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作為 2020 年開年首批發布的驍龍 865 旗艦機型之一,帶著「小尾巴」的小米 10 Pro 顯然要比小兄弟小米 10 更加令人矚目——作為小米數字旗艦系列的正統續作,小米 10 Pro 不僅有著該系列從未有過的高昂起售價格,同時也肩負著小米手機衝擊高端市場的歷史重任。

幾經波折,少數派在發售後第一時間買到了售價近 6000 元的頂配版(12GB+512GB)小米 10 Pro。因為我們也和你一樣好奇:

作為現階段最貴的小米數字旗艦,小米 10 Pro 究竟有沒有高端機那種味道?

每一塊「木板」都挺長

和以往該系列產品一樣,如果你是個在硬件配置上錙銖必較的人,小米 10 Pro 在紙面參數上幾乎不會給你留下什麼「把柄」:5G、驍龍 865、最高 12GB LPDDR5 高速內存和 512GB UFS 3.0 高速存儲空間,搭載 90Hz 刷新率、180Hz 採樣率雙曲面 AMOLED 屏幕,一億像素後置四攝、4500mAh 電池……

除此之外,NFC、線性馬達、雙線性揚聲器、多功能 NFC 甚至紅外,這些愛摳細節的用戶可能會在意的東西也一個不落地塞進了小米 10 Pro 總重量 208g、厚度 8.96mm 的機身內部。把小米 10 Pro 握在手裡的感覺的確要比小米 9 厚重了不少,但若把 5G、大電池和大底傳感器這些因素綜合考慮進來,小米 10 Pro 其實並不是一臺「笨重」的手機。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小米 9 與小米 10 Pro

外觀上小米 10 Pro 基本延續了自小米 9 以來的設計風格,不管是後置攝像頭的排列方式還是後背到中框的弧形過渡,都是小米數字旗艦系列熟悉的味道。不過由於後置超廣角鏡頭的位置已經非常接近機身背部中線,剛開始用小米 10 Pro 拍攝超廣角照片那段時間我經常會一不留神把自己的手指拍進去。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最下方這顆鏡頭的手感摸著難道不像指紋識別嗎?

屏幕方面,小米 10 Pro 這次正面採用了曲面屏——一種在實用主義用戶眼裡非常不討喜的方案。好在這塊屏幕兩側的曲率不大,對正面觀感和實際內容渲染的影響很小。這種設計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小米 10 為這款高端機型「凹造型」的細節,另一方面配合上面提到的中框過渡能夠營造一種和小米 9 極為接近的握持手感。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從官方宣傳圖中其實也可以看到,小米 10 Pro 的曲面屬於可接受的那種

因此小米近兩年的數字系列旗艦辨識度還是挺高的。另外值得指出的一點是,相比我們一般理解中的「左上角」,小米 10 Pro 前置攝像頭開孔的位置更加靠近屏幕中間,如果你和我一樣習慣雙手使用大屏手機,用左手拇指去夠通知欄或漢堡菜單的過程中勢必會摸到前置攝像頭開孔,難免留下指紋和油汙,而機身背部最下方那顆攝像頭的位置又經常被我當成食指的支撐點,小米 10 Pro 成為了一款不怎麼耐髒、需要時不時擦拭前後鏡頭的手機。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攝像頭開孔略微靠中間了一點

同時和大多數採用挖孔屏的手機一樣,在狀態欄依然保留了陰影設計的應用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挖孔的位置在狀態欄中並不居中,和狀態欄圖標也並不對齊——不過這一點更多地需要 Google 從 Android 底層層面去解決,希望在 Android 11 引入新的曲面屏和打孔屏 API 後這個問題能夠改善。

一款「聲色雙全」的小米旗艦

聲色雙全,效率革新。

這是小米 10 Pro 所搭載的 MIUI 11 的 Slogan,和龐雜繁複到新用戶甚至很難找到入口的軟件功能不同,小米 10 Pro 在音像表現上堆的「料」很快就能讓人感知到它們的存在。

這裡的「它們」是線性馬達、90Hz 刷新率屏幕、雙線性揚聲器以及一億像素。

在一片對「嗡嗡嗡」的嬉笑聲中,越來越多的 Android 手機用上了線性馬達,小米 10 Pro 也不例外。令我有些意外的是小米 10 Pro 還為大量系統交互細節做了線性馬達振感適配:點擊快速設置面板中的快捷方式、划動設置界面觸到上下邊界、啟用/關閉設置中的開關滑塊、圖庫查看圖片放大到最大級別……甚至屏幕指紋解鎖時,都能通過指尖感受到一種由慢到快的加速度,頗為帶感。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和 Pixel 一樣,小米 10 Pro 也保留了豐富的振動設置

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線性馬達開始在 Android 機上普及的同時,如何進行細緻化調校,達到軟硬件契合似乎可以看作是從「旗艦」到「高端」的敲門磚。

這個觀點還可以在小米 10 Pro 的屏幕上得到印證。

雖然依然只有 1080P 分辨率這一點足以成為小米 10 Pro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最大的「敗筆」,這塊「原色屏 2.0」在其他方面完美繼承了 CC9 Pro 的優點。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亮度雞血,戶外觀賞體驗不錯

字面上它擁有 90Hz 刷新率、180Hz 觸摸採樣率,JNCD<0.55、Delta E<1.1 的色準和色差表現,支持 P3 色域、HDR 10+,最高 1200nit 峰值亮度;實際使用中則通過內置的、同樣對得起「專業」二字的詳實自定義設定將屏幕觀感的決定權完全交給了用戶,提供了包括色域、RGB 空間色彩、HSV 空間色彩、對比度和伽馬等等調節選項,保證在內容創作者手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配得上「[Pro」的屏幕調校功能

即便你不是對屏幕色彩有著專業需求的用戶,讓 MIUI「腳下生風」的 90Hz 刷新率、180Hz 採樣率,以及正午陽光下清晰銳利的屏幕顯示效果(得益於高亮度)都讓人難以挑剔。

更重要的是那個飽受詬病的「安卓自動亮度問題」在小米 10 Pro 上的表現的確進步明顯。這一點我是在車後座玩手機的過程中感受到的——車輛駛入隧道和駛出隧道前後,手機自動亮度調節的反應速度及時,但調節過程卻柔和而自然。可以看出至少對 MIUI 和小米 10 Pro 而言,改善自動亮度體驗這件事真不是說說而已。

外放也是小米 10 Pro 的一大亮點,從一個外行的角度出發,我能非常自信地給出小米 10 Pro 的揚聲器外放效果優於 Pixel 4 XL 的結論。用同樣的音源和本地播放器應用簡單對比測試了一首前奏略為帶感的 Bad Guy,小米 10 Pro 把開頭的低音鼓點展現得厚重有力,Pixel 4 XL 倒是軟綿綿的像是在蜻蜓點水。

前置立體聲雙揚聲器一直以來都是 Pixel 這類高端旗艦機型的標配,去年我在 Pixel 4 XL 的 評測 中提到 Pixel 4 相比前一代產品揚聲器外放效果有變差,但那個結論依然有所爭議。而小米 10 Pro 用一套紙面參數非常具有震懾力1、實際表現也的確「如雷貫耳」的對稱式立體聲揚聲器刷新了我對智能手機音頻效果的認知。

事實上,鄙人並沒有什麼音樂追求的家中一時間已經找不到比小米 10 Pro 音質更好的音響設備了,如果小米像 Google 那樣做一個類似 Pixel Stand 的立式充電設備併為其打造一套專門的 UI,用小米 10 Pro 來替代部分中低端智能音箱產品(Google Home Mini)甚至會顯得有點殺雞用牛刀的味道。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揚聲器配置非常給力

有財大氣粗的華為和實力雄厚的 Apple,某評測機構敢給小米 10 Pro 的音頻打出 76 分的高分不是沒有原因的。至少在我使用過的智能手機設備裡小米 10 Pro 的揚聲器表現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管用來玩遊戲、看視頻還是一個人在家裡做家務時用來播放 BGM。

最後來到早已名聲在外的「一億像素」。由於小米 10 Pro 採用了高通驍龍 865,相比此前的小米 CC9 Pro 在使用一億像素高清拍攝模式拍攝照片後從取景器幾乎察覺不到任何等待和合成的過程了;拍攝後立即點擊進入預覽才能看見右上方的「照片處理」提示,但整體從拍攝到成片的流程都在 1~2 秒左右。

雖然和早年的 6400 萬像素類似,小米的一億像素同樣只能在專業模式下才能得到最為極致的效果,但一億像素說到底也只是大底帶來的副產品,小米 10 Pro 相機方面真正的進步在於解析力的大幅提升,這一點我們姑且留給後續的長測再做展開。

注:如非特別說明,以下樣張均使用 Squoosh 進行 80% 質量壓縮。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專業模式下使用 1 億像素拍攝,原圖 16.5M 大小,以 24% 質量壓縮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從上述樣張中裁剪而來的照片,可用度依然很高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正常拍攝,60% 壓縮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AI 相機增強,60% 壓縮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微距模式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開啟 AI 相機後能夠自動識別拍攝對象並優化畫面風格,未壓縮

6000 元也買不到差異化

當我們問三星用戶 S20 系列的獨佔特性都有哪些時,得到的答案可能會是強大的拍照、脫胎換骨的 One UI 2 甚至「兄弟產品」創新的硬件形態;當我們問 Google Pixel 用戶 Pixel 系列的獨佔特性都有哪些時,得到的答案可能會是更強大的拍照、第一時間 OS 更新或 Google 基於 Ambient Computing 為其打造的沉浸式用戶體驗。

當我們問 Apple 用戶 iPhone 的獨佔特性都有哪些時……你接下來的一兩個小時可能都得交代進去(開個玩笑)。

所以當我們把小米在小米 10 Pro 上堆的那些料都梳理完,這樣一個問題自然就來了:既然旗艦可以靠無腦堆料得來,那小米 10 Pro 還能憑藉什麼撐起「高端」體驗?

屏幕參數夠了差點分辨率;線性揚聲器相當給力了但大多數外放場景僅限於遊戲、視頻,這些場景都不太可能卯足勁把音量懟上去;線性馬達調校很細心了但這玩意很難跟線下市場的用戶解釋清楚,你說「噠噠噠」更高端但別人家的手機大多也不差,甚至還會有人覺得「嗡嗡嗡」更不容易錯過電話……

打造差異化體驗的重任,落在了大家熟悉的 MIUI 肩膀上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MIUI 11

MIUI 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系統,圈子內的人應該都略知一二,甚至不少人都有過 Miboy 的身份。

早年以社區玩機用戶為核心的開發模式依然保留在小米社區 App 中,我們能夠在小米社區的測試頁面中看到不少可圈可點的新功能:有基於通知類別的通知過濾系統,對廣告營銷和消息通知進行分類收納、整合,還用戶一個整潔的通知欄,也有將系統權限設置重新梳理為更加清晰直觀的應用行為記錄,哪些流氓應用在後臺悄悄申請了哪些權限一目瞭然。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那些被廣告拖後腿的好功能

在最新一期「安卓 10-授權管理能力增強」中,小米更是把剛剛在 Android 11 DP1 中亮相的「臨時授權」特性下放到了基於 Android 10 的 MIUI 11 上。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允許本次」

所以在最懂國人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這件事情上,MIUI 若是自居第二恐怕沒人敢貿然說自己是第一,實際體驗下來你也會發現很多讓人不由得感嘆「MIUI 怎麼這麼懂我」的小細節:

橫屏拍攝時相機取景器中的照片方向提示、系統更新下載完成後的「今晚更新」小按鈕、不會因為刷機或重置手機而消失的 NFC 公交卡、換機遷移甚至可以原樣恢復微信的工作狀態無需再次登錄、直接打開系統相機就能生成身份證影印文檔2……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新近整合進系統相機的功能

別忘了,MIUI 是一個有著 10 年曆史的定製系統,這種足以打動人的細節積累了很多很多。但 MIUI 幾乎沒有用這些體驗來引導過輿論和口碑。相反,定製化體驗其他廠商「抄作業」勤快一點不僅能很快追上,在這條賽道上前行時,MIUI 還自己給自己加上了兩個巨大的包袱:機型適配和廣告。

我依然認為 MIUI 是一個很臃腫的系統,但這裡的臃腫表現為它需要覆蓋的產品線太多了。這對小米、Redmi 乃至 Poco 這種海外子品牌的新老用戶來說是件值得稱道的好事,另一方面,除了部分依賴硬件的功能外,高端旗艦和中低端產品卻難以在軟件體驗上拉開差距。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下載安裝 Play 應用商店全程紀實

Google 每年都會為最新發布的 Pixel 設備準備一些獨佔的軟件體驗,大至系統、相機功能,小至主題、動態壁紙,而小米自己在發佈會上調侃的那位「小米 6 釘子戶」如果存在,那他在 MIUI 11 正式發佈的 第三天 其實就能刷上最新系統的內測版本。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MIUI 11 的升級計劃

至於廣告,MIUI 去年開始收縮系統內的廣告呈現範圍,但在最新的 MIUI 內測版中,天氣、瀏覽器甚至應用升級和應用安裝界面的廣告推薦依然需要在這些應用中單獨設置關閉,應用商店、主題壁紙等系統應用的開屏廣告則不受任何應用內設置的影響;同時我們也無法像檢索其他系統設置那樣,在設置搜索中直接找到那個埋藏在「小米賬號 > 隱私協議等 > 系統廣告」中的系統工具廣告開關。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這個「藏起來」的選項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內置應用的使用體驗

除了廣告,無聊的推送通知(以瀏覽器為主)和默認啟用的桌面上劃「內容中心」也需要大量的學習成本才能「馴服」。而對這樣一臺花 6000 塊錢買來的高端旗艦手機來說,這樣的體驗無疑是令人沮喪的。

花了 6000 元買來的小米 10 Pro,體驗到底如何?

每臺小米手機到手之後通知中心幾乎都會很快變成這個樣子

衝向高端市場的「敲門磚」

以前沒錢買小米,現在沒錢買小米。

終於,我們迎來了一款不以「性價比」為主要賣點的小米數字旗艦。

而當我們為此掏錢將這樣一款手機買到手,很快就會發現它距離實際想象中的「高端旗艦」還差點味道:「感動人心」的參數或許會成為我們掏錢包的原因,由無數個細節澆築而成的實際使用體驗,才是真正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粉碎刻板印象並撕掉負面標籤的穿石流水。

不過這並不妨礙小米 10 Pro 成為一個不錯的開始。接下來如何打造自家高端設備與中低端設備之間的體驗差異化、自家高端設備與友商高端設備之間的體驗差異化,則是小米入局高端市場後繞不開的「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