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俊在泰國當了國王,為什麼沒有將倖存的梁山兄弟接過去享福呢?你怎麼看?

__一念花落丶胡歌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記載,梁山南征方臘,一百零八位好漢僅存三十八人。其中有一位人稱“混江龍”的李俊,徵方臘結束後對宋江稱病,沒有隨大軍回朝受賞,而是帶著童威、童猛等兄弟迅速撤離,遠赴其他地區,最後在暹羅稱王。

李俊自小便聰慧過人,水泊梁山時,李俊作為水軍統領之首,有著極高的天賦,人稱“混江龍”。朝廷假借驅虎吞狼之計,想要趁機剿滅梁山,李俊對此心知肚明。在清代陳忱所作的《水滸後傳》中曾記載,那些不願接受朝廷冊封的梁山好漢都遭到了北宋官府的欺凌壓迫。李俊遠赴他國實則明哲保身,聰明之舉,當他知道這些梁山兄弟的遭遇之後,為何沒有接濟這些倖存的其他兄弟呢?

混江龍李俊,膽大過人,足智多謀,在上梁山之前李俊是當地販賣私鹽的頭目,在古代,鹽商是一個高暴力的產業,李俊能在眾多鹽商中混的如魚得水,心計與能力都是一流的。李俊海外稱王肯定也是一個艱苦奮鬥、長久征戰的過程,時日已久,梁山的兄弟早已所剩無幾,倖存的兄弟為躲避朝廷的追殺,隱姓埋名,了無音訊。在宋江的迫害與朝廷的追殺之下,殘留的兄弟早已沒有往日的壯志豪情,人各有志,榮華富貴不是他們嚮往的生活。告老還鄉,重操舊業,有的隱居山林、遊納百川、捕網打魚。有著一身武藝的他們,故土難離,只想在家鄉安穩度日,不願在外漂泊流亡。人走茶涼,雖說是往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但梁山也是存在派系關係的,兄弟感情自然也會慢慢變淡,李俊在暹羅四處征戰,早已無心顧及其他。

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雖說李俊已是一國之主,即使作為兄弟也會心存芥蒂。李俊當時作為揭陽嶺一霸,兩次營救宋江,李俊十分崇拜宋江,是宋江的心腹之一。以李俊為首的梁家軍跟隨宋江南征北戰,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俊心裡面早已經不大認可宋江,但是依然能夠在宋江手底下效力多年,這也體現出他的大度。方臘之戰結束後,李俊施計帶著一幫真心兄弟離開宋江,離開大陸,離開朝廷,和原來的生活徹底斷了聯繫,在他看來,過去就像一場夢,隨風逝去,不想再提及也自然沒了聯繫的必要。

“混江龍”李俊在梁山鬥爭中,作為為數不多能夠全身而退的梁山好漢,他聰明機智,重情重義,在宋江手下一直隱忍不發,當他到了海外有了用武之地,稱王稱霸也絕非偶然。


歷史雲頂


在《水滸傳》中,混江龍李俊在平定方臘之後,他假意稱病,然後就帶著童威和童猛等人前往海外。

之後在泰國地區打下了一片天地,當了暹羅國王,但他卻沒有將那些倖存的梁山兄弟接過去享福,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李俊在梁山中排名第二十六,而且已經在泰國當了國王,如果接了其他兄弟過去,讓他如何自處

李俊在梁山中的地位並不高,只是排名第二十六。他本人雖然是水軍頭領,而且先後三次救過宋江性命,但實際上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利益。

在古代能以龍做稱號的幾乎沒有幾人,李俊號稱混江龍,自然有他獨有的本事,這樣一個人肯定不願意久居人下。

尤其是在李俊去泰國靠著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一片天地,並開創一國,如果這時候昔日的老兄弟來了,他該如何安排梁山兄弟。


這些梁山兄弟並未給李俊立功,如果上來就給予官職,恐怕那些追隨李俊的老臣都不願意。如果不安排官職,這又是傷了昔日的兄弟感情。

特別是遇到梁山中坐前幾位交椅的好漢,李俊難道還能把自己的國王之位讓給他們不成?

故土難離

這些倖存的梁山好漢並不是都願意流亡海外,當時古人都信奉落土歸根,即使日子過得不如意,他們也不願意遠離故土。

而且這些倖存的梁山好漢過得還算不錯,就比如呼延灼、關勝、柴進等人在宋朝的官職並不低。他們怎麼可能捨得到手的榮華富貴,去泰國這樣的化外之地。

因此說並不是所有幸存的梁山好漢都願意離開中原,在他們眼裡,去泰國可不是享福,而是受罪。


而且李俊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基業分給這些人,要知道他當時走的時候,也只是帶了童威、童猛等幾個小兄弟。他並不願意帶走那些自己無法掌控的人,他要的是能跟著自己開創基業的臣子,而不是在自己之上的兄弟。


東方大史


徵方臘之後,102名梁山好漢(公孫勝、蕭讓、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樂和沒有參與)只回來了36人。那66人,不是戰死,就是病死,是以身殉國了。這回來的36人中,只有27人接受朝廷封賞,另外9人各有歸宿。

這9人中,李逵帶著童威和童猛,與之前結義的赤須龍費保等人會合。他們把傢俬打造船隻,從太倉港出發,在海上開闢了自己的事業。後來,李俊成為暹羅(即今天的泰國)之主,童威和童猛等人也都令霸海濱。

又是做國王,又是霸海濱,看起來,他們十分快樂。

既然他們很快樂,而且李俊做了國王,不用再擔心有奸臣或者其他問題,為何他沒有邀請當初結義的梁山兄弟,一起去那邊享福呢?

這個問題,應該從李俊和昔日的梁山兄弟兩方面看待。

其一,從梁山兄弟的角度來看

其實,書中沒說李俊什麼時候做暹羅國王,或許他成為國王時,宋江等人已死。假設李俊成為國王時,當初倖存的好漢都還在,他也來接這些好漢了,他們會跟李逵去嗎?我個人認為,他們不會的。

宋江、盧俊義、朱仝、呼延灼等接受朝廷封賞,做了官的人,肯定不會去。他們既然肯接受朝廷封賞,就說明很重功名,再加上他們不反對皇帝,只反奸臣,可以想象他們不會跟李俊去。

燕青歸隱,魯智深坐化了,武松出家,戴宗也出家了,林沖中風,他們無慾無求了,也不會跟李俊去。吳用、花榮和李逵等人,對宋江忠心耿耿,他們也不會跟李俊走。

還有李應、杜興、柴進和阮小二等人,不是回鄉務農,就是做了富豪,他們日子也算不錯,恐怕也不會跟李俊去。

試想一下,這些人會放著好日子不過,反而跟著李俊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去一個陌生的國家嗎?即便他們能適應那裡的氣候、飲食、服飾等等,可別忘了,中國人是有著很濃厚的鄉土情懷的,我們是戀家的。不得萬不得已,沒人願意背井離鄉。

你看他們最後,李應杜興回獨龍崗,柴進回滄州,阮小二回石碣村,都是回到自己的家。所以說,李俊來接他們,他們大概率不會跟著李俊去。

說得極端一點,有些人即便死了,也想死在老家,而不想死在他國異鄉。

其二,從李俊角度來看

李俊好不容易在國外闖到出一片天地,未必就會想到回來接大家。因為當初他離開宋江等人時,是“詐病”,還讓童威童猛留下照顧他,但實際上他是帶著童威童猛出海。這事兒,本身就有點不太地道,因為屬於欺騙。

基於此,所以李俊沒有回來。

當然,大家都是好兄弟,可能不會在意這事兒。就算宋江等人不介意,李俊又何必回來接他們呢?當初他們齊聚梁山,是迫於無奈,必須抱團取暖,但徵方臘後,各自功成名就,已經不一樣了。那個時候,他們就是要追求不一樣的人生了,為何還要像當初那樣在一起?

再者說,就算李俊來把大家接走,接去暹羅,可誰信呢?皇帝會不會信?奸臣會不會說“梁山賊寇是要重新造反”會不會認為他們是“要在海外招兵買馬,要侵佔大宋江山”?

即便皇帝、奸臣不懷疑,李俊也不用非得回來接兄弟們去。這就好像讓座一樣,讓了是情分,不讓也沒錯。李俊不來接他們,也沒啥問題,這很正常。

讀書不用鑽牛角尖。武俠小說裡,張無忌、袁承志為何只帶著美人遠赴孤島,而不接昔日的兄弟去享福?他們有這個能力啊。明星都很有錢,他們稍微拿出一點資助我,我也會成為百萬富翁,他們為何沒有這麼做?他們這麼做也是好事啊!

問題是,人家為什麼要這麼做,就因為他有能力有錢嗎?有錢有能力是人家的問題,跟其他人有毛關係。人家想不想做都可以,想怎麼做也都可以,這是人家的自由,非要讓人家做什麼事,這屬於道德綁架。


自說文史


梁山好漢一百零八位,在沒有接受朝堂招安之前,他們聲各地土匪中的大哥,但招安後朝堂將這些人當做戰爭的機器。

加上奸臣當道提議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去征討方臘,方臘自然也不是吃素的,雖然最終將方臘剿滅,但也一百零八人只剩三十八人。

混江龍李俊看清了朝廷的醜惡的嘴臉,所以選擇不回京城自己退隱山林,而回到朝廷的宋江李逵等人也全部遇難。

李俊是在暹羅國發家,當時宋朝的兵馬在追殺潛逃的梁山好漢,被逼無奈的他只能聯繫之前的沒有遇難的梁山好漢去其他地區發展,正好到了暹羅國。

當時暹羅地區群龍無首,由於李俊出色的水性,以及政治頭腦。當上了暹羅的國王,也就是我們現如今說的泰國國王。

當時仍有不少梁山好漢在朝中當值,只不過官小勢微朝堂早已忘了這些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征討方臘的功勳,不久後國難發生,金軍攻入了汴京劫走二聖。靖康之難爆發後,康王趙構帶領大批的皇親貴族去了南方,建立了南宋。

南宋的抗金剛開始屢戰屢敗,由於自己的海外還有一支軍隊也就是李俊的暹羅國,李俊剛開始並不像理南宋的急救書信。

不過這些倖存的梁山好漢都是忠義無雙之士,說服李俊後開始向南宋朝拜,只不過現在的交流並非當初在梁山之上,現在可是一國與一國之間的交往,並非當初是朝堂與土匪,所以南宋的態度好了很多。

在《水滸後傳》中提到李俊將很多當初梁山上的好友接過去,不過在《水滸傳》中只是將這件事情一筆帶過,只是說將公孫勝、燕青、柴進等人接到暹羅國去擔任各種重要的職位。所以直接導致了剩下的梁山遺部的緊密跟隨,導致暹羅國的發展很是迅速。

不過在統治暹羅之前李俊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為何李俊能成為暹羅國王呢?

  • 隱忍

以李俊的才能在梁山的地位算不上太高,不過在征討方臘的時候,曾經擔任水師頭領。不過此人不論受到什麼樣的侮辱都能夠忍住,所以也就是讓其成為國王的潛質,他能夠混好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夠想到。

  • 人各有志

李俊是有大志向的,宋江的志向很小隻需要結交江湖上的朋友,加上在朝中有一點官職就可以了,他如若不是被逼上梁山,還是會一直享受自己在朝中做官的生活的,這也是很多人都想要的生活。

而阮小七想要的生活是再簡單不過了,只要能夠給其一條船一張網,就能在湖面上玩一天,不為捕魚就為能夠玩耍,這樣人的志向太好實現了,只不過遇上了坑人的晁蓋帶領他去截取生辰綱,導致這樣的生活也只能成為泡影。

李俊的志向從小到大就是想要做皇帝,雖然不顯示,但這就是他的理想,顯然這個理想在暹羅實現了。

李俊的境遇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有順風的時候也有逆風的時候,逆風期不知道怎麼調節的話很可能導致自己跌落谷底再也爬不起來。

他是有將想去暹羅的兄弟全部接了過去,只不過在《水滸傳》中並沒有提及,而是在《水滸後傳》中有說道。


大國布衣


梁山南征方臘,損失了七十員好漢,倖存的好漢僅存三十八人。其中,梁山的八個水軍頭領死了四個。李俊作為水軍頭領之首,他對朝廷假借驅虎吞狼之計,乘機剿滅梁山的陰謀是心知肚明的。於是在梁山大軍回朝的途中,李俊便假裝中風,將徒弟童威、童猛留在身邊,脫離了大部隊。後來,宋江等人回朝,雖然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賞,但很快就又遭到了蔡京和高俅等人的第二波發難,又被害死了好幾人。

李俊由於醒悟的早,帶著徒弟童威、童猛兄弟隱居,因而逃過了這一劫。隨後,李俊打造船隻,與徵方臘時所識兄弟費保等人到了暹羅國二次創業,最終在暹羅站住腳跟,成為了暹羅國的國王。(暹羅就是泰國)


關於李俊後來的這段創業經歷,水滸原著小說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展開細說。因此他到底有沒有照顧倖存的梁山兄弟,從水滸小說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不過在明末清初時,一個叫陳忱的浙江文人又寫了一本《水滸後傳》,在後傳中,作者又以李俊和阮小七等人為主角,重點描寫了倖存的水滸好漢(包括一些非梁山好漢)們如何反抗朝廷,再次發動起義,最終在暹羅建立功業的故事。

在《水滸後傳》中,首先登場的是阮小七和孫立。他們再次鬧了登州,連同欒廷玉、扈成等一同上了登雲山(扈成就是扈三孃的哥哥)。

梁山舊部的重新造反,驚動了本已經在王都尉家安享生活的樂和。樂和馬上意識到,孫立造反,自己絕對會受到牽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避而走之。畢竟朝廷不信任他們這些梁山的餘部。(樂和因為被王都尉留在汴梁,沒有參加徵方臘)


於是樂和化名為尹文和,逃亡建康。之後樂和在建康的萬柳莊救出花榮秦明的遺孀。到杭州又與童威、童猛兩兄弟相遇,隨即去到常州救出了李俊。

隨後李俊找到了一些倖存的梁山兄弟,效仿隋末虯髯客的故事,出海謀取王業去了。

不久後,金兵南侵,攻陷東京汴梁汴京,擄徽欽二帝於北方。李應和呼延灼等梁山眾英雄遂以報國勤王為己任,加入以李綱和宗澤為首的抗金陣營,抗擊金兵,並處死了禍國殃民的奸臣蔡京、高俅等四凶。(呼延灼在水滸原著中戰死,後傳中沒有死)

在這期間,浪子燕青的表現非常出彩。他不僅救出了康王趙構,差點還把他給剁了。還在金人的監獄中見到了已經是階下囚的宋徽宗,並與徽宗深夜長談。談話內容,刺激到了徽宗皇帝的靈魂深處。



但是南宋的抗金形勢非常糟糕,宋朝在金人的打擊下,一潰千里。迫於形勢壓力,梁山英雄們只得衝破金兵的重圍,棄寨出海,與李俊會合,一起在海外求出路。

這些梁山好漢出海之前,李俊佔據了暹羅的附屬島,並被推舉為徵東大元帥。

自從李俊自封為徵東大元帥之後,暹羅不斷派出軍隊前來剿匪。不過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還反被李俊的軍隊兵臨暹羅城下。暹羅國主馬賽真遣使請和,願招花榮之子花逢春為駙馬。乞求和平。

通過和親,暹羅國主緩了口氣,李俊也返回金鰲島整頓軍備。

後來暹羅國發生內亂,暹羅奸臣共濤弒殺馬賽真,自立為王。李俊率領金鰲島所有將士傾巢出動,準備為國王報仇。就在此時,抗金失敗的梁山好漢適時加入,協助李俊打進了暹羅城內,平息了奸臣的內亂。李俊也因此被奉為暹羅國主。

因為出身大宋,李俊奉南宋為正朔,正式向南宋朝貢。(這是當時人的道德侷限)



在小說的最後,作者基本交代了倖存梁山好漢的最終歸屬。

李俊——暹羅王。

公孫勝——秉一正教通真虛寂大國師。

柴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行暹羅國丞相事。

燕青——太子少師,封文成侯。

樂和——參知政事,兼管太常寺正卿事。

裴宣——吏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朱武——軍師中郎將,兼大理寺正卿。

蕭讓——秘書學士,兼中書舍人。

金大堅——尚寶寺正卿。

皇甫端——大僕寺正卿。

宋清——光祿寺正卿。

戴宗——通政司使。

樊瑞——伏魔護國真人。

蔣敬——度支鹽鐵使。

穆春——工部侍郎。

楊林——廉訪使。

鄒潤——留守司。

孫新——宣尉使。

杜興——驛傳道,兼兵馬都統制,武毅將軍。

蔡慶——刑部待郎,兼錦衣衛指揮使。(因為後傳的作者是明朝人,所以後傳中很多官職都有明朝官職的影子)

凌振——火藥正總管。

顧大嫂——六宮防禦,封恭人。

王進、關勝、呼延灼、李應、欒廷玉為五虎大將軍,皆封列候。李應兼戶部尚書,欒廷玉兼兵部尚書。

朱仝、阮小七、黃信、扈成、孫立為兵馬正總管,武烈將軍,皆封伯爵。

花逢春(花榮之子)封暹羅國駙馬都尉,兼騾騎將軍。

呼延鈺(呼延灼之子)封龍驤將軍。

徐晟(徐寧之子)封虎翼將軍。

費保、高青、倪雲、狄成、童猛、童威水軍正總管,武衛將軍。

李俊後來生下一子,名為李登。李登的性格仁慈寬厚,他與好漢們的後裔互結婚姻,對這些叔叔伯伯們都非常恭敬。因此,在眾好漢的扶持下,李俊在暹羅的基業又傳承了幾代人。一直到南宋滅亡時,李俊建立的暹羅國才滅亡。



以上便是《水滸後傳》中,梁山殘存好漢的最終結局。最起碼在後傳這本書中,李俊是與殘存的兄弟一起在暹羅國共享富貴的。並沒有不管他們。

至於其他版本的水滸衍生作品,由於我沒有看過,這裡不就不說了。

至於說為什麼最後出海稱王的是李俊,我覺得這和作者的感情有關。

水滸傳裡的一些段落,比如說武松徒手打死猛虎,就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身上發生過的故事。還比如說李俊在上梁山前,是個鹽梟,而施耐庵曾經的主君張士誠,就是鹽梟出身,在張士誠起兵反元時,施耐庵曾經追隨張士誠造反,但是張士誠不顧施耐庵的勸阻,接受了元朝的招安,替元朝去打和方臘一樣出身於摩尼教的紅巾軍,連在朱元璋手中做人質的弟弟張士德都不顧。攤上張士誠這麼一個無情無義的主公,施耐庵後來索性也就便辭官歸隱了。

之後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身死國滅。他的最終結局,以及他犧牲兄弟性命,換取功名利祿的故事,與水滸中宋江如出一轍。可以說水滸中的宋江,對應的現實人物,就是當時的張士誠。

而逍遙海外的鹽梟李俊,對應的才是施耐庵理想中和記憶中那個十八條扁擔起義,帶著兄弟們殺貪官惡霸,掀翻江南半壁,覆滅元朝百萬大軍的張士誠。

兩百多年後,南明政權被清朝消滅。也就是陳忱寫完《水滸後傳》後沒多久,一個叫莫玖的年輕人為了反抗清朝的統治,逃到了越南,並在當地建立了河仙國。當年施耐庵和陳忱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居然讓一個出身於廣東雷州的小夥子給辦成了。

只不過這個由南明後裔建立的海外政權,最終因為實力太弱,被越南吞併了。


Mer86


混江龍李俊是在《水滸後傳》第八回,活閻羅沅小七惹禍開始,逐漸把梁山108將,剩餘的36人逐漸收攏。然後去了暹羅國,暹羅國共有23個島嶼組成。經過打打殺殺之後,成為暹羅國國王。

在那之前,以宋江為首的108將,及十萬之眾嘍兵,接受朝廷詔詔安後,被朝廷派往西北征討王慶,後又被征討田虎,都大獲全勝,班師回朝。這期間108將有傷無死。再後被派往江南,征討方臘,方臘滅亡後,108人戰死70左右人,剩下30多人有封官的,有告老還家的,還有幹老本行的,但是大多都受到排擠。呼保義及時雨宋江等人,被朝廷用鴆酒毒死後,除李俊36人外,幾乎就沒有幾人了。

除混江龍李俊,帶到暹羅國的36人外,剩下幾個人散落各地。到混江龍李俊當上國王后,已經無法聯繫,也不知生死。

所以就不存在,把剩餘的幾個兄弟接到暹羅國享福去。

你以為是現在那!用電話或在微信上說一聲,過來吧!大家一起享享清福吧!坐上高鐵一兩天就到了,或者坐飛機,幾個小時就見面了!








東北老胡1954


李俊海外稱王這件事在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滸傳》中只是在臨近結尾時一筆帶過,說李俊在徵方臘結束後,對宋江稱病,沒隨著大軍回朝接受冊封。而是帶著童威,童猛兄弟和不久前剛剛在太湖結義的費保、倪雲、卜青、狄成四位兄弟匯合,遠赴化外之國暹羅,最後稱王,而具體過程並沒有詳細的描述。

而在清代陳忱所作的《水滸後傳》中,則是說包括李俊在內的不願接受冊封的一些梁山老弟兄解甲歸田後,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官府一系列壓迫,欺凌,不得不再次揭竿而起,經過一系列的鬥爭,對北宋朝廷徹底失望,然後一同遠赴海外暹羅,擁立李俊為王的過程。其中有很多梁山舊人和李俊一起去了海外,如燕青、樂和、楊林、孫立等。即使原來接受冊封,為朝廷命官的呼延灼,李應最後也與其會合,也就是說這些老弟兄都跟著李俊在海外擁有了香車美女,享了清福了。

其實即使按照施公《水滸傳》最後的結尾推理,得出李俊海外稱王后,並沒有接原來梁山的老弟兄接過去享福的結論,這種行為也無可厚非。

一、時間會稀釋一切。

李俊海外稱王肯定也是經歷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不可能他剛剛偷渡到了暹羅,島上的土著居民就夾道歡迎,哭著喊著讓他做國王,統治他們,這不符合邏輯。既然要奮鬥,就需要時間,在這期間,原來梁山的弟兄也可能經受死走逃亡,所剩無幾了,而等李俊稱王后,即使有幸存者,可能也失去了聯繫。

二、故土難離。

即使北宋朝廷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大多數人們被壓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其實遠不是這種情形)但總歸這是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親切,哪怕整天過得很窘迫,也不想永遠的離開這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三、人各有志。

彼之蜜糖,吾之毒藥。你李俊覺得做了海外天子霸氣側漏高大上,而阮小七就覺得在梁山泊打魚快樂逍遙,燕青攜李師師之手遊覽名山大川便心曠神怡,更別說早早歸隱山林的公孫一清先生每天只要沉浸在煉丹之中便覺得妙不可言了。即使李俊派人來請,爾等還直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呢!


“混江龍”李俊也是人中龍鳳,只不過在宋江手底下一直隱忍不發,而一旦讓他有了用武之地,稱王稱霸也絕非偶然,而他發跡後對於老弟兄的態度,想來肯定要比宋公明好得多。


田獲三狐


梁山好漢李俊當上泰國君主,為何不把剩餘的好漢接去享受呢?

坊間常說梁山108將被宋朝廷招安後,一個都沒有落得好下場,但其實在原著小說中有人下的場是非常給力的,甚至比上梁山當好漢還要幸福。這個人就是李俊,他在後來離開宋朝去到泰國,並且還成功當上了泰國的國王,可謂是找到了人生另一個巔峰。那麼李俊成了泰國君王后,為何不把剩餘的梁山兄弟給接過去共享榮華富貴呢?

然而李俊在梁山眾好漢中,屬於水軍首領排名第一,人送外號混江龍。當年梁山眾好漢投靠朝廷後,奉命舉兵向南方征伐,在與方臘戰爭中,共折損掉70餘名梁山好漢,最終戰後僅剩下38人,據說八個水軍首領就戰死4個,李俊作為水軍總領,他最終識破朝廷“借刀殺人”之計,明面上給梁山好漢封不了少武職到處征伐,暗地裡卻要好漢們以少敵多,讓眾多梁山好漢逐漸被敵人斬殺。

此戰吃了大虧後,李俊在領兵返回宋朝國都路上,就啟動了他的叛變計劃,他先是假裝患病中風,一時起不來,跟不上大部隊的 步伐讓大家先走,接著把兩個徒兒童猛跟童威留下來跟隨逐漸。這是宋江因兄弟多以戰死,悲痛不已,所以放任李俊拖慢腳步,導致他帶著徒弟脫離了梁山軍隊。

後來宋江帶著兄弟回到宋朝廷,皇帝見他們都死傷大半,便按照規定先賞賜一番,不久後高俅跟蔡京就謀劃的殘害梁山好漢的計劃,一下子就將下無需有之罪斬掉了數個梁山殘將。這邊的李俊得知消息後,很快就看清楚宋朝的真面目,深知跟著他們混是沒有好下場的,於是就帶著兩徒兒逃到了深山老林,過起了隱居生活。

不久,李俊就跟費保兄弟們一起坐船去到了暹羅(泰國)謀生,並且仗著自己的人馬與優勢快速發展,從經濟跟人馬上一路飆升,最終坐上了暹羅國的君主。由於這屬於個人外傳故事,作者只是在小說中簡單介紹一下而已,至於李俊當上泰國王后有沒有派人回大宋找剩餘的梁山弟兄過來享福,這一點沒有提及。

但是在《水滸後傳》裡,就說到李俊到弟兄們一起到暹羅享受榮華富貴,這本小說是清朝作家陳忱著作,其小說主角是李俊跟阮小七,主要內容就是講述被高俅陷害下幸活的梁山好漢,他們再一次對抗宋朝廷,最後又一齊流亡到暹羅國發展的好漢故事。

根據《水滸後傳》描述,當時阮小七帶人大鬧登州城之後,就夥同一眾梁山殘員再次結盟上登雲山立寨,接著梁山舊部再次公開叛逆朝廷,可惜最終失敗,這時李俊就找到了阮小七一夥好兄弟,經過商議後,有一半的兄弟決定跟李俊一同坐船出海另尋一片新天地創皇圖霸業,剩下的繼續留守山寨過他們以前的好漢生活。

不久後,金兵來犯南宋,且勢如破竹,很快就殺到了梁山好漢的地盤,眾好漢敵不過強大的金兵,於是冒死突破圍困紛紛坐船出海去投靠李俊跟阮小七等人。然而在留守好漢們到來的時間裡,李俊等人早已經攻佔了暹羅的部分島嶼,並且他被眾弟兄選為徵東大將軍,之後暹羅的兵馬經常來騷擾李俊一夥,想奪回島嶼,但屢次失敗。

由於金兵南侵,使得李俊軍隊可以合併趕來的梁山兄弟,後來暹羅國發生內亂君主被殺死,李俊就假借為君主報仇的名義,率領兄弟們攻佔了暹羅都城,接著自立為王,而跟隨他的梁山兄弟們也從此平步青雲過起了奢侈生活。


貓眼觀史


梁山南征方臘,損失了七十員好漢,倖存的好漢僅存三十八人。其中,梁山的八個水軍頭領死了四個。李俊作為水軍頭領之首,他對朝廷假借驅虎吞狼之計,乘機剿滅梁山的陰謀是心知肚明的。於是在梁山大軍回朝的途中,李俊便假裝中風,將徒弟童威、童猛留在身邊,脫離了大部隊。後來,宋江等人回朝,雖然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賞,但很快就又遭到了蔡京和高俅等人的第二波發難,又被害死了好幾人。

李俊由於醒悟的早,帶著徒弟童威、童猛兄弟隱居,因而逃過了這一劫。隨後,李俊打造船隻,與徵方臘時所識兄弟費保等人到了暹羅國二次創業,最終在暹羅站住腳跟,成為了暹羅國的國王。(暹羅就是泰國)

關於李俊後來的這段創業經歷,水滸原著小說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展開細說。因此他到底有沒有照顧倖存的梁山兄弟,從水滸小說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不過在明末清初時,一個叫陳忱的浙江文人又寫了一本《水滸後傳》,在後傳中,作者又以李俊和阮小七等人為主角,重點描寫了倖存的水滸好漢(包括一些非梁山好漢)們如何反抗朝廷,再次發動起義,最終在暹羅建立功業的故事。

在《水滸後傳》中,首先登場的是阮小七和孫立。他們再次鬧了登州,連同欒廷玉、扈成等一同上了登雲山(扈成就是扈三孃的哥哥)。

梁山舊部的重新造反,驚動了本已經在王都尉家安享生活的樂和。樂和馬上意識到,孫立造反,自己絕對會受到牽連,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避而走之。畢竟朝廷不信任他們這些梁山的餘部。(樂和因為被王都尉留在汴梁,沒有參加徵方臘)

於是樂和化名為尹文和,逃亡建康。之後樂和在建康的萬柳莊救出花榮秦明的遺孀。到杭州又與童威、童猛兩兄弟相遇,隨即去到常州救出了李俊。

隨後李俊找到了一些倖存的梁山兄弟,效仿隋末虯髯客的故事,出海謀取王業去了。

不久後,金兵南侵,攻陷東京汴梁汴京,擄徽欽二帝於北方。李應和呼延灼等梁山眾英雄遂以報國勤王為己任,加入以李綱和宗澤為首的抗金陣營,抗擊金兵,並處死了禍國殃民的奸臣蔡京、高俅等四凶。(呼延灼在水滸原著中戰死,後傳中沒有死)

在這期間,浪子燕青的表現非常出彩。他不僅救出了康王趙構,差點還把他給剁了。還在金人的監獄中見到了已經是階下囚的宋徽宗,並與徽宗深夜長談。談話內容,刺激到了徽宗皇帝的靈魂深處。

但是南宋的抗金形勢非常糟糕,宋朝在金人的打擊下,一潰千里。迫於形勢壓力,梁山英雄們只得衝破金兵的重圍,棄寨出海,與李俊會合,一起在海外求出路。這些梁山好漢出海之前,李俊佔據了暹羅的附屬島,並被推舉為徵東大元帥。

自從李俊自封為徵東大元帥之後,暹羅不斷派出軍隊前來剿匪。不過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還反被李俊的軍隊兵臨暹羅城下。暹羅國主馬賽真遣使請和,願招花榮之子花逢春為駙馬。乞求和平。

通過和親,暹羅國主緩了口氣,李俊也返回金鰲島整頓軍備。

後來暹羅國發生內亂,暹羅奸臣共濤弒殺馬賽真,自立為王。李俊率領金鰲島所有將士傾巢出動,準備為國王報仇。就在此時,抗金失敗的梁山好漢適時加入,協助李俊打進了暹羅城內,平息了奸臣的內亂。李俊也因此被奉為暹羅國主。

因為出身大宋,李俊奉南宋為正朔,正式向南宋朝貢。(這是當時人的道德侷限)

在小說的最後,作者基本交代了倖存梁山好漢的最終歸屬。

李俊——暹羅王。

公孫勝——秉一正教通真虛寂大國師。

柴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行暹羅國丞相事。

燕青——太子少師,封文成侯。

樂和——參知政事,兼管太常寺正卿事。

裴宣——吏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朱武——軍師中郎將,兼大理寺正卿。

蕭讓——秘書學士,兼中書舍人。

金大堅——尚寶寺正卿。

皇甫端——大僕寺正卿。

宋清——光祿寺正卿。

戴宗——通政司使。

樊瑞——伏魔護國真人。

蔣敬——度支鹽鐵使。

穆春——工部侍郎。

楊林——廉訪使。

鄒潤——留守司。

孫新——宣尉使。

杜興——驛傳道,兼兵馬都統制,武毅將軍。

蔡慶——刑部待郎,兼錦衣衛指揮使。(因為後傳的作者是明朝人,所以後傳中很多官職都有明朝官職的影子)

凌振——火藥正總管。

顧大嫂——六宮防禦,封恭人。

王進、關勝、呼延灼、李應、欒廷玉為五虎大將軍,皆封列候。李應兼戶部尚書,欒廷玉兼兵部尚書。

朱仝、阮小七、黃信、扈成、孫立為兵馬正總管,武烈將軍,皆封伯爵。

花逢春(花榮之子)封暹羅國駙馬都尉,兼騾騎將軍。

呼延鈺(呼延灼之子)封龍驤將軍。

徐晟(徐寧之子)封虎翼將軍。

費保、高青、倪雲、狄成、童猛、童威水軍正總管,武衛將軍。

李俊後來生下一子,名為李登。李登的性格仁慈寬厚,他與好漢們的後裔互結婚姻,對這些叔叔伯伯們都非常恭敬。因此,在眾好漢的扶持下,李俊在暹羅的基業又傳承了幾代人。一直到南宋滅亡時,李俊建立的暹羅國才滅亡。

以上便是《水滸後傳》中,梁山殘存好漢的最終結局。最起碼在後傳這本書中,李俊是與殘存的兄弟一起在暹羅國共享富貴的。並沒有不管他們。

至於其他版本的水滸衍生作品,由於我沒有看過,這裡不就不說了。

至於說為什麼最後出海稱王的是李俊,我覺得這和作者的感情有關。

水滸傳裡的一些段落,比如說武松徒手打死猛虎,就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身上發生過的故事。還比如說李俊在上梁山前,是個鹽梟,而施耐庵曾經的主君張士誠,就是鹽梟出身,在張士誠起兵反元時,施耐庵曾經追隨張士誠造反,但是張士誠不顧施耐庵的勸阻,接受了元朝的招安,替元朝去打和方臘一樣出身於摩尼教的紅巾軍,連在朱元璋手中做人質的弟弟張士德都不顧。攤上張士誠這麼一個無情無義的主公,施耐庵後來索性也就便辭官歸隱了。

之後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身死國滅。他的最終結局,以及他犧牲兄弟性命,換取功名利祿的故事,與水滸中宋江如出一轍。可以說水滸中的宋江,對應的現實人物,就是當時的張士誠。

而逍遙海外的鹽梟李俊,對應的才是施耐庵理想中和記憶中那個十八條扁擔起義,帶著兄弟們殺貪官惡霸,掀翻江南半壁,覆滅元朝百萬大軍的張士誠。

兩百多年後,南明政權被清朝消滅。也就是陳忱寫完《水滸後傳》後沒多久,一個叫莫玖的年輕人為了反抗清朝的統治,逃到了越南,並在當地建立了河仙國。當年施耐庵和陳忱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居然讓一個出身於廣東雷州的小夥子給辦成了。只不過這個由南明後裔建立的海外政權,最終因為實力太弱,被越南吞併了。

李俊海外稱王這件事在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滸傳》中只是在臨近結尾時一筆帶過,說李俊在徵方臘結束後,對宋江稱病,沒隨著大軍回朝接受冊封。而是帶著童威,童猛兄弟和不久前剛剛在太湖結義的費保、倪雲、卜青、狄成四位兄弟匯合,遠赴化外之國暹羅,最後稱王,而具體過程並沒有詳細的描述。

而在清代陳忱所作的《水滸後傳》中,則是說包括李俊在內的不願接受冊封的一些梁山老弟兄解甲歸田後,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官府一系列壓迫,欺凌,不得不再次揭竿而起,經過一系列的鬥爭,對北宋朝廷徹底失望,然後一同遠赴海外暹羅,擁立李俊為王的過程。其中有很多梁山舊人和李俊一起去了海外,如燕青、樂和、楊林、孫立等。即使原來接受冊封,為朝廷命官的呼延灼,李應最後也與其會合,也就是說這些老弟兄都跟著李俊在海外擁有了香車美女,享了清福了。

其實即使按照施公《水滸傳》最後的結尾推理,得出李俊海外稱王后,並沒有接原來梁山的老弟兄接過去享福的結論,這種行為也無可厚非。

一、時間會稀釋一切。

李俊海外稱王肯定也是經歷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不可能他剛剛偷渡到了暹羅,島上的土著居民就夾道歡迎,哭著喊著讓他做國王,統治他們,這不符合邏輯。既然要奮鬥,就需要時間,在這期間,原來梁山的弟兄也可能經受死走逃亡,所剩無幾了,而等李俊稱王后,即使有幸存者,可能也失去了聯繫。

二、故土難離。

即使北宋朝廷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大多數人們被壓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其實遠不是這種情形)但總歸這是養育自己的那方水土,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親切,哪怕整天過得很窘迫,也不想永遠的離開這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三、人各有志。

彼之蜜糖,吾之毒藥。你李俊覺得做了海外天子霸氣側漏高大上,而阮小七就覺得在梁山泊打魚快樂逍遙,燕青攜李師師之手遊覽名山大川便心曠神怡,更別說早早歸隱山林的公孫一清先生每天只要沉浸在煉丹之中便覺得妙不可言了。即使李俊派人來請,爾等還直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呢!

“混江龍”李俊也是人中龍鳳,只不過在宋江手底下一直隱忍不發,而一旦讓他有了用武之地,稱王稱霸也絕非偶然,而他發跡後對於老弟兄的態度,想來肯定要比宋公明好得多。

“身材高大威猛,大眼、濃眉,聲音和銅鐘一般洪亮”,這麼一位被古人當作男神一般描寫的,就是李俊。李俊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撐船的船手,同時又和自己的好兄弟童威、童猛做一些販賣私鹽的活計,是他們那塊兒有名的霸王,被人稱為混江龍。

混江龍這個名稱就有點意思了,在當時,它指的是一種清理河床治河的工具,宋代清理黃河泥沙時,混江龍就像魔法棒一樣管用。所以從這方面看來,李俊能夠得到混江龍這個稱號,非常了不起。

確實,李俊十分精通水性,他在去了宋江手下後,打贏了不少水戰。但是到了後來,李俊就離開了宋江,去了暹羅國,並且當上了那裡的國王。

梁山兄弟最講究的就是義氣,但是李俊在發達之後,並沒有將倖存的兄弟們接到他那裡享福,這是什麼原因呢?

不得不承認,李俊是一個很有謀略和眼見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他敬佩宋江,願意為宋江灑熱血。

但是後來,他對宋江少了幾分認可,也更能比宋江看清楚時勢,但他並沒有馬上撂挑子不幹,反而仍然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依舊得到宋江賞識。

後來,在平定方臘後,李俊放棄了接受獎賞的機會,在這個時候選擇了離開.

在平定了江南地區後,他對宋江說自己不小心中風了,回朝是有心卻無力,想先修養一段日子,還想讓童威、童猛留下來照顧自己。

宋江聽了後對他的話沒有絲毫懷疑,一方面是出於信任,另一方面宋江也急著帶領軍隊回朝。他可能沒想到,這一分開就是永別了。

李俊出海去了暹羅國,也就是現在的泰國。去了暹羅國之後,他先是擊退了暹羅國軍隊,又同意了暹羅國和親停戰的提議,就這樣,李俊成了暹羅國的國王。

按著我們現在人的看法,李俊當了國王之後理應將他在梁山倖存的好兄弟都接過來和他在泰國過好日子,但事實證明,他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小編想了想,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李俊的離開是欺騙。

當初李俊要去暹羅國的時候,對宋江說的是自己中風,需要調養。這對於宋江來說是一個騙局,是他們信任感的破裂。

或許對於李俊來說,他羞愧說出這樣的提議,如果他沒有將這件事提出來,他對於與宋江和梁山兄弟之間的關係可能還會存在一點僥倖,但一旦提出來被拒絕,那他受到的打擊可能會使他遺憾終生吧。

所以,沒有將倖存的兄弟接到暹羅國來享福,可能只是一種逃避。

原因二,李俊想要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並且有了不好的回憶,我們就會想要逃離,李俊也是一樣。李俊好不容易離開了那裡,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並且過上了全新的生活,如果再將梁山裡的那些兄弟叫過來,那豈不又會使他想起以前的回憶?

原因三,李俊懂得兄弟們心裡的想法。

當時的那些梁山好漢個個都是大英雄,而且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想法,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平日裡散漫慣了,不喜歡受到約束,如果再將他們接到朝廷裡,接受種種規矩的束縛,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考慮到這些方面,李俊才沒有將他們接過來。

不過我們畢竟不是李俊,這些原因也只是小編自己的猜測罷了,李俊究竟為什麼沒有將倖存幾個兄弟接過來呢?作為一個有謀略又有計劃的人,李俊肯定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或許在我們不知道那個世界裡,李俊早就將他那些兄弟們安排妥當了吧。


大琦子


李俊當泰國國王,出自《水滸傳》,說是梁山兄弟征討方臘的途中,李俊巧遇赤須龍費保等四人助戰。戰役結束後,宋江想請費保等加入梁山軍,但費保等人不願意當官,反過來還勸李俊儘早急流勇退:

費保對李俊道:“……去破遼國時,不曾損折了一個兄弟。今番收方臘,眼見 挫動銳氣,天數不久。為何小弟不願為官?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後, 一個個必然來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此言極妙!今我四人,既已結義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氣數未盡之時,尋 個了身達命之處,對付些錢財,打了一隻大船,聚集幾人水手,江海內尋個 淨辦處安身,以終天年,豈不美哉!”李俊聽罷,倒地便拜,說道:“仁兄, 重蒙教導,指引愚迷,十分全美。只是方臘未曾剿得,宋公明恩義難拋,行 此一步未得。……待收伏方臘之後,李俊引兩個兄弟,逕來相投,萬望帶挈。是必賢 弟們先準備下這條門路。若負今日之言,天實厭之,非為男子也!”

等到把方臘討平之後,梁山兄弟已經死去了十分之七。李俊也就如約帶著童威、童猛,前去尋找費保等四人出海隱居:

且說李俊三人竟來尋見費保四個,不負前約,七人都在榆柳莊上商議 定了,盡將傢俬打造船隻,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自取其樂,另霸海濱,這是李俊的後話。

暹羅國,也就是今天的泰國。

那麼,李俊既然當了泰國的國王,為什麼不把殘餘的兄弟找去享福呢?

首先,李俊當泰國國王的時候,很可能剩下的兄弟已經剩不得幾個了。

李俊他們造船從江南出海,要一路輾轉到泰國,航程是很長的。更別說他們原本並沒有定下去泰國的計劃,屬於走一路看一路。因此到底李俊多少日子才當上國王,原書並沒有說。很可能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有可能。原著也只說“後來”,沒講後來多久。

那麼宋江和盧俊義被害死是什麼時候呢?按照水滸傳,半年左右,盧俊義、宋江、李逵、吳用、花榮就先後死了。這時候,李俊他們可能根本還沒到泰國,茫茫大海上也沒處通個消息,自然來不及接兄弟們降服。

那麼,等到李俊在暹羅為王后,梁山兄弟並未全部死絕,為何李俊不把剩下的叫過去呢?這裡又有個原因,就是人各有志。李俊在暹羅國的生活,兄弟們未必覺得是享福。

梁山上的好漢們,大致按照對待招安的態度有兩類,一類是願意在體制內混的,一類是不願意的。當然也有些人屬於無所謂,還有些雖然不願意,但為了兄弟義氣也能勉強接受,比如李逵為了宋江,就勉強自己當官。

宋江等人遇害後,再加上之前魯智深、戴宗去世,梁山還活著的除了李俊等,只剩下20個左右,他們當時的狀態是這樣的:

武松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公孫勝和樊瑞闖蕩江湖

燕青、阮小七各自闖蕩江湖

柴進、李應、杜興辭官回家為民。

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蕭讓、樂和憑本事在權貴府中享受榮華富貴。

朱武、黃信、孫立、凌振、裴宣、蔣敬、鄒潤、蔡慶、楊林、穆春、孫新授武奕郎,諸路都統領,顧大嫂封授東源縣君。

關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

呼延灼授御營兵馬指揮使。

朱仝授保定府都統制。

宋清辭官為農,皇帝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後來宋清生一子宋安平,科舉當官。

顯然,從這些人的狀態可以看出,不願意當官的人,基本上要麼出家,要麼闖蕩江湖,要麼辭官為民。留在體制內的,大都是些如魚得水的人,有的本來就是體制內出身,有的性情比較擅長做官,他們並沒有太多的不如意。

對於李俊而言,在暹羅貴為國王,對他這個本來無心當官的,自然是快活得很。但對於這些已經混入體制內的同伴而言,離開天朝大國的官場,去一個蠻夷之地當將軍宰相,未必就能稱心如意。何況中國人講究故土難離,萬里遙遙背井離鄉,對多數人是難以忍耐的。因此就算那些辭官在家的人,李俊去邀請他們,他們也未必願意走。

至於那些在江湖上的閒雲野鶴,李俊就算想邀請他們,也得能找到啊。

再則還有一點,李俊後來已經做了暹羅國王,若是再派人回國來尋找這些昔日山寨的夥伴,弄不好被大宋朝廷猜忌,這些昔日的草寇又要勾結外邦作亂,那可就反而害人了。

因此,人各有志,李俊也只能保證自己和童威童猛心意相通。至於其餘的兄弟,確實再也回不到昔日山寨的團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