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自成攻破潼關,崇禎帝連下三道手諭召吳三桂進京勤王,為何直到死,吳三桂也沒出現?

冉之酉色


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到三月初六是崇禎招吳三桂勤王的時間,原本幾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可是直到崇禎在煤山自縊,吳三桂都沒有出現,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崇禎的猶猶豫豫;二是大臣的阻攔;三是國庫的虧空;四是袁崇煥的前車之鑑;五是吳三桂的審時度勢。

  • 首先我們來說崇禎的問題:

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崇禎提出調吳三桂入京,他本以為大臣們都會支持,可是沒想到大臣們一致反對,因為當時的情況只要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調離關外,那寧遠就相當於拱手相讓於清軍,大臣們都不願意承擔這個罪責,而崇禎這個提出者也是猶猶豫豫,不明確表態,不願意將“棄地”的罪責攬到自己的身上,最後一直拖啊拖,一直到三月崇禎都沒有下詔調吳三桂進京,這第一次招吳三桂勤王失敗在於崇禎的個人性格過於猶豫;

  • 然後我們來說大臣的問題:

當崇禎第一次提出調吳三桂入京時,竟無一人敢承擔這“棄地”的責任,眾大臣嘴裡說著可為家國獻身,可到了真正用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打得一手好太極,把這皮球推過來推過去,最後竟然讓地方各級官員來決定調兵不調兵,把責任推給他們,耽誤了吳三桂勤王的最好時機;

而到了三月初,李自成馬上就要攻入京師,崇禎詢問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意見,可否調關外之兵來勤王,吳襄竟然獅子大張口,三千人的兵馬竟然要百萬軍餉,可國庫虧空,崇禎拿不出這麼多錢,吳襄便跟以陳演為首的大臣們一口咬定“祖宗之地不可棄”,導致關外遼兵遲遲不能調遣入京師,第二次招吳三桂勤王失敗;

  • 之後我們來看國庫的虧空問題:

打仗最需要的有兩樣東西:人和錢,這個時候吳三桂有人,但是崇禎沒錢,按崇禎的說法,就是把宮裡所有的東西都變賣了也只有三十萬軍餉,這麼點錢根本不夠吳三桂大軍吃幾天,沒有錢就沒有糧草,沒有糧草士兵們就得餓肚子,這仗就堅持不下去;

  • 第四是袁崇煥的前車之鑑:

人家袁崇煥整治遼東有方,曾經在北京城擊退皇太極的軍隊,算是打了勝仗,可是就是因為人家袁崇煥向首輔行賄這麼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便把人家凌遲處死,於是吳三桂吸取袁崇煥的教訓,面對多疑的崇禎皇帝,萬一自己被誣陷,他恐怕跳進黃河都洗不清,只能選擇明哲保身;

  • 最後是吳三桂的審時度勢:

當時的吳三桂絕對有時間回到京師勤王,但是他有自己的考慮:一是當時在崇禎的身上並沒有看到大明覆興的希望,這個猶豫而且多疑的皇帝沒有讓吳三桂捨棄性命護之的魅力;二是吳三桂在關外抵抗清軍,早已發現清軍的強大與前景廣闊,而且自己的很多親戚都投靠了清軍,日子過的還不錯,所以他為了自己的未來和利益,故意在路上拖拖拉拉,未能及時入京勤王,導致崇禎殉國。

所以總的來說,皇帝的昏庸無能,大臣的懦弱腐敗,國家的破敗凋零,同事的悲慘下場,自身的私心未來,都是導致吳三桂未能及時勤王的原因。當然,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即便吳三桂及時勤王,這個腐敗殘破的國家也沒有能夠支撐下去的力量和希望。


大漢史談


從速度上來分析一下吳三桂沒有趕到北京的原因。

吳三桂是寧遠總兵,所謂的“關寧軍”,是山海關和寧遠的合稱,如果要細分,可以分為“關軍”和“寧軍”。

李自成攻破寧武關、大同,兵臨北京城下之前,崇禎終於決定“撤守”寧遠,調吳三桂入關勤王。

崇禎十七年三月六日,駐紮在寧遠的吳三桂接到勤王詔,全軍開拔,啟程入關。

但吳三桂帶的並不全是軍隊,他還帶著關外的遼民和軍隊的家屬。

這確實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軍隊撤了,百姓家屬不撤,只要清軍出動一支偏師,這些人就都有生命危險,尤其裡面還有許多將士家屬,不把他們安置好,手下的部隊打仗也沒有士氣。

三月六日

於是吳三桂和關寧軍保護著五十多萬遼民和家屬,從寧遠開拔,走了十多天,才到達山海關。

這個速度看上去偏慢,寧遠到山海關的距離是二百多里,也就是一天走二十多里。不過嚴格來說,這趟不能算是行軍,這算是正常速度。

三國時期的劉備,駐守新野時,曹操大軍南下,劉備緊急往江陵撤軍,沿途不斷有難民投靠,到了當陽難民數量已經達到了十餘萬,帶著大量難民的劉備軍行軍遲緩,一天只能走十幾里路,最終被曹操軍隊追上並擊潰。

三月十六日

三月十六日,吳三桂到達山海關,安頓好難民和家屬,自己帶領四萬關寧鐵騎向京師出發。

《清史稿·吳三桂傳》:三月甲辰,入關。

山海關到北京,還有600多里。後來多爾袞急行軍趕到山海關的速度是“一日夜行二百里”。

按照八旗兵的急行軍速度,三天左右可以趕到京師。

三月二十日

吳三桂沒那麼快,他走了三天,三月二十日,大軍達到唐山豐潤,這裡離北京還有300多里,就是說吳三桂花了三天時間,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平均一天100多里。

《清史稿·吳三桂傳》:戊申,次豐潤。

這是正常的行軍速度,但還不夠快。這時,消息傳來,京城陷落,崇禎殉國。

《清史稿》:而自成已以乙巳破明都。

吳三桂的行軍速度隱藏的信息

如果說從寧遠到山海關,因為帶著百姓家屬,速度無法加快。那從山海關到北京的行軍,明顯有貓膩。

京師的情況緊急,吳三桂當然知道,這種局勢下,關寧軍如果真是一心勤王,必定快馬加鞭,600多里路,跑三天雖然是趕了點,還是可以完成的。

再退一步說,如果吳三桂真是忠於大明,從寧遠到山海關這段路,他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沿路保護百姓撤退,自己帶著精兵立即奔赴京師,時間就更加充裕,但他並沒有這麼做。

從速度上,就可以看出吳三桂的內心活動。

吳三桂的心理實際就是徘徊觀望,首鼠兩端。他的考量大致是以下兩種:

一是有勤王的意願,但是不堅決。指望北京城能扛住幾天,消耗掉大順軍一些實力和銳氣,自己再隨後趕到,就算要交戰,也要容易許多,自己的實力也不至於受到太大損傷。

二是乾脆就沒打算真正勤王,出兵只是虛與委蛇,做給天下人看一下,等崇禎和李自成分出個勝負,自己再下注,是痛打落水狗還是歸順新王朝,反正都不吃虧。

在明末清初,天下交替之際,其實不少人跟吳三桂抱著同樣的想法,他們周旋在明朝、清朝、大順朝三者之間,時叛時降,以自身利益為重,其他並不在他們眼裡。

有了這些人的幫助,清軍才能在僅有十萬左右八旗軍的兵力下,最終完成統一。


小院之觀


從時間上看,崇禎十六年十月,崇禎皇帝便下詔讓吳三桂入京勤王。但吳三桂趕到京城不久,崇禎皇帝便死了。史料中所記載的崇禎帝自殺是在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十八日。那麼,這其中的這段時間,吳三桂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在接到詔令後沒有立即趕往山海關?為什麼入京勤王都敢遲到?

現在所流行的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吳三桂是為了陳圓圓。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她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為了過活,父親便把她送給了她的姨媽。姨媽對陳圓圓很好,視如己出,於是,她便改姓陳。因為姨媽家境殷實,陳圓圓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身的聰明跟勤奮,很快就學會了讀書、寫字。而且陳圓圓從小就受到了戲迷姨夫的影響,耳濡目染,練就了一副好嗓子和柔美的身段。

後來姨媽家也因為經營不善而家道中落。也正是這個原因,年紀小小的陳圓圓被迫賣身淪為歌妓,被送到了一個戲班學習唱戲。不久,18歲的陳圓圓就憑藉她驚豔的容貌和唱功一舉成為了蘇州城中大紅大紫的歌妓。經過一番偶然和必然,陳圓圓終於與吳三桂相見。頓時,吳三桂為陳圓圓的姿色所迷,任崇禎帝如何催促,也捨不得離開溫柔鄉。直到無可奈何之際,方才戀戀不捨地趕赴山海關。

另外一個觀點是說他之所以不著急入京勤王,是因為他在猶豫,他保持觀望的態度,目前的形勢他十分清楚,大明的命數已盡,他知道或許根本就無望復興大明瞭,他此刻就算是帶兵入山海關的話,也只是拖延一下明朝滅亡的時間而已,從根本上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從內心出發他是不願意發兵去勤王。

觀吳三桂這個人,本來就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從後面他降清又叛清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要說當時的他只是想看看局勢在做定論也是極有可能的。不過具體的,他為何敢遲到,這隻有他自己才最清楚了。

說真的,把其原因牽扯到陳圓圓身上不免有些牽強。據記載,吳三桂是在接到崇禎手諭的次日便趕赴山海關。因此不能說他是抗旨不遵。而當李自成的大軍攻入京師的時候,吳三桂又為何沒有率兵入京,討伐“逆賊”?還有人持一種說法是他在觀望。

崇禎帝的剛愎自用、大殺功臣之事早已冷了諸將的心。更何況,吳三桂看不出明朝在崇禎的治理下還是什麼復興的希望。率自己的精兵入城,最多就是拖延一下明王朝滅亡的時間罷了,改變不了明朝的宿命。因此,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山海關,看清局勢再做定論。

還有一種說法是,吳三桂之所以駐守山海關,是為了防範清兵趁李自成攻打京師之際重兵進犯。單單一個李自成已經讓大明王朝的兵力抵擋不來,再加上一個多爾袞,明王朝最後一點兒存活的希望也將不復存在。吳三桂不敢入京,正是為了防禦清兵的趁機而入。畢竟山海關和昌平是兩個方向,吳三桂也沒什麼辦法。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只能讓明帝國更快地崩潰。因此,吳三桂只能扛著清兵入關的壓力,眼睜睜地看著京師淪為李自成地天下。

個人認為,第二種說法最為貼近實際。吳三桂雖是忠貞猛將,但他也不是一個愚蠢之人,根本無心去解救一個人心不復的朝廷。


道中道道而道


面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崇禎已經三次下手諭要求吳三桂進京勤王,但是知道崇禎吊死在煤山,也沒有見到自己心心念唸的吳三桂。

為什麼呢?

1,以崇禎為代表的官僚集團自己就沒有考慮好要不要讓吳三桂回來

雖然崇禎確實下了三次手諭,讓吳三桂回來關內佈防,但是問題是這三次並不是都是很絕對,很果斷的決定,崇禎自己都沒有想好到底要不要讓關寧鐵騎回來,第一次讓吳三桂回來,陳演說這無異於把關外的土地直接送給了敵人,崇禎迫於大臣們的壓力猶豫了。

第二次想讓吳三桂回來,聽到軍費足足需要十萬兩之多,崇禎又猶豫了。

直到最後都快滅國了,崇禎才痛下決心,回來,地不要了,錢我花,這才讓吳三桂開始進關。

就這反覆的好幾次,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了,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2,吳三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第二個原因就是吳三桂確實拖拖拉拉,幾天的路程就是慢慢走,一點沒有緊張的感覺。為啥?

吳三桂心裡也在嘀咕啊,崇禎這人不管別的如何,對待臣子那可不怎麼樣,有了袁崇煥這個前車之鑑,況且人家還是打贏了都被凌遲,那自己的結局也非常的不好說啊。

再說了,關寧鐵騎是能打,可是就保證能勝利麼?大明朝都爛到骨子裡了,再來一個新的也未必不好,自己反正仍然手握兵權。

所以此時對於吳三桂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騎驢看唱本,看看哪家贏的可能性比較大。至於陳圓圓,在大事面前,這真的不是一個因素,頂多是自己用來掩飾真實想法的名義而已。




綜合兩種原因,君臣各懷鬼胎,怎麼能夠有一個好的結局?


行話歷史


明史有記載:崇禎與吳襄商議調吳三桂進京,吳襄說了實話。吳三桂的在冊兵力是八萬人,實際上只有三萬人,而能稱為“戰兵”的只有吳三桂的三千家丁而已。

“臣罪萬死,臣按冊兵力八萬。核其實三萬餘人,非幾糧食不足以養一兵,此各邊通弊,不自關門始。”  “若三萬人皆戰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過三千人可用耳。”《綏寇紀略補遺》

吳三桂就這麼幾千人,他怎麼敢來勤王?


手機用戶76884995676


崇禎只給80萬兩白銀要吳三桂勤王,再加上吳三桂本是袁崇煥手下總兵,崇禎殺了袁崇煥袁手下人人自危。吳三桂表面上答應勤王,實際上慢慢走敷衍,走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即打道回山海關。


照影吹笙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

吳三桂的十萬人馬,不敢奉詔到京。

朝庭已經錢糧用盡。

大軍一到,缺錢少糧。

非但不能解京城之危難。

反而會變成亂軍。

更給朝庭添亂。

故,吳三桂不敢奉詔,領軍解京城之圍。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吳三桂不來,就說明他判斷勤王的風險太高,即便救下來對自己的利益真的能夠低過自己將要遇到的風險嗎?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吳三桂不願意冒著風險來勤王。對於一個心裡面算盤打得賊響的人而言,只有利益是永恆的。


娛樂好事君


吳三桂原為袁帥部下,袁勤皇被冤殺在先,據說吳在去京路上慢慢行…。


求實老布衣


因為勤王戰敗李自成也沒什功,要是敗給李自成就是孫傳庭的下場,吳三貴心裡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