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晚清老照片:光緒帝8歲那年京城的人文面貌


北京內城東南角樓。美國康奈爾大學網站發出一組拍攝於晚清的老照片,時間是光緒五年,記錄了老北京的人文風貌,非常珍貴。這些定格的影像,為我們認識140年前的中國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我們藉此可以拼湊那個時代局部的社會生活場景。

頤和園以西的玉泉山和玉泉塔。1879年,光緒皇帝年僅8歲,由慈禧太后掌控著大清帝國的運行。那個年頭天下總體上還算太平,列強侵略的步伐沒有步步緊逼,大規模的內亂也沒有發生,洋務運動正在深入推進。慈禧太后飄飄然起來,竟然稱自己創造了“中興之世”。

紫禁城神武門外景觀。光緒初年,大清實際上危機四伏,所謂的“中興”只不過是自吹自擂,洋務運動也沒有改變貧窮落後的整體面貌。幾年之後,中法戰爭爆發,大清顯露出了虛弱的真實底細。

擁擠的人群圍觀拍照片的外國攝影師。遠處能看到北海的白塔,此處距離紫禁城不遠。

北京一條商業街。我們通過這些老照片不難看出,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已經被歐美國家的一些城市甩在後面。為什麼這麼說呢?西方城市正在掀起修柏油馬路、建設地下管網、鋪設鐵路、拉電報線等基建的高潮,但是清廷對北京的管理依然和200年前一樣。

皇家園林西苑內的“金鰲”牌樓。牌樓有皇家氣派,但這泥土路卻不怎麼樣,一下雨肯定遍地泥水,車馬難行;不下雨的時候,風一吹,又是塵土飛揚。

站在高處俯視京城。當時的北京是個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我沒找到1879年的數據,但我看到相近的光緒八年,北京城市家庭有21.8萬戶,人口108萬。這個數量不可謂不龐大,呈現出“戶口日繁,待食者眾,無餘財給之,京師亦無餘地處之”的局面。

北京街頭的駱駝和趕駝人。清朝北京街頭販運貨物的駱駝非常普遍,百姓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由駱駝運來,比如西山的煤、食鹽。

站在東交民巷的中御河橋上拍攝的風景。鏡頭前的小水溝就是御河,一條流經皇城的人工運河。清朝文獻《宸垣識略》描繪御河兩岸景色道:“兩岸俱植柳,垂蔭水面……水繞沙堤曲,橋看御柳眠。柔條輕著雨,嫩葉暗抽菸。影落澄波細,陰垂畫檻偏。亭亭依漢苑,遲日待鶯遷。”但就照片中看,御河兩岸不僅不美,反而光禿禿的,很荒涼。

天寧寺塔。天寧寺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朝兩次重修,使其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蹟。寺塔始建於遼代,裡面供奉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