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論語》求知|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

2·17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求知|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註釋】

(1)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2)女:通“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讓我告訴你什麼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道!”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短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智慧。”

錢穆先生試譯:“由啊!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俗樂所不知,才算是知。”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由,我教你怎樣才叫做知道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論語》求知|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評析】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吧。故事說孔子到東方遊歷,遇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向前詢問爭辯的是什麼問題。其中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我們遠。”另一個小孩卻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遠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離我們近。

前一個小孩解釋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樣大,而到正午的時候就小得像一個菜盤子,這難道不是遠處的東西看著小而近處的東西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也解釋道:“早上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涼爽的感覺,等到中午的時候就熱得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難道不是距離近時感覺熱而距離遠時感覺涼嗎?”孔子聽後卻不能判決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都笑著說:“誰說您的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

莊子講:“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是無限的,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一個人知識的愈多,其未知的領域便愈廣。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誇耀自己無所不知。而是要勇敢地承認自己的知識是有限的,並努力吸收他人之長,來彌補自己所短。永遠保持一個謙虛、好學,不斷追求進步的心態。承認自己不知道,並不是令人感覺恥辱的事情,強以不知為有知才最令人生厭。


《論語》求知|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也總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時就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就告訴別人知道,不知道也要勇敢地承認,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有知識。所以,知識淵博不等於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那些宣稱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其實都沒有真知識。老子講:“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