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運城鳴條崗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鳴條崗西端,為中華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陵廟。陵冢啟於禹時,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景區內建造早、規模大,最具影響力的文物古蹟。其本身蘊涵的歷史、文化、美學、風土人情、建築工藝等文化內涵,亦十分豐厚,彌足珍貴。孟子《離婁下》中曾經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舜帝,作為華夏“三皇五帝”之一、雖歷5000年時光之剝蝕,但其傳統道德之精髓,在華夏子孫的心目中依然閃耀著絢麗奪目的光輝。

運城鳴條崗舜帝陵

舜,姓姚,名重華,因其祖先曾封於虞(今永濟市虞鄉鎮),故史稱虞舜。舜是傳說中我國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傳說舜年幼喪母,經常受後母虐待和父親的棒打。但他卻以孝悌而聞名天下。後受四嶽推舉,堯打算命他攝政,並將其女娥皇、女英婚配與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

運城鳴條崗舜帝陵

在舜參政期間,他舉賢任能,舉薦“八愷”“八元”著稱的蒼舒等十六人輔佐堯帝,除去鯀、共工、顴兜、三苗等惡人,使天下大治。堯死後,舜即位,又諮詢四嶽,挑選賢人,治理民事。特別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樂業。故受萬民擁戴。舜代堯攝政後,推行五常之教,又名“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部落推行之後,部落家庭和諧,社會安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從舜開始,天下便有了道德。

運城鳴條崗舜帝陵

進入舜帝陵,我們會看到舜帝撫琴像,他手撫五絃琴吟"南風歌"。相傳這首《南風歌》是上古時代的舜帝在中條山下鹽池岸邊所做,當時看到鹽產豐收時,非常高興,於是就吟唱了一首《南風歌》“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意思是:和諧的南風給百姓解了憂愁,和諧的南風給百姓送來財富。

運城鳴條崗舜帝陵

在舜帝陵廟神道兩旁保存有五株樹齡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懷裡都抱著一棵死柏,甚為奇特,被稱為"夫妻柏"或"連理柏",東邊一株樹幹形似龍爪,樹根形似龍椅,相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休憩,故這棵樹又稱為龍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樹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餘年歷史,五個主枝形似虯龍,民間稱為"五子登科"。陵前有兩塊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

舜帝的聖王形象對後世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一致推崇,回想《南風歌》歌頌的是南風,關切的是民生,流露著鮮明的以民為本的情懷。舜帝以孝感動天,以德治國的聖王形象,數千年來已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寄託著民眾殷切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