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潮汕半山客方言

潮汕半山客方言

潮汕半山客方言是客家次方言。
為了更好地瞭解半山客方言概況和特點,我們先了解客家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在東晉至唐末期間,大批漢人從中原南遷,其中一部分到達江西贛州一帶,與當地少數民族(主要是“蠻僚”,後稱“畲族”)雜居、共處過程中,南遷的漢人除繼續使用中原漢語言外,融合了—些“蠻僚”語言,這是客家話的開始時期。
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大量中原人從贛州遷到福建西部的汀州寧化,大量漢人的遷入和休養生息,人口迅速增加,逐漸超過原住的畲族居民。他們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交住,日益頻繁,漢族居民使用的中原古語中,又融進許多畲族語言,形成有明顯特徵的客家方言。這同時,客家民系也相應形成了。
南宋以後,由於元人的南侵和人口的增加,大量客家人向閩粵贛邊遷徙。當時的梅州地區居民,還是以畲民為主。在漢畲居民共處過程,客家人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迅速增加,經過200多年的漢畲融合過程,畲族人逐漸減少,到明末,畲族便基本消失了。在畲族融入漢族過程中,客家話又吸收了部分畲語,成為特點最鮮明的梅州客家話,也就是客家話的代表,梅州地區也成為客家人的中心。


潮汕半山客方言

明中葉以後,大量遷到潮汕半山區的客家人,除基本保持梅州客家話的特點外,又吸收一些畲語,特別是逐步吸收—些接壤而居的福佬人的福佬話,形成潮汕半山客人講的客家次方言。有些與福佬人交往較密切的村寨,形成“二句福佬三句客”的狀況。還有約12萬多客家人。在演變過程中,已全講福佬話,行“福佬俗”,許多年青人已不知道自己祖先是客家人了。在這同時,也有部分福佬人,已變成半山客人,行“客家俗”。
居住在潮汕各地的半山客人,因為遷來地和遷入地的不同,也有些語音存在差別。



來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貝聞喜、劉青山、李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