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杞在周初分封於河南杞縣,西周懿王前遷入山東,因捲入叛亂被周王朝遷置新泰、寧陽一帶,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鄰覬覦,杞國滅淳于遷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國遷都緣陵。春秋中期偏晚階段,晉國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遷徙到魯國北部一帶。

自杞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國亡於楚國,其地盡歸楚國。

楊國

周代的諸侯國,姬姓,爵位為侯爵。為防止獫狁的進攻,周宣王封其子尚父為楊侯,建立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一帶)。

蔡國(公元前1046~公元前447年)

周朝諸侯國,建都蔡(今河南上蔡縣),始封之君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隨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於郭鄰。蔡叔度死後,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於蔡(今河南上蔡縣),重建蔡國。

春秋時,蔡國經常受到楚國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國滅蔡國。三年後,蔡平侯復國,遷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公元前506年蔡國曾隨吳國伐楚,並攻入郢都。公元前493年在楚國的逼迫下,和吳國的幫助下,蔡昭侯遷都於州來(今安徽鳳臺縣),稱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所滅。

郯國

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Tan)國,屬人方。

任國

一作仍,又稱有仍氏。傳為太皞之後。風姓。在今山東微山西北。今濟寧市境內,夏商周三代都有任國,春秋時屬魯、戰國時屬齊。秦廢任國,置任城縣。

滕國(前1122年—前296年)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之後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繡於滕(今山東滕州),是為滕叔繡。

公元前414年滕國被越王朱勾所滅,不久復國。戰國時期,宋康王稱王,滕國被宋國滅掉。共傳23世。古滕城是滕國的國都,距離山東滕州7公里。有一種觀點是,滕始封可能在衛地,後改封山東。

費國

春秋末期興起的一個小國,戰國時代滅亡。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附近。都邑為鄪邑。

郳國

在殷商之前,黃帝后裔就建立了邾婁部落。周武王滅商後,邾婁被封為諸侯國,稱為邾,其古都在嶧山(今鄒城市內)之陽。周公旦攝政時期,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借邾國夷父顏有功於周室,封其次子友郳地,故叫郳國。因從邾國分出,故名小邾國。叔術到濫(今山東滕州),建立了濫國(以倪立國) 同為鄒魯文化,郳”、“倪”為同源字,一城邑,一姓氏,“郳”去“邑”為姓氏“倪”。這是倪姓源於滕州故地的依據。

曾國

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給周文王幼子毛叔鄭(又名冉季,周武王同母之幼弟)第三子南宮氏,又名南公之封地,受封建國於漢水隨地。曾國在史書又稱為隨國,大約存在於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共七百多年。

鄫國(繒國)

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14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

邳國

夏商古國,邳和薛同祖。邳原來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國的先祖奚仲曾經擔任過夏朝的車正之官,後來向南遷徙於邳,國的名稱就稱邳。古邳一帶沂泗交流,宜稼宜穡,使邳國得到迅速發展。商朝時,邳是商王朝的敵對國家,曾經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統治,後來被彭國打敗。邳國的歷史很長,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楚人的壓迫,邳人又重新北遷至薛。邳國遷回故地後,仍稱邳。但原地區在南,居泗水下游,新地區在北,居泗水上游。後為了區別,稱為下邳和上邳。邳國先後存在l500多年.對徐州東部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巢國

古國,經歷夏商周三代。巢國來源於有巢氏,為上古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之一,是巢居文明的開創者。有巢氏部落一直在巢湖流域繁衍生息,得益於巢湖地宜物豐的天然優勢,獲得了漁牧農商的發展,使得部落迅速壯大,後建國為有巢,簡稱巢國。

隨國

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故地在今湖北省隨州等地區,又名曾國,國君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隨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鍾吾國

是東周時期建立的諸侯國,爵位為春秋時期王侯五等級中的子爵。所以又稱鍾吾子國。範圍大致包括今江蘇省新沂市全域、宿遷市宿城區宿豫區兩地。國都是司吾城,位置在今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鎮新宅村。後被吳國所滅。

劉國

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故城位於河南偃師市緱氏鎮西南,約於前599年前建立。

六國

故地在今安徽省六安市一帶,音lù。古六國傳為皋陶之後所封之地。 楚穆王四年,六國被楚國吞併。六國為存續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

召國

西周的畿內封國,是西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

西周國

週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國。因公子根的叛亂,趙成侯遂“與韓分周為兩”,周於是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至周赧王時(前315年),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君降,國滅。

道國

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南確山縣北10 公里處的道城。後亡於楚國,是周天子在漢水流域所分封的十餘個諸侯國之一

房國

為華夏族在今河南遂平縣建立的一個祁姓諸侯國,國君為堯子丹朱之後,始封之君為丹朱。侯爵,故稱房侯國。丹朱子陵以父封邑為氏,稱房陵,公元前529年為楚所滅。

沈國,

姬姓,周朝諸侯國。平王東遷後,季載後裔另封沈國之地於上蔡平輿沈丘一帶。

申國

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諸侯國,為申伯國。周宣王時增封,仍留於宗周以西的申國勢力成為申侯之國,一說其地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北;因位於宗周以西,故別稱為“西申”。 後申侯之女成為周平王之母。 申國除西申國外,還有南申國、東申國之分,

蘇國

商、周時期諸侯國。前身為夏朝時建立的溫國,商湯滅之,而後同宗有蘇氏居其地,商末,有蘇氏助周伐商,因受賜十二邑建蘇國,都城溫邑,在今河南省溫縣。

前396年後的春秋末期,蘇國被狄族所滅,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國。

溫國,

周朝時期在溫邑(今河南省溫縣)建立的諸侯國。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將溫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賜給大司寇蘇忿生分封為溫國,溫邑(今溫縣上苑村北)再次成為溫國都邑。溫國國君稱溫子 ,或以國君蘇氏而稱蘇子。公元前650年,溫國被狄國滅亡。溫國國君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稱為溫氏。

蓼(liǎo)國

是夏朝遠支宗室在中原地區建立的一個國家,系中華正統王朝之一。蓼國國姓為廖,黃帝后裔。廖叔安為西蓼國開國國君,其後人以國為姓,稱廖氏。公元前639年亡於強楚,蓼國宗室舉族外遷,在安豐、固始等地建立多個蓼國,史稱東蓼。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郡該地後世有湖陽城。

舒鳩國

公元前549年,吳國召舒鳩人背叛楚國,楚康王攻入舒鳩國境,舒鳩告楚王稱並未背叛楚國,楚師撤退。 公元前548年,舒鳩人背叛楚國,與吳國軍隊聯合。楚國令尹屈建率師討伐舒鳩,吳國援救舒鳩,楚師在會戰中大敗吳師。並進而滅亡舒鳩。

舒庸國

為群舒的一支,也為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76年,舒庸國趁著楚國軍隊上一年鄢陵之戰失敗,引導吳國軍隊進攻楚國,楚共王派公子櫜趁舒庸輕敵不備,揮師滅了舒庸。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周朝時期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 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南燕國

姞姓,始封國君伯倏為軒轅黃帝之後吉光的後裔,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國,地在今河南延津東北45裡處,小地名“城上”。此南燕國與姬召公後代的北燕國不同,北燕國姬姓,其地在河北、遼東,原稱郾國。姞姓南燕國是個小國,發祥地在浚水河畔。唐代著名古籍專家、學者孔穎達(574-648)解釋說:“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始祖為伯鯈。小國無世家,不知其君號也。”《左傳》記載春秋時史事,南燕國的出現還要早於北燕。南燕國的滅亡年代無考,但可以確定的是,最早也要在魯定公十年(西元前500年)之後被滅。

許國

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許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遊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男斯被俘,許國第一次亡國。次年,許元公在楚國扶持下被擁立為君。公元前375年,許國徹底滅亡。

徐國

夏朝至西周時期諸侯國。伯益之子若木為徐國開國君主,都城為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周敬王時期,徐國滅亡,歷四十餘君。

虞國

也稱北虞,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周康王時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從而建立虞國,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採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計策,滅亡了虞國。

虢國,

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前後有五個虢國,因位置不同,為加以分別,故加上東西南北相區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

虢仲封於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建立東虢國。

虢叔封於雍邑(今陝西寶雞市東),建立西虢國。

西虢國,周厲王三年,討伐淮夷。厲、宣之際,西虢東遷河南三門峽一帶立國,史稱南虢國,定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李家窯遺址,地處黃河南岸)。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採用假道伐虢之計,滅亡了南虢國,末代國君虢公醜攜貴族逃往東周京師洛邑,晉軍回師途中順便滅亡了借道給晉國的虞國(今山西平陸縣北)。

西虢在東遷後,原地留有一個小虢國,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

東虢國

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其後裔虢序被周平王復封於夏陽(今山西平陸縣,地處黃河北岸,與南虢隔河相望),建立北虢國, 因實力弱小從而依附南虢(今人所謂“南北虢實為一虢”的說法由來)。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了北虢國

黎國

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晉國滅了黎侯國,隨即又復其國。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國攻滅了黎侯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大將軍荀林父滅了潞子國,又把逃在異鄉的黎侯後裔請回來,重建了黎侯國,不久又為晉國所吞併。

無終國

該國建立於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興兵謀反滅商、分封諸侯之時,滅亡於戰國前期趙襄子五年(公元前470年)。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

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安陵國

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在河南省鄢陵縣西北),魏國的附庸

鄧國

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子曼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

賈國

西周時,周康王把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的小兒子姬公明封於賈,建立賈國,號為賈共公,作為周朝的附庸國。爵位為伯爵。因唐叔虞為周武王之子,所以賈國為姬姓國。公元前678年,晉曲沃武公奪取了晉地,賈國的領土被吞併。

邢國

是商周時的國家,西周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徵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佔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國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遷,亡於衛國,後轉為晉國趙襄子的采邑。

甘國

是春秋時代諸侯國之一,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原陽一帶。領地為古代的甘邑,夏代時為有扈氏的領地.

榮國

是與武王同輩的姬姓貴族,其封邑約在今陝西戶縣西,東周時,榮國不存。

巴國,

周朝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姬姓的周王族諸侯國,子爵,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江北區。始於西周時期,巴國與蜀國、楚國為世仇,也是諸夏之一 巴國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滅亡於公元前316年的戰國中期,約有800年曆史。

單國

周康王所封的諸侯國,單國在周文王、周武王時期便已存在,推翻了以往的所有觀點。單國為伯爵國,姬姓。系王畿內封國,原在今陝西眉縣,後隨周王室東遷至河南孟津縣東南。

州國

古代諸侯國名。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滅州國,遂為楚國地域。

姬姓胡國

周成王姬誦所封姬姓諸侯國,子爵,因稱鬍子國。

春秋時代的那些諸侯國們


賴國

周代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子爵。被封在賴地(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故又稱賴叔穎。公元前538年賴國亡於楚國楚靈王。

權國

由商朝國王武丁的後裔建立,國君為子姓。在今湖北省當陽市內,鄰近楚國。

萊國

又稱萊子國、萊夷,是商周時期東夷古國。商代始封,西周時期成為諸侯大國。爵位為侯爵,後改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臨朐,後被齊滅。

傅陽國

晉孝公朝名將傅陽的封地,公元前518年,授晉上軍主帥,出奇計大破楚宋聯軍,宋國割清遠以東50裡歸晉,晉封傅陽為清遠君,有作誤將其封地記為傅陽國。

紀國,

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到公元前690年紀國滅亡。

遂國

周武王封舜的後裔於遂(今山東省寧陽、肥城一帶)所建之國,是魯國的附庸國,春秋時為齊所滅。

譚國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少昊氏後裔。前684年被齊國所滅。

代國

商代、周代諸侯國之一,範圍在今山西大同與河北蔚縣一代。湯封同姓,代子立國。春秋時代末期, 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代郡始。

黃國

春秋時期嬴姓諸侯國,侯爵國 ,公元前648年夏,黃國被楚成王帶兵滅國了。

項國

是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存在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姬姓,子爵,又稱項子國。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滅於魯國,僅存項地名。

耿國

是商朝的附庸國。這個諸侯國經歷了32位國君,周朝建立後滅掉了耿國,後來周王室封王族中人於耿,建立耿國,春秋時它又被晉國滅掉。

霍國

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伯爵。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分封自己的八弟姬處於霍(今山西霍州一帶),是為霍叔處,此即霍國之始,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息國

春秋初期為楚文王所滅,其地被楚國設置為縣。今蔡州新息縣。

梁國

春秋戰國時期諸候國。周宣王七年(即公元前821年),封秦仲少子嬴康為梁伯,是為梁國(東梁),又名少梁。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

芮國(芮,漢語拼音ruì,同瑞)

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滅芮國,亡國後,芮國君主宗室以國為氏。

滑國

周朝姬姓封國,爵位為伯爵。建都於滑(今河南睢縣西北)。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滑國被秦國所滅。

薛國

夏商周三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國。薛國前段時間由任姓家族統治,後段時間由田齊的媯姓(田氏)家族統治。

邿國

又名寺國,是周代東方一個附庸小國,國君為妊姓,位於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一帶。

陸渾國

陸渾戎,屬姜戎一支,乃炎帝苗裔,公元前638年由敦煌(陸渾)遷到今中原豫西河南省洛陽伊川。公元前525年為晉國所滅。

陸渾之戎是允姓戎的別部,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與申侯一道殺了那個昏庸“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遷到今河南伊川鹿蹄山南,(今屬河南境洛陽居於伊川)。公元前525年,晉國以到三塗山祭祀為名,暗中跟隨大軍,將陸渾戎剿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魯、路、盧、蘆等。

肥國

春秋時期今石家莊地區的主要方國之一,初居於山西昔陽東。晉國滅肥後,餘部徙居至鼓國,後住今河北藁城西。晉滅鼓,肥子餘部又先後徙居今河北盧龍、山東肥城等地,皆依昔陽為都名。

鼓國

歷史上有兩個鼓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春秋時鼓子國,祁姓,子爵,白狄之別種。”另一個鼓國為周代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位於晉州市境內,公元前527年為晉國所滅。

潞國

又名潞子國,子爵,早先為姜姓,後為赤狄族人方國。據古代史籍記載,早在黃帝時期,就有炎帝的後裔“參盧”受封於今山西潞城市一帶,建立了潞國,他的子孫遂以“路”為氏。潞國附近還有黎國,微子國曾經遷徙到過這裡。

江國

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採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以圖復興。後又與齊、宋伐楚。在東周時,江國位於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為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根牟國

周朝時東夷人建立的諸侯國,曹姓國,是顓頊的後裔,子爵,在今山東沂水縣南之牟鄉。春秋時(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所滅。

羅國

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蠻夷,和荊楚同祖。大約在殷高宗武丁時,羋族系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羅便隨楚由羅山(河南羅山縣)遷避到甘肅正寧縣。

以後又被周王朝討伐,隨楚國遷於湖北房縣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滅。

樊國

姬姓,公元前11世紀虞仲所建。時都於陝西長安縣東南。後東遷至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故曰"陽樊"。

毛國

是中國歷史上週朝的一個諸侯國,伯爵爵位,國君為姬姓,建國者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鄭,亡於秦國,屬於畿內國。

程國

(1040年不詳)黃帝后裔,風姓程氏以國為姓,被周王朝冊封諸侯國,其始封之君為程伯符,其國都一說在廣平(邯鄲雞澤),一說上程聚(河南偃師),一說在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程國在春秋早期被滅亡。

宿國

風姓。周初分封七十一國之一,為姬姓之外的異姓國,故址在今山東東平縣稍南2裡,男爵,最後被宋國所滅。

詹國

詹國指的是詹姓世家,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焦國

姜姓焦國:關於姜姓焦國的封地所在,西周時在今河南中牟,東周初時迫於鄭國而遷豫東商水縣,再遷今安徽亳州。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此建立姜姓焦國,修築焦城(今亳州)。

姬姓焦國(約前775年-前575年)西周時期召公之子譙侯的封國,國都在今陝州東北部。被晉武公所滅。

祝國

祁姓,是堯的後代禺陽的一個封國,封於祝。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分封先王后代遺民,把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地,把堯的後人封於祝(其地望在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建立祝國。春秋時(前768年),祝國亡於齊國,原祝國公族遂以國名命姓,成為祝姓。所以,祝姓來源之一就是出自祁姓,為堯之裔。

呂國

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華夏族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左傳記載為楚滅華夏呂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

聶國

春秋時期諸侯國,國君為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

義渠,

位於西部。古義渠國之都即在今甘肅慶陽西南,即寧縣。義渠以西為古西戎之國,或稱義渠之戎。商時有存,周初義渠君曾入朝周王。

早在商、周兩代的千餘年間,慶陽就居住著義渠民族。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在這裡建立了強大的郡國,與秦國、魏國抗衡,並曾參與中原縱橫爭奪之戰,成為當時雄據一方的同源異族強國。後被秦滅掉,融入中原華夏族。

大荔國

是春秋時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大荔縣一帶。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滅掉同國(今陝西大荔縣西部),於今朝邑老城遺址東築王城,建立大荔戎國,南與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東南)為鄰,東依晉國。大荔國長期居於秦、晉兩國之間,實力逐漸增強。

周貞定王二年(前467),秦厲共公即位。秦利用晉與鄭、齊兩國交戰之機,欲東圖中原。大荔國位於秦東向出關的要衝,實力又較強,對秦國向東拓展構成一定威脅。周貞定王八年(前461),秦厲共公秘調兩萬軍隊,突然進攻大荔。強大的秦軍一舉攻克王城並消滅了大荔國,收編了大荔戎軍,解除了東進的隱患。隨後,秦築高壘,加固王城,設臨晉縣,派重兵把守,佔據了東部軍事要地。

孤竹國

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北方大國,是灤河下游渤海之陽(海陽)最早的王族封賞制諸侯國。它的出現,表明冀東、遼西地區文化已高度發達。大致說來,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先民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邦。

山戎

中國春秋時期北方的一支較強大的少數民族。又稱北戎,匈奴的一支。山戎自為一族,在春秋戰國前一度相當強大,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無終諸國。山戎勢力強大,不斷南下侵擾中原,與鄂、齊、燕、晉等中原諸國,屢次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諸國也不斷攻伐山戎。

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帶,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山戎人伴隨遊牧,逐漸開始了農耕。山戎曾栽種冬蔥和戎菽,享譽塞北。春秋末期,山戎逐漸衰落,後被消滅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