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青島,為何成為“現象級”城市

一座城市是否充滿活力,“才”和“財”是最直觀的反映。

2019年底,青島市科技創新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透露的數據顯示,近25萬人才湧入青島。在“2019中國年度最佳僱主最佳引才城市”中,青島榜上有名。

更令人振奮的是青島的投資數據。去年1-11月,青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3%,創近五年來的最高增速,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0.5%,工業投資增長17.7%,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2.6%,高技術投資增長102.3%,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3.8%,“四新”經濟投資增長36.1%。

另外,1月14日,青島市市級引導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發佈信息顯示,截至到2019年底,中心已累計參股設立基金46支,總認繳規模460.94億元。中心累計接洽各類創投風投機構數百家,不僅吸引了賽富亞洲、中金資本、光大控股、中車資本等國內知名機構入青,也正與亞洲開發銀行和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域外資本探索基金合作。

人才匯聚,投資活躍,資本前來,再加上多個國家戰略的落地,2019年,青島成為中國城市中“現象級”的存在。

乘勢而上,青島開啟暴走模式

善於取大勢,才能成大事。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2019年3月,在深圳舉行的“雙招雙引”推介會上,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向企業家們喊出了無法拒絕的“青島機遇”。

4個月之後,這句話就被牢牢“坐實”。

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作出決定,在青島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拓展國際物流、現代貿易、雙向投資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領域合作,更好發揮青島在“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強我國同上合組織國家互聯互通,著力推動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

時隔一個月,青島再度迎來國家戰略的加持。8月26日,山東自貿試驗區正式獲批,青島片區面積最大,95%的試點任務在此佈局。

國家的“大禮包”接踵而至,將青島推到了時代發展的新風口。與此同時,青島將自身擺進國家大局,定位更加清晰——

在膠東半島,青島是中心;在山東,青島是開放發展的橋頭堡;在全國,青島是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在全球,青島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聚勢而強。乘著國家戰略的東風,青島開啟奔跑模式。

在上合示範區,加快建設國際物流、現代商貿、雙向投資合作、商旅文化交流、海洋合作五大中心。2019年前三季度吸引56個項目簽約落戶、總投資877億元。

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聚焦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製造業等領域重點突破。截至2019年底,青島片區累計新註冊市場主體1851家,其中外資企業64家。片區在建、待建產業項目78個,總投資869億元。

與此同時,為當好開放發展的“橋頭堡”,青島運用平臺思維,打造“國際客廳”,構建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僅中德國際客廳就促進總投資10.7億歐元的10個項目集中籤約落戶,吸引德國實際投資同比增長65.7%。

這一舉措,推動了山東乃至全國企業通過青島與世界順暢對接。

激發活力,15大攻勢全面開花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1月15日,青島舉行2020年企業家新春聯誼會。在春節前這個企業家最忙的時間節點上,不只是紮根青島當地的企業、商協會、創意諮詢機構、創投風投等代表悉數赴會,更有深圳等外地企業家不遠千里而來,共有500人參加,充分體現了青島在全國乃至全球企業家心中的地位。

在正和島首席架構師劉東華看來,2019年青島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網紅”城市。

“青島為什麼能成為‘網紅’,因為青島從戰略規劃到戰役佈局到戰術打法,一直奔著實實在在的結果,讓結果說話,一連串閃亮的數字和這個城市一年來發生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明。”劉東華說。

2019年,青島的“打法”可謂獨樹一幟、創意十足。

發起國際時尚城建設、經略海洋、雙招雙引、科技引領城等15大攻勢,最大限度聚合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優質資源要素,全面釋放動力活力,也順勢推動了城市高效發展的模式再造。

把15大攻勢作為15組重大改革事項推進,突破條條塊塊分割,推動工作整合重構,建立由一部門牽頭、多部門聯動的協同推進機制,“一個部門吹哨,多個部門報到”,打通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改革成為一個有機銜接、協同高效的整體。

比如,青島建立激發企業家創意創新機制,鼓勵具有行業影響力、規模影響力、市場話語權的大企業,提出產業集群配套發展好創意好想法,對經論證可行的進行精準扶持。目前,青啤、海爾、海信、偉東等企業提出了創意方案。

去年10月份青島召開專題會議,用了3個小時專題研究偉東集團設計的“人工智能+互聯網教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方案”。

“市委書記、市長,以及教育、經信、科技、財政、人社、民營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和規劃、衛計委等多個部門和即墨區主要負責人悉數到場,認真聽取企業發展設想,積極出謀劃策。”偉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端瑞感嘆,這場面恐怕在全國也不多見。

同時,青島完善產業政策制定機制,以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提出的建議方案為基礎,制定出臺了支持創投風投、超高清視頻、藍色藥庫、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政策,正在研究機器人、人工智能、5G等產業政策。

圍繞15大攻勢推進改革,青島收穫滿滿。經略海洋攻勢,海洋產業項目達107個,同比增長33.9%;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5000萬元以上在談、簽約、在建項目91個,總投資2781億元……

搞活一座城,要搞活關鍵的人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關鍵的人。

這是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多次說過的一句話。圍繞這句話,2019年青島大招頻出,激發幹部活力。

青島出臺《關於奮進新時代勇擔新使命 加快建設“三化一型”高素質幹部隊伍的意見》,政治可靠、“三化一型”、境界狀態、實幹實績,成為青島選人用人的鮮明導向。打破論資排輩,打破條條框框,一切從崗位需要出發,唯才是舉、以績取人,不唯年齡,不唯資歷,不搞平衡照顧,變“誰該用”為“該用誰”。

大力培養使用“李雲龍”式的幹部,選撥20名副局級年輕幹部到“吃勁崗位”任職,面向全市公開選拔100名年輕幹部,公開遴選200名村組織黨委書記,探索建立一支過硬的村黨組織書記隊伍。

與此同時,面向全國招攬人才。去年8月初,青島發出“招賢令”,全國選調選聘180名高層次專業化幹部人才,吸引了全國29個省份超5000人報名,青島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功能區的用人體制機制改革也邁出一大步。去年11月,青島將高新區、青島藍谷管理局、青島金家嶺金融聚集區、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範區4個功能區定為先行改革試點,按照“全體起立、擇優選聘”原則,面向全市公開選聘管委會中層正職及以下工作人員。最終,16名幹部脫穎而出,分別擔任四個功能區的管委會主任、副主任等職務,303名幹部任管委會中層及以下工委。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

2019年,青島提出“學深圳 趕深圳”後,深圳成了青島幹部的“大學堂”,已先後派出兩批300餘人到鵬城體悟實訓。他們放下職務,進入華為騰訊等大型企業、前海母基金等投資機構以及中介組織等,變身普通員工,感受改革開放的濃厚氣息,接受市場化、法治化思維的洗禮。

1月15日晚,在第二批青島市赴深圳體悟實訓隊座談會上,體悟實訓隊臨時黨支部書記周科深有感觸地說,通過體悟實訓,對待企業家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來之前好為人師,來之後樂於拜師”。第二批體悟實訓幹部去年8月底南下,今年1月12日回青,歷時140天。

青島的創舉得到了各方盛讚。

“青島一批批派幹部來深圳體悟實訓,這份魄力和遠見國內少有,從長遠看,一定會給青島產生深刻影響,甚至給整個社會治理帶來很大變化。”華訊方舟董事長吳光勝。

人活了,城市就活了。一系列動作,是青島希望通過“關鍵的人”的變化、提升,真正立體、綜合、全方位地搞活這座城。琴島客/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