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守舊天涯,“變味”小紅書:你的情懷社區還好嗎?

守舊天涯,“變味”小紅書:你的情懷社區還好嗎?

何為情懷?

記憶中的一些人和事,或是故鄉的一片舊地,又或是會惹得人一陣鼻酸、眼眶微潤的場景片段……情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心中仍有溫度的芳草地。

所以自互聯網誕生以來,販賣情懷的生意就未曾休止,諸多社交產品更是以此為賣點。隨著用戶群體的改變、成長,曾經的那些情懷社區,或因頑固守舊,走向衰落;或在“變味”後,用更多商業化尋求生存。

不知在你心中的那片淨土,如今還是否安好?

守舊派:堅持小眾,難尋奇蹟

1999年,對於中國互聯網來說是熱鬧非凡的一年,如今佔據互聯網大壁江山的企業們均來自這個神奇的年份。

馬雲帶著“十八羅漢”創辦了阿里巴巴、馬化騰推出QQ的前身OICQ、張朝陽登上了胡潤富豪榜,也是唯一上榜的互聯網創始人,一時風頭無兩,還有李國慶創辦噹噹、陳天橋創辦盛大……用百花齊放來形容這一年的互聯網環境也不為過。

也就是這一年的3月,曾最富盛名的情懷社區鼻祖——天涯,正式創立,並在此後很長的歲月中受到全球華人網民的推崇。

“混過天涯,就算是見過市面了。”有人這樣評價過天涯。的確如此,那些年在天涯社區上大爆的熱帖不計其數,如“3377門”、“小月月事件”等。

另外,寧財神、慕容雪村、十年砍柴等人也都曾是天涯上的名人。林林總總,他們的存在讓天涯迅速成為中國社區中的一棵參天大樹。

只是再多的情懷也抵不過歲月的蹉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諸多新興社區不斷崛起,用戶開始轉移,天涯身上的聚光燈終究轉向了其他人。

而天涯自身似乎也沒打算放棄這份懷揣了20年的情懷,直至今日,打開天涯的頁面,依舊是曾經熟悉的味道。有人說“這叫old school,說明天涯沒有喪失自己的初心。”但更有人說“現在天涯的使用體驗感太差勁了,內容也不如以前質量高了,確實沒辦法看下去。”

不過,天涯並非沒有做過掙扎,通過廣告來實現流量變現、在谷歌的牽頭下準備登陸納斯達克、登陸新三板、推出天涯分等。可結果,卻如創始人刑明所說那樣:“天涯的短板很明顯,比如商業敏感性偏弱,賺錢的東西想的太少。”

1月中旬,天涯上一篇“現在的天涯怎麼樣了”的帖子裡,ID“世界攀登者”的一句“天涯在等奇蹟,別無他法。”或許道出瞭如今天涯的真實處境。

在天涯上“易華卿大戰周公子”的熱帖引發全民熱議的時候,另一個情懷社區剛剛誕生,它就是豆瓣。這個以書影音起家,更加側重文化娛樂層面交流分享的社區,一直是文青們的精神角落。

但與天涯的境遇相似,已經十五歲的豆瓣依舊還是老樣子,只是在歷經了“水軍刷評分”、“討論區大量撕X”等事情之後,小眾似乎就成為了豆瓣身上的一個貶義標籤。

一直以“一顆老豆瓣”自居的Kylie從2008年開始玩豆瓣,儘管如今每天登陸豆瓣的習慣還是沒變,但在她看來,“豆瓣就像是中國版的IMDB,吸引人的點不多。”

這個由一個個興趣相投的小圈子組成的去中心化社區,在用戶粘性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卻限制了用戶和平臺的發展,甚至顯得有些封閉。

商業化之路也走得十分坎坷,經歷了FM、電商、團購、知識付費等項目的試水,還是沒能摘下“慢公司”的標籤。

在堅持精細化類別運營策略和走向普羅大眾的兩難抉擇中,豆瓣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路徑。

資本的反映也很明確,據企查查顯示,豆瓣一共經歷了三筆融資,但最近的一筆卻是來自9年前拿到的C輪融資,由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摯信資本、紅杉資本投資的5000萬美元。

除了天涯與豆瓣,曾紅極一時的情懷社區還有西祠衚衕、貓撲、人人網、紅袖添香等,它們都曾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中的耀眼明星,但如今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向衰落。或許情懷與商業化之間,原本就是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守舊天涯,“變味”小紅書:你的情懷社區還好嗎?

天涯社區頁面十分復古

突圍派:走向變革,但變了味

有人想保留小而美的角落,自然也有人想要衝破情懷的枷鎖。

一誕生就走著專業度更高、內容更優質的精英問答社區路線的知乎,同樣也曾擁有內容型企業的通病——節奏緩慢。

但有所不同的是,在用戶數量增加、知名度提高的同時,知乎也試著將渠道下沉,使用信息流將更大眾化、娛樂化的內容優先推送。從2011年到2019年間,知乎幾乎每年都會進行一輪融資,最近一次是在5個月前,由快手和百度投資的4.5億美元。

這輪融資,讓不少“知乎er”都感到十分詫異:“有種打破次元壁的感覺。”更甚者,則認為知乎的下沉是對情懷的拋棄,也是其從鄙視鏈上端跌落下來的原因。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知乎的下沉也是早有打算。從2016年試圖通過請代言、打廣告、進軍知識付費和短視頻領域,到2017年開始大量引入融資,再到如今與百度、快手的抱團,才形成了知乎現在的形態。

而這正是知乎創始人周源所想的,“我要做的是一件要往前方看的事,但你不能說所有往前方看的人,都是理想主義的人。”


守舊天涯,“變味”小紅書:你的情懷社區還好嗎?

知乎融資情況(製圖/鋅刻度 數據/企查查


所以儘管現在知乎成為了大家口中調侃的“瀉藥,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逼乎”,但“快則生,慢則死”的知乎,終究是在商業化進程中兌現了自己的價值,順利存活。

在種草型社區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小紅書,也曾是諸多用戶心中的“白月光”。

“只要有什麼想要了解的產品,或者要找的攻略,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小紅書。”6年小紅書用戶“小羊”對鋅刻度談到自己對小紅書的看法,“不過,這兩年小紅書明顯有些不同了,廣告實在是太多了,不論什麼東西,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評,真話越來越少。而且人人法拉利,個個白富美的假象也令人無語。”

用戶的感受最為直觀,小紅書的確一步步淪為用戶心中的“廣告社區”、“炫富社區”,甚至還因為被下架APP。可儘管抱著純粹分享心態的原始用戶日漸失望,但小紅書卻在“變味”的路上越走越遠。

據創始人瞿芳透露,截至2019年5月,小紅書註冊用戶量超過2.5億,男女比例為1:9,這一優勢讓小紅書盡享“她經濟”的紅利。


守舊天涯,“變味”小紅書:你的情懷社區還好嗎?


已經經歷了吸引用戶、積累粘性高的社區用戶、以分享帶動電商平臺、引用明星效應進一步擴大社區用戶數量的階段的小紅書,仍然在通過以社區內容驅動消費的核心競爭力挖掘著更大的市場,更積極地擁抱商業化。

這種變化在用戶心中是情懷的喪失,但在另一位創始人毛文超心中,這一切或許都是必然,“未來小紅書也許不會再是現在的樣子,但它一定會取得成功”。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皆不相同。所以沒人能說知乎和小紅書們的變味,究竟是對還是錯。

生存還是情懷,這是個問題

從互聯網發展之初至今,在舞臺上交替上場的各式各樣的情懷社區,陪伴著70後、80後、90後甚至00後走過了一段溫暖的時光。但守住情懷的前提,至少是活下去。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情懷社區實質上也是內容型產品,原本就面臨著一場殘酷的生存遊戲。

或許就像張愛玲所說的那樣,“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無論是還有老味道的天涯、豆瓣,還是大變樣的知乎、小紅書,他們至少是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參與者,還有更多玩家卻早已黯然退場。在生存與情懷間的兩難抉擇,本就是難倒眾人的世紀難題。

情懷仍在,縱然往事早已如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