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咸豐八年(1858年),對大清國來說,正處於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熱之中,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英法聯軍,咸豐皇帝終日擔驚受怕,偏偏在這當口,又發生了一場科舉舞弊大案。

儘管天下很不太平,人才還是要選拔的。這一年八月,鄉試還是如期拉開帷幕。順天府是京畿重地,擔任順天府主考官的是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柏葰,一等一的朝廷大員,可見重視。

九月十六日揭榜,雖然輿論已經譁然,但科舉考試歷來中者喜落者悲,並沒有引起官府注意。鄉試結束後,柏葰也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再加上身兼軍機大臣,他已位極人臣。

誰知好景不長,十月初七,御史孟傳金上奏,指出這次考試裡出現了舞弊行為,並且不止一起,牽涉到考官,戊午科場案由此案發。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咸豐相當重視,下旨由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兵部尚書全慶和陳孚恩會審,特令“此旨爾等看完, 交軍機處寫明發, 孟傳金原折不必交軍機處”。

調查結果,鄉試果然有貓膩,比如中標的試卷,有的錯別字達到300多個,“訛字至三百餘”,這在科舉中是難以想象的。

此外,還發現考生試卷被修改、調包等舞弊行為。接著調查下去,結論是考生羅鴻撰,通過關係求助同考官浦安,浦安又通過主考官柏葰家丁靳祥說服了柏葰,把羅鴻撰已被淘汰的試卷改成了中試。

最嚴厲的是事後的處罰。

載垣、端華等上奏案情, 提出處理方案,別的都還好說,其中有一條,“(柏葰)比照交通囑託, 賄買關節例, 擬斬立決”,這讓咸豐有點為難。

大學士柏葰作為主考官和直接責任人,當然難辭其咎。然而柏葰又是朝廷重臣,深受咸豐倚重,如何處理柏葰,成了問題的焦點。

按照咸豐的意思,處死柏葰心有不忍,“柏俊早正揆席, 勤慎無咎, 欲曲待之”,他是想從輕發落的。

這時,肅順的意見起了決定性作用。

肅順認為:“取士大典, 關係至重, 亟宜執法, 以懲積習”, 柏俊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權衡之下,咸豐准奏,柏葰被判斬立決,成為清朝唯一一位因為考試舞弊被處死的大學士,也會自科舉制開創以來,因為舞弊被問斬的最高級官員。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被稱為咸豐朝乃至晚清第一大案的戊午科場案,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環境和社會背景。

首先是肅順和柏葰之間的政治鬥爭。

柏葰是蒙古正藍旗人,以戶部尚書身份協辦大學士之職,鄉試結束後,更是擢升為文冤閣大學士兼軍機處領班大臣,大權在握,位極人臣。

柏葰身居高位,當然會有他的政敵。朝中的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肅順等人就是他的政敵,柏葰為官以老成持重著稱,肅順則性格激烈,兩人不是一路,“柏俊素持正,自登樞府,與載垣、端華、肅順等不協。”

肅順這群人裡,載垣和端華才能平庸,但肅順是個能人,所以遇事都是由肅順做主。

肅順向來胸有大志,柏葰受寵,肅順的能力就無從施展,只能屈居人下,所以肅順要實現政治抱負,必然要與柏葰爭權,只有把柏葰搞倒了,他才能上位。

咸豐指定的會審人員,以載垣和端華為主審,這對肅順來說,正是求之不得。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柏葰雖然被逮捕,但從他自己到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最重不過是被流放新疆而已。像和珅那樣被認為罪大惡極的官員,嘉慶帝也只是賜他自盡,況且清朝開國以來,從來沒有公開處斬過柏葰這種級別的官員。

假使被流放,很快就能被指望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所以柏葰已經吩咐家人收拾行李,打算打包出發。

柏葰最後被處斬,後人多以為肅順是要為自己立威,拿柏葰開刀。這其實並不全面,肅順堅持這樣處理,其實也有章可循。

在清朝歷史上,對科舉舞弊案的處理一向非常嚴格。拿清朝前期的兩次科舉舞弊案來舉例,順治朝有丁酉科場案,處理結果是主副考官和同考官都被處斬,共計斬首27人。康熙朝有辛卯科場案,主考官左必蕃失察被革職,副考官趙晉、同考官王曰俞、方名都被斬決。

以這兩場科舉舞弊案來看,判柏葰處斬也有先例可循,在法理上,肅順的堅持不能說錯,不能完全看做是肅順出於私怨,一意打擊報復。

肅順一定要置柏葰於死地,還有他的政治目的。

肅順雖然據理力爭,但他顯然是無法左右皇帝意願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咸豐手裡,咸豐同意肅順之請,其實是和肅順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是要整頓吏治。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清朝的吏治

在清朝前期,也就是順治到乾隆前中期,吏治還算比較清明,從乾隆中期開始,清朝吏治開始逐漸敗壞,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到了嘉慶和道光時期,即使和珅這樣的鉅貪被打倒,還是出現了欽差大臣李毓昌查賑被山陽知縣毒死的惡性案件,嘉慶帝曾有心整頓,卻左支右拙,有心無力之下,發出了“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朕雖再三告誡,舌敝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悠忽為政”的哀嘆。

這一時期,官場風氣是“大抵以畏葸為慎, 以柔慢為恭”,官員因循疲玩,貪汙腐化,成了官場上公開的秘密。

吏治的敗壞,反映到國家命脈之一的科場上,就是舞弊行為的蔓延。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發展到清朝,金榜題名已成為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范進中舉雖是小說家的虛構,卻也是社會的真實寫照,科舉成功,就是社會中眾多士子的所畢生追求的目標,許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實現,在這樣的環境下,科舉向來是整個社會關心的熱點。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在順治朝和康熙朝吏治相對廉潔的環境下,尚且有人敢於鋌而走險,那麼到了吏治敗壞的清朝中後期,舞弊的空間就來得更大。

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曾經說:“自條子興 , 而糊名之法幾窮矣。”

“糊名”和“易書”都是防止考試作弊的辦法,用以防止閱卷者通過名字和字跡辨認出考生,但到了清朝中期,“條子”作弊法開始流行,成為走後門的流行方法,傳統的“糊名”和“易書”等方法早已無法有效防止作弊。

“然而自有條子之法 , 暗通關節, 使科舉考試屈抑真才。自乾隆嘉慶以來,此風日盛,主試之人,皆視為當然。”

更有甚至,就是像戊午科場案一樣,直接找到主考官調換試卷,有才者被刷下,無才者上位。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吏治始終不見好轉,到了咸豐即位後,又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直接威脅到清朝統治,可是官場卻依然故我 ,咸豐帝曾痛斥:

“內外文武諸臣,視國如家固不乏人,然洩洩沓沓,因循不振,祿位之氣重,置國事於不問者,正復不少。”《清文宗實錄》

他也多次下旨告誡,如:

“...近年以來,凡遇會議事件,或託故不到,或笑其浮躁。甚至遇有交議,並不會集,一任主稿衙門委之司員書吏,分送片稿,各衙門堂官,隨同畫諾,或明知未協而不肯言,或依違將就而退有後言。似此因循委卸, 相習成風,又何以用會議為耶 ? 嗣後諸王大臣等,如遇特旨會議事件,務須遵照舊章,公同面商,虛心籌酌,迅速定議具奏,毋得推諉耽延,仍蹈積習,有負朕集思廣益之至意。此旨著各衙恭錄懸掛,俾觸目警心。”

見群臣沒什麼改變,他再次下旨:

“自今日始,仍有不改積習,置此諭於不顧者,朕必執法從嚴懲辦,斷不姑容,猛以濟寬, 正今日之急務也。”

從這些可以看出,咸豐已經有了嚴辦違法官員,整頓吏治的決心。

偏巧不巧的是,這時候又發生了戊午科場案這樣的大案,作為主考官的柏葰毫無疑問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柏葰的處理結果,就是吏治整頓的反映

如何處置柏葰?從咸豐個人角度看,柏葰深受信任,又素有為官持重之名,並且他官居一品,位高權重,從個人角度看,咸豐不想殺他,所以他說“柏俊早正揆席, 勤慎無咎, 欲曲待之”。

另一方面,柏葰作為主考官,負有直接責任,當然也是難辭其咎。肅順“取士大典,關係至重,亟宜執法 ,以懲積習”的力爭,從私處看是他想要打擊政敵,從法理上看卻也並無不妥,理由堂堂正正,讓咸豐無法駁斥。

從國家角度看,從嘉慶到道光,面對吏治的腐敗,都有心整治,卻都是以勸誡為主,對高級官員並不敢下決心整治,比如上面提到的李毓昌案,除了處死與案件直接有關聯的山陽知縣和淮安知府,兩江總督鐵保只是被革職流放,江蘇巡撫汪日昌被勒令退休,雖然稱得上雷厲風行,客觀上卻並沒有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

咸豐即位後,沿用了嘉道兩朝的辦法,一再勸誡,卻收效甚微,甚至爆出了戊午科場案這樣的大案,再勸誡看來也無濟於事。

並且,咸豐之前就已下上諭,號稱“朕必執法從嚴懲辦,斷不姑容,猛以濟寬”。

亂世須用重典,為了整頓吏治,咸豐帝終於痛下決心:

“情雖可原,法難寬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泣。柏俊著照王大臣所擬,即行處斬。”

這確實也是咸豐內心的真實寫照。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戊午科場案的處理成效

咸豐狠下心來處死了柏葰,嚴刑峻法之下,科場面貌確實為之一新,閱卷比之前更加嚴格,“閱卷大臣均粘某人擬 ,取黃籤進呈後,上帝判甲乙於卷首,命尚書肅公監視拆彌封,蓋慎之也。”

遞條子的事基本看不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場不見了舞弊行為。

“自戊午嚴辦考官之後,遂無敢明目張膽顯以條子相授受者。適今三十餘年鄉會兩試規模尚稱肅格 , 則此舉誠不為無功。”

科場風氣的好轉,實際也就是吏治的好轉。再反過來看,科舉取士能做到公平公正,就能為國家輸送像樣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環。

對肅順來說,堅持從重處理柏葰,固然有打擊政敵、藉此立威的需要,但從結果來看,柏葰倒臺,肅順上位後,其霹靂手段,確實起到了扭轉風氣的效果,很大程度來自於對柏葰的嚴肅處理。

戊午科場案,之所以被視為扭轉晚清政局的關鍵節點,還不是整頓吏治這樣簡單。

肅順攬權後,分量日漸加重。在這之前,他和柏葰所代表的,實際是朝廷裡的保守派和激進派。

太平天國席捲四方,清朝的經制兵不堪一擊,這樣的局面下,湘軍等地方勇營崛起,挑起了大梁。

如何對待湘軍,咸豐同樣左右矛盾,既要依靠他們打敗太平軍,又怕湘軍坐大成為威脅,不敢放權給湘軍將領。

但是不放權,湘軍就會受到壓制,無法保證戰鬥力,如果湘軍再被擊潰,清朝的統治就非常危險了。

朝廷裡的大臣,也持兩派意見。以朝中以祁寯藻、彭蘊章為代表的保守派處處反對重用湘軍將領。咸豐六年後,柏葰得到重用,柏葰為官老成,與肅順意見不一,他日漸受到重用,對與保守派意見相左的激進派顯然不是好事。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肅順雖然出身宗室,觀念卻比較先進,他是激進派的代表。

肅順認為湘軍可用,對湘軍將領曾國藩、胡林翼等他也是“傾心推服,“平時與座客談論, 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識量、胡文忠公之才略”。

所以激進派的肅順,必須擊敗保守派,並且以柏葰立威,更能顯示出他的鐵腕和決心。

柏葰倒臺後,肅順沒有了對手,“頗任宗王及御前大臣, 樞密之權漸替”。肅順得以展示他的政治抱負,“帷幄之謀, 皆由肅順主持之”,他大力舉薦提拔湘軍將領,曾國藩等湘軍要員得以青雲直上,成為重臣。

即使後來肅順在政變後被殺,慈禧也沒有廢止他的政策,“陰行肅順政策, 親用漢臣”。可見,肅順的政策確實行之有效,在這個緊急的關口挽救了清朝,其起點正是來自戊午科場案,他在此案中的立威,為他日後推行他的政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場案:大學士柏葰被斬,肅順是否公報私仇?


戊午科場案中,柏葰被處死,後人多有認為懲處過嚴,肅順為人也尤其苛刻狠毒的一面,但從後果來看,亂世須用重典,戊午科場案對清朝起到的影響,總體來看是積極的。

最後,引用《清史稿》對戊午科場案和肅順的評價來做結尾:

“(肅順)贊畫軍事所見, 實出在廷諸臣上, 削平寇亂, 於此肇基, 功不可沒也。”

“(戊午科場案)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風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