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這家書店憑什麼讓一半日本人都成了會員?

這家書店憑什麼讓一半日本人都成了會員?

作者 · 趙嘉怡

來源 · 中外管理雜誌

1990年,2.3萬家。

2005年,1.7839萬家。

2014年,1.3943萬家。

這是日本書店衰退的速度(數據來源於日本實體書店調查研究機構Almedia公司)。

然而,卻有這樣一家書店,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其中位於代官山的店鋪還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書店”,這家書店甚至帶動了當地商圈的發展,人們稱它為“森林中的圖書館”。該品牌迄今為止已經擁有1400多家書店,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90%的營業額。

這家書店,名為蔦屋書店。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T-CARDT-CARD,會員人數已達T-CARD,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日本人口數為1.268億),月活躍人數超5000萬,持卡人數超過日本總人口50%,年輕人中80%持有T卡,會員構成從0歲到90歲,它打破了誠品書店曾經推崇的生活館的經營理念,也正式結束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造了屬於自己的新傳奇。

而這一切的建造者,是一位名為增田宗昭的設計師。

就是他,1983年,從日本大阪府枚方市街角的一家小書店起家,如今,他是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文化便利俱樂部株式會社,以下統一簡稱為CCC)的董事長兼CEO。他的公司除了運營日本1400多家“蔦屋書店”,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圖書、唱片、電影DVD租賃連鎖店之外,其跨行業通用積分服務“T積分”,有6000萬日本會員在使用。而他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一的企劃公司”,並且要做亞馬遜沒有做到的事。

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除了書,賣的更是生活方式,是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互聯網不斷擠壓實體企業空間的當下,他卻說,“越是互聯網時代,越要思考實體店的意義。從財務資本到“知”的資本,重新審視企業資本價值的時代已經到來”。

那麼,在2018年的資本寒冬尚未遠去的當下,增田宗昭和“蔦屋書店”,到底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01 “全球最美的書店”是怎樣策劃出來的

增田宗昭:CCC創始人、代表取締役社長,1951年生於大阪府枚方市,畢業於同志社大學經濟學部。1983年創業,在枚方市開設第一家TSUTAYA(蔦屋書店)店鋪,1985年成立 CCC 公司,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一的企劃公司”。2011年12月,在東京代官山開設生活提案型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2015年,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蔦屋家電”。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上面這段介紹出自一本與增田宗昭有關的圖書,短短不足百字的內容,當然不足以概括這位商業奇才,也不能夠解釋從“蔦屋書店”到“蔦屋家電”,再到讓旗下企業的會員數達到日本人口數量的一半的,為何偏偏是增田宗昭,而且,為什麼是他成為了日式品質生活的引領者。

有人說,蔦屋書店的火爆是因為趕上了日本消費文化需求旺盛的時期,畢竟,在經歷過戰後產品匱乏,以及產品富足導致平臺不斷湧現的時期之後,日本民眾已然進入了個性化產品的需求階段。所以蔦屋書店的出現不過是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

事實上,如果回望增田宗昭的創業史就會發現,其實早在30年前,他就已經在做生活方式的引領者,當年在枚方市開設第一家TSUTAYA(蔦屋書店)店鋪,增田宗昭就已經在售賣包含DVD等影像製品在內的產品了,而且也在為顧客供應咖啡,這在當時可為罕見。而這樣的靈感,來自於西武百貨創辦人水野誠一,他是日本百貨業大佬,在1970年代百貨業剛剛興起之時,水野誠一已經預見到20年後百貨業將步入衰退。於是,1974年,水野誠一把百貨與設計和大型書店結合起來,這一做法吸引了大批愛書之人前往西武百貨讀書,增田宗昭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受到了西武百貨的啟發,1985年增田宗昭成立CCC企劃公司,致力於提供生活形態的建議,並委託水野誠一幫助成立書店,於是蔦屋書店(Tsutaya)應運而生。

如果要探尋蔦屋書店成功的秘密,有兩個與增田宗昭密切相關的詞不得不留意。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第一個關鍵詞: 感性。

“我在企劃開始之初,是不太在意顧客想法的,不是創造顧客想要的東西,而是將我認為有魅力的東西做出來。因此我完全不是市場型的。”這是增田宗昭在媒體採訪中表達的觀點。於是,進入蔦屋書店的人會發現,在那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書店,而是一種舒適愉悅的家的氛圍。而這一點,恰好引出了與增田宗昭有關的第二個關鍵詞——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

位於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原來的地方,是一片隱藏於城中密林中的住宅區,房屋1坪(3.3平方米)售價600萬日元。在東京是低密度的高尚住宅區,但街上幾乎沒有人行走。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如果要選擇開書店,或者搭建生活方式場所,這樣人跡稀少的地方並不應該在考慮之列。但是,增田宗昭卻一反常態,拍板選址此處。

為他的選擇做出依據的,是一系列數據的支撐。

日本的人口是倒金字塔結構,這是由於日本的出生率決定的,1949年戰後出生高峰,形成“團塊世代”。1950年前後出生的人(增田宗昭出生於1951年),在1980年代日本消費市場開始繁榮之時,“團塊世代”成為了消費者主力(日本的“7-eleven”便利店就是在1985年創立的)。199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繁榮,高收入人群出現,他們開始購買房車與奢侈品,伴隨著經濟的高速成長,他們的孩子也開始進入了社會,但是與此同時,泡沫經濟開始了……對於下一步日本經濟和社會形態的演變,有預計說,到了2020年東京奧運時,在日本公司裡,新入職員工可能還沒有總監、老闆們多,年輕人出人頭地越來越難,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前景也可以想象。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一方面是人口下降的老齡化社會現象,另一方面,財富又在往高年齡人群上彙集。從存款數據圖上看,全日本有1750萬億日元存款,50歲以上的人士,佔據了53.5%的財富。而且,年輕人賺錢越來越難,反之,具有充足購買力,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優秀生活品味和富足的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有錢卻不知道去哪裡花。

那麼,如何提高高齡人士的進店率,這是增田宗昭思考的問題。

據統計,日本老年人喜歡將車直接停在地面上,而代官山周邊的停車費是每小時500日元,遠遠低於日本其他地方的1200日元。而且,對日本人的網購習慣調查發現:55%的人會買書,43%會買家電。增田宗昭認為,亞馬遜的戰略是靠書籍吸引消費者,然後再在上面賣其他商品。而網絡做不到的是一種心情的營造,是讓人待在一個地方很舒適的感覺。但是,通過空間設計和線下服務,完全能做到這一點。而且,為什麼代官山地區人煙稀少,人們還不願意外出,就是因為周邊缺乏一個讓客戶願意逗留,猶如家一樣舒適的場所。

那麼,將蔦屋書店選址此處,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

02 成為顧客願意浪費時間的舒適“居心地”

有人說“如果你足夠了解東京,你便會聽過代官山,如果你提起代官山,你便會想起蔦屋書店。不僅因為它是贏得美國Flavorwire.com網站“全球最美20家書店”的唯一一家日本書店,還因為它獨出心裁的設計,以及帶來的便捷又高品質的感受。

據說,來蔦屋書店的人,並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為了體會書店帶給自己的舒適感覺,以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那麼,這家最初只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的早起需求,選擇在每天早上7點開店的書店,為何發展到後來,不僅吸引了老年人,還吸引了附近年輕人,包括推著嬰兒車的媽媽,牽著寵物的潮流男女,以及全世界的人們都專門前來,只是為了感受它獨特的體驗呢?

首先,設計感。這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森林中的圖書館”,是代官山蔦屋書店營造的核心概念,儘管增田宗昭在接受採訪中說,為了不影響設計師,他從未看過書店的設計圖紙一眼,但是他會定期與設計師溝通自己的理念,會告訴設計師他希望用戶來這裡能得到什麼樣的感受。於是,在代官山蔦屋書店中,所有帶有導向性的標識,比如:價格、標籤、收銀臺等等全都被刪除,反之卻會把燈光、傢俱都往家的感覺去調整,把賣場感去掉。以至於常常有顧客感慨,當自己推開書店的門,會感覺推開了一扇家門!

其次,專業性。這是蔦屋書店的另一大特色,在蔦屋書店,所有書籍不分新刊舊刊、日文或者外文書籍,全部陳列在一起。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而且,在這裡,只有12%書籍與一般書店相同。除此之外,蔦屋書店還設有電影專區,文具雜貨區域、餐廳、音樂區、星巴克咖啡區域。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特別的,最特別的是蔦屋書店的30多位導購,都不是平常人。他們當中有日本代表性料理雜誌的前主編,有日本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也有撰寫過 20 多本旅行指南的記者……可以說,每一位導購人員,都是一本活著的書籍,他們通過自己的經驗與學識為用戶提供服務,為顧客制定最適合他們的閱讀計劃——這就是“達人服務”。

根據日本東急電車公司的數據來看,在蔦屋書店開業前,代官山站的人流量處於歷史最低,蔦屋書店開業後,整個商圈獲得飛速發展,通勤數字節節增長。於是,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找到CCC,期待給出他們更多的設計建議。增田宗昭說,在實體店氣候不好的當下:“作為生活提案的蔦屋書店,以及更多小規模但按照便利追求來建造的蔦屋書店,組合在一起後,必將以環境和‘達人服務’感動人。”

而蔦屋書店的成功,也恰恰印證了增田宗昭的理論:“文化就是逗留,逗留多就是用戶粘性好。真正的氛圍文化,就是你願意花時間的地方,即使浪費時間也在所不惜,因為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03 蔦屋書店的精髓,

是看不見的新商業邏輯

如果說設計感和專業性,只是蔦屋書店表面上最吸引人的特質,那麼,它的精髓卻在於看不見的新商業邏輯。

1400家蔦屋書店的6000萬張T-CARD——這是CCC集團的重要資產,日本積分文化很流行,發行自己的積分卡,等於發行自己的日元。T-CARD就是這樣一種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的積分卡,不管是在書店還是便利店,或者任何音像製品店。CCC集團正在利用這一模式打造一個數據庫,以及一個共通的貨幣——站在顧客的角度,做任何地方通用的積分卡。

與此同時,會員制也把用戶關係變成一種資產,通過心智佔領而提高復購,實現10倍級用戶數量的擴容。T-CARD體系讓蔦屋書店的獲利從販賣商品,升級為經營用戶數據,之後再將數據反哺於內容供應,創造出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內容。

對於蔦屋書店的眾多中國追隨者來說,事實上,伴隨著消費升級,以及中國新中產階級的興起,未來中國必然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體驗性服務和個性化需求。

根據艾瑞諮詢對2018年新中產關注的TOP10消費領域進行調研,發現新中產對文化和精神消費的需求非常明顯。新中產2017年的主要消費領域為旅遊、子女教育、休閒娛樂/個人愛好、學習提升和居住,而且在此方面的消費支出也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各項數據也表明,隨著中國新中產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精神消費升級的需求更為明顯。

这家书店凭什么让一半日本人都成了会员?

而事實上,中國現在已經有人在學習蔦屋書店的模式,比如靠近北京的藝術村落阿那亞,以及近年來在北京國貿附近興起的眾多新型改良書店,它們都是增田宗昭的追隨者。

如果說增田宗昭給了實體企業什麼啟示,他的設計思維和大數據運用自然不容忽視,而且,在新零售與消費升級背景下,跨界經營、複合業態已成為實體書店乃至零售店轉型趨勢,如何組合業態打造場景、應用數據科技提升效率以及優化用戶體驗等,這也是促成實體企業成功的核心要素,當然,除了在學習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制;支付分享;去庫存以及提升服務體驗之外,學習以人為尺度,以人性舒適和體驗感為主導來打造企業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環。

未來,增田宗昭對CCC的願景是,它必須成為全球第一的企劃公司,而不是書店、唱片店之類,“賣企劃才是CCC的本行,書籍、音樂都只是實踐它的方法”。

我們的近鄰日本面對經濟大環境的持續衰退,早在多年前就完成了結構性的轉型升級。30多年前已經出現了咖啡和書店的結合,紀伊國屋書店更是在40年前已經將小型劇場與書店做結合,1年700餘場的演出為書店帶來巨大的客流。新型複合業態的代表蔦屋書店更是屢屢創新,將書籍、家電、咖啡、餐飲、定製、活動、租賃、科技等版塊巧妙融為一體,給日本年輕一代打造了新型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的書店模式橫空出世,帶給消費者新的體驗、更好的購物環境、建立更強的客戶粘性,這些都非常值得國內書業學習與借鑑。

增田宗昭金句:

1)越是互聯網時代,越要思考實體店的意義。

2)在互聯網時代,實體店的意義就在於品牌推廣。

3)在未來,選擇和推薦,將成為企劃的關鍵。

4)在未來,實體店的即時性(365天*24小時)和體驗感(舒適的“居心地”)成為大優勢。

5)文化是逗留。生活方式的品牌要追求性感,能撩動人心。

6)進入平臺氾濫的時代,這個時候,競爭優勢是看誰的提案力更有優勢。

7)在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將成為由設計師組成的團隊。從財務資本到“知”的資本,重新審視企業資本價值的時代已經到來。

8)傳統書店的問題就是在於它在賣書——對顧客而言,有價值的不是作為物體的書,而是包含在書中的“天”。

9)從實體到虛擬,從線下到線上,實際上是為了省時間、省錢。既然是省時間、省錢,最終掙錢的路就越走越窄。相反,第二個趨勢則是為了花時間、花錢,當然路就會越走越寬了。

10)如果只靠資金,即使再多,也無法創造“提案”,今後需要的是“知的資本”,知的資本存儲量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