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纏閉門祕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纏閉門簡介

纏閉門,又叫化門,為峨眉八大門(洪、會、字、化、杜、嶽、僧、趙)之一。纏閉門自祖師楊德三傳承至今,已達三百餘年。清雍正年間,國家雖已基本穩定,但滿漢民族矛盾猶存,不少漢族義士紛紛反清復明,楊德三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楊德三自幼飽讀詩書,兼習少林拳功,聞武當內家拳神奇玄奧,遂拜武當高道習練內家拳劍。儘管從習多年,但因根基少林,仍未得內家拳之梗概。一日,他在武當山間偶逢蛇鶴相搏,鶴攻尾,首來救;鶴攻首,尾相連;鶴擊中,首尾援。靈蛇剽驍遊逸,纏繞曲回,以靜制動,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德三觀之良久,心胸豁然開朗。於是乎,在武當道士精心指導下又苦練多年,蛇的“纏繞化解”,和鶴的“鶴嘴連擊,引進落空”之技融入其中,自創纏閉門(爛纏絲秘功)。後來,楊德三委身供職於清禁軍,任禁軍教頭,白天教習武藝,夜晚聯絡各方反清義士,密謀反清。不慎消息敗露,遭朝廷捕殺,他隻身擊退多名大內高手,殺出紫禁城,隱姓埋名,流落於江西、四川等地,潛心研習武學。他在江西傳藝黃益川,黃傳四川魏三峰(又名魏三炮)、楊為善(大足)、鍾文任(廣安),魏傳李厚庵(又名李八爺,合川人),李傳丁遂良、江步雲,丁傳王壽亭(武勝)、周金山、丁質彬、王仲山,王壽亭與王仲山又從學於江步雲。後來,王壽亭、王仲山又傳王者師等人。在纏閉門先輩的精研傳承下,加上明清及民國武術的大發展、大交流,再加上巴蜀得天獨厚的人文文化影響,纏閉門之術在四川各地廣為流傳,又因地域風情各異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纏閉門支脈。

目前纏閉門在四川約有七支,師承脈絡較為清楚的有三支,均為黃益川傳授。第一支為合川派系,由丁遂良傳丁質彬傳丁俊才、王德亮,丁遂良又傳潼南丁家壩丁星五,遞代傳習,繁衍至今,他們以纏絲拳為主,極重纏繞化解之法。第二支為大足派系,由楊為善(又名楊白毛)傳大足縣龍水鎮何世福、尹思賓、遊學中等人,何世福傳陳世興、陳世福、陳世倫,陳世倫傳陳開雲、陳亞軍、鄭三級,陳開雲授徒較多,主要在大足一帶。大足派系套路種類較多,但多數套路短小精煉,較重硬功。第三支為廣安派系,主要由王壽亭、王仲山傳出。王仲山傳王者師、李興成、李寶成。早年王壽亭在成都打擂曾榮獲銀獎,以一雙鐵鐧鮮逢敵手,後開場授徒,讓纏閉門武功廣為流傳。廣安派極重內功,講究武醫結合,拳套以纏絲拳、大小十字拳、爛纏絲、三十六閉手、六肘、翻子、六合等八套拳為基礎。廣安派還有杜家與悅來場馬家。杜家李定國傳於李毅立,李毅立傳鄒德發、彭程,杜家以步法輕快為特色;悅來場馬家傳趙子虯,以三十六閉手為主,彭程又學於趙子虯老師。目前,纏閉門掌門信物和拳譜均在廣安派系手中。纏閉門在四川尚另有四支,但師承脈絡欠詳。一支由清初朱剃頭傳出,主要在墊江一帶傳承;一支由鄧躍龍傳徐世全,徐傳技於閬中各地;一支在綿陽、內江;一支在涪陵,據說是由清咸豐末年的劉聾鼓傳出。

由於纏閉門祖師楊德三先學少林,後習武當,加上纏閉門與松溪派經常交流切磋,又多有仁人志士,濟世良醫,因而,纏閉門包羅武、醫、易、道、佛、儒諸家為一體,武學風格獨特,技法神奇。其總歌歌訣:搭手即吞迎,封逼忙進身;變化隨身滾,虛實要認真。而從趙子虯老師的歌訣中,我們已可看出,其出手劃圈,出腳走邊;踢腿帶鉤,鏟拳帶彈;拳掌多變,峰肘連環;打拿跌摔,虛實相間;以力為本,以快為上;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在手法上多剽手、登掌、虎爪、閉手等等。步型上多弓箭步、半馬步。步法上多追步與圈步,技法上以剛破柔,以柔克剛,從而剛柔相濟,攻防一體。既有“踏洪門、逼中宮、以步催人、以步擊人、以步發人,拳打一條線,一撒周身皆是手”等特點,實戰中常以正步纏絲登掌為基礎,輔以陰陽、五行、八卦之手法,和十二散手、袖裡藏針等技巧,“拳打八方,腿掃六路,一撒通身皆為手,周身無處不彈簧”,應付群攻,至善至妙,從而形成了與其他門派截然不同的顯著特色。非但如此,纏閉門功法神奇,常輔以藥功,其中罡氣法即為典型的道家周天功法,它以《道德經》、《黃帝內經》和《易筋經》為根基,輔以培元內壯丹、添火丹等藥功,再配合補天鎖陽功(類似於漏盡通),可較快地打通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十二經別等等,從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纏閉門先輩還認為:“練武不練藥,到老病陀陀(四川方言)”,鑑於此,纏閉門要求門人學習中醫內、外科骨傷科,滿蒙二醫之傷科,並輔以道醫食療,練功,養生。現纏閉門流傳下來的拳械功夫主要有纏絲拳、爛纏絲、纏絲烈馬拳、纏絲盤龍拳、纏絲連環拳、紅纏三十手、纏絲真訣、八步纏絲、六合纏絲、大十字、小十字、大練樁、小練樁、十四手、翻連環、反搶連環、七星扣、九子連環捶、十二時辰,六六拳、六肘、十六肘樁、三十六閉、滾龍樁、十八爛、太樂、連成、四門樁、四門拳、水擒十字拳、官音掃殿、遁龍樁、燕青拳、引閃、青龍拳、四象拳、梅花三十手、子午單刀、鳳尾鑽花刀、回馬雙頭槍、虎頭槍、梅花七星劍、太極龍行劍、三攔棍、子午棍、霸王鞭、纏絲鞭杆、扭絲盤龍鞭槍棍、南陽大刀、子午雙刀、纏絲連環鐧、流星錘、八卦流星拂(塵)、二人對練(一打一)、一打二、一打三、桶子功、太子勁、總纏、綿掌、霸王肘、練功十八法、打草龍樁、十八練功法、混元一氣陰腿功、閻王膝、鐵橋手、金剛手、童子功、鐵布衫、十二段錦等等,還有許多符篆治病與練功等方法。目前,纏閉門武功主要流傳於廣安、南充、重慶、合川、大足、綿陽、內江、達縣等地。

爛纏絲功法動作圖解

爛纏絲是纏閉門入門套路,它式勢相承,環環相扣,首尾相應,動作緊湊。它講求避實擊虛,以打為主,一氣呵成。極重攻防,對於武術基本勁力的形成極有幫助。平時習練,纏閉門傳人常打十二個來回,故又有十二爛纏絲之謂。爛纏絲整體套路不長,步型多為“之”字步,難度不大,易於掌握。

一、起式:身體直立,雙足併攏,頭往上頂,有如繩懸,項要豎直,閉口,上下齒輕合,下頜微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墜胯,凝神注目,平視前方。雙手臂自然下垂,呼吸自然,雙掌貼於兩大腿外側,精神飽滿(如圖1)。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圖1

兩手掌於小腹前相合,上提於胸前,掌心朝上,兩手中指相對,約距寸許,兩小臂與地面平行,目視兩手(如圖2)。兩手掌翻轉成掌心斜朝外,右掌變拳,兩手向外撐,左掌覆於右拳面,環抱於胸前,距前胸約10~20釐米。雙上臂和小臂略與地面平行,自然彎曲呈弧形。注意實腹暢胸,氣沉丹田,目光注視前方(如圖3)。

要點:整個動作圓貫靈活,注意順項提頂,溜臀收肛,沉肩墜肘,實腹暢胸,氣沉丹田。要有氣定神閒,精神飽滿,讓人大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

用法:此為抱拳之禮,系禮儀性動作。具體涵義是:右手握拳,象徵“五湖”,亦象徵“武力”。但左掌覆右拳,明示有武不用武,非萬不得已而用之。左掌象徵“四海”。四指併攏,象徵“天下武林同道是一家,共同擔負起振興中華武術的重任”。拇指彎曲,象徵武術不僅是一種運動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永無止境。每一個習武者都應以健康的心態去學武,並容納、吸收他派武技,永遠勉勵自己孜孜求學,努力超越自我。兩臂彎曲與身體呈一圓形,象徵“武術賴以產生的根源或哲學思想是‘陰陽學說’,即中華古代傳統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抱拳禮在技擊上有兩種功用,一可用來脫抱腰,是一招極為漂亮的脫打技法(當敵兩手把我雙手臂及腰抱住時:兩手臂上抬的同時進步,反手擊敵襠,破解之速只在瞬間。當敵兩手環抱我腰時,我雙手向後抓敵頭髮或抱敵頭向上向前扛摔,自然破解,化險為夷);另一方面,它還是一招絕佳的守式,可阻擋中上盤的一切進攻。它變招快,擋後即可快速進攻。

二、左開弓手:接上式,左腳橫開一步,下蹲成半馬步,稍向左扭轉,重心偏向右腳,兩手相交於胸前,左手在外呈格擋式,右手藏於內,兩手心朝內,兩手略與口唇同高,距臉面約10釐米(如圖4)。身體繼續向左擰轉成胸口朝左,由半馬步變成左弓箭步的同時,左手挑格後變拳回拉於左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後,右手變拳前衝,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拳與肩同高,拳心朝下,拳眼朝左,目光隨手轉,注視前方(如圖5)。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要點:開步與雙手交叉護面同時進行,腰向左扭轉90度,扭轉時右腳跟蹬地,力發於足跟,主宰於腰,由胯而腰而肩達於手。其腰馬合一,形成整勁,全身之力凝聚於拳面。右拳前衝時,左拳回拉,勢如射箭。兩手、兩腿、脊柱以及左手右腿、右手左腿形成五張弓,蓄勁而發,五線對掙。

用法:左手挑(格、拍)對方攻來之手,右手出拳衝擊。

三、右開弓手:接上式,腰略微向右扭轉成吊馬步,重心偏向左腳,同時,右拳變掌收回,左拳成掌附於右掌內側,兩掌心朝內,與臉面同高,距臉約10釐米,目視前方(如圖6);腰繼續向右扭轉成胸口朝右,由半馬步變成右弓箭步的同時,右手挑格後變拳回拉於右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後,右小臂與地面平行,在格擋、回拉時,左手變拳向前衝出,拳心向上,拳眼朝右,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力達拳面,目光隨手轉,注視前方(如圖7)。

要點:身體擰轉時,雙手迴護於臉前,注意頭有向上頂,而脊柱有挺拔之意。當左拳衝擊,右拳回拉時,應有內守外撐之意。同時,藉助兩足蹬地,腰部扭轉之力,從而全身勁力合一,自足-踝-膝-髖-腰-肩-肘-手,順達發出,力達拳面。

用法:左右開弓手為纏閉門中典型的練勁之法,又是纏閉門的基本實戰姿勢,靈活多變,可攻可守。在四川,稱技擊為扁掛,即“扁身對敵,包羅萬象”之意。又有“拳打一條線”之說。左右開弓手雙足不動,僅憑腰身擰轉即可拳打一條線,應敵於四方。扁身對敵,如敵在左或者右,你可轉向左或右,雙手護於體前,即成散打的格鬥姿勢;如敵在後方,步型不變,唯應向左轉,衝拳向後方即可。

四、天星手:接上式,左腳從右腳內側成圈步(約為90度的圓弧路線上滑進)向前滑上步,成左弓箭步的同時,左拳隨前滑之勢奔前衝出一拳,拳同肩高,右拳不變,目視前方(如圖8)。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要點:在整個動作中,頭顱應在同一水平,左腳貼地而行,左拳隨前滑而向前衝拳,力由右腳跟-右踝-右膝-髖-腰-左肩-左肘-左腕-左拳,順達發出,力達拳面。

用法:天星手式為典型的不接觸打法。因為峨眉拳古時有玉女拳之稱,蜀人或女子力小,所以提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接觸打法,在對手出拳時,避實擊虛,運用靈活的步法,把握戰機,從而擊中對方要害。當對方向我進攻時,我利用圈步閃開對方正面攻擊的同時,左手出拳擊向對方面部、咽喉或胸部。

五、袖裡藏針(一):接上式,右腳從左踝內側向前過步成右弓箭步的同時,右拳變仰拳(拳心向上)從左肘下方穿出擰鑽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衝擊,力達拳面。左拳在右衝拳時,向左格擋並回拉於左腋胸前,左小臂與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視右拳(如圖9—10)。

要點:左手回拉、格擋與右腳上步,右拳穿擊通順連貫,並注意裹身擰腰送肩的同時,頭上頂,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衝,左拳拉,左腳蹬,右腳撐,全身整勁合一,力達右拳面。

用法:袖裡藏針為纏閉門典型技法之一,左手格擋敵之拳腳,右手隨右腳逼敵洪門時,沿敵之手穿擊敵腋、胸、喉。

六、袖裡藏針(二):接上式,左腳從右踝內側向前過步成左弓箭步的同時,左拳變仰拳從右肘下方穿出並擰鑽成俯拳向前衝擊,力達拳面,右拳在左衝拳時向左格挑後回拉於右腋胸前,右小臂與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視左拳(如圖11、12)。

要點:右手格挑、回拉與左腳上步和左拳鑽擊通順連貫,並注意裹身擰腰送肩的同時,頭上頂,臀下坐,脊柱挺拔,左拳衝,右拳拉,右腳蹬,左腳撐,從而全身整勁合一,力達左拳面。

用法:奔敵洪門,格擋衝拳,為放長擊遠之法。

七、袖裡藏針(三):接上式,右腳從左踝內側向前過步成右弓箭步的同時,右拳變仰拳(拳心向上)從左肘下方穿出,擰鑽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衝擊,力達拳面。左拳在右衝拳時,向左格擋並回拉於左腋胸前,左小臂與地面平行,拳心朝下,目視右拳(如圖13、14)。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要點:左手回拉、格擋與右腳上步和右拳穿擊通順連貫,-並注意裹身擰腰送肩的同時,頭上頂,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衝,左拳拉,左腳蹬,右腳撐,全身整勁合一,力達右拳面。

用法:搶洪門、逼中宮格攔衝拳,為防守反擊之法。

八、閉手:接上式,左腳從右腳內側滑步向前向左成虛步,重心在右腳,雙拳同時變掌迴護於胸前,掌心斜朝上,兩手環抱於胸前,兩手距胸約5釐米,隨即重心前移,右腳向前過步成高馬步,雙拳成立掌向前推擊,掌心朝前,兩手相距約5~10釐米,掌與肩同高,沉肩墜肘,兩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眼隨手轉,目視前方,力達掌根(如圖15、16)。

要點:左腳上步時,雙手護於胸前,俗稱守中,為守式,蓄勁。右腳上步時猛力向前推擊,為攻勢,發勁。蓄勁時如熊出洞,發勁時如餓虎撲食。

用法:此式主要用於推擊對方。當敵向我進攻時,我雙手壓住敵之雙臂,並搶敵之洪門,兩手以掌根推擊敵方胸膛,使敵跌翻在地。

九、鬥手:接上式,左後轉身180度,重心前移至左腳,變為左弓箭步,頭向後轉的同時,左掌向上向後格擋,位於頭前上方,拳心斜向上,拳眼向下,在轉身時,右掌變爪向上向前弧形撩出,爪心朝前,與腹同高,肘略彎,目視前方(如圖17、18)。

要點:轉身時,右腳蹬地,同時腰身擰轉,頭隨腰而自然轉動,而兩手隨擰轉之勢格擋、撩擊。

用法:鬥手又稱撩陰手,主要用於撩抓敵之襠部。

十、探囊手:接上式,右爪抓握成拳回拉,拳心向上,回拉於上腹前;同時,右腳上步提於左腳內側,然後繼續上步成右弓箭步,並隨上步之勢,右拳向左旋轉成拳心向下,並向前下衝拳,拳與腹同高,左掌變拳向左拉於左腋胸前,左肘尖斜朝後上方,左小臂與右手臂基本平行在一條直線上,目視前方(如圖19、20)。

要點:在右爪抓握時,右掌根應略向前送,而五指用力抓握,力達食、中、無名、小指四指,拇指自然合於中食二指上,抓握後自然旋腕使拳心向下,隨上步之勢,借左腳後蹬之力斜下衝擊。

用法:探囊手為鬥手的延續,在抓住歹徒之襠部後用力捏,使歹徒襠部受損,並撕扯掉,為最為歹毒之法,以前非入門弟子不傳授其具體用法,望習者慎,非遇罪大惡極之輩不施之,非在本身生命危險受到極度威脅時不用之。

十一、洗面手:接上式,右腳向左前方蓋步,兩腳交叉,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同時,右拳變掌以逆時針方向向上向左前砍擊,左拳變掌以順時針方向從左肩向右肩、頭部劃弧,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右掌心朝左前方,左掌心朝內,兩手交叉位於臉前,眼視左方,兩手繼續劃弧,左掌成翻背掌向左摔擊,掌心朝上,略比頭高,右掌向下向後撐,掌心朝下,拇指朝前,眼視左手(如圖21、22)。

要點:蓋步與兩手劃弧擊敵、護面應同時進行,眼隨手轉,護面同時蓄勁,左掌翻背摔擊時送肩,力量順達。

用法:用於左側的襲擊,右手拍擋,左掌反擊。

十二、掛手:接上式,左腳向左前方上步成左高弓箭步,左掌變拳,拳心朝上、朝內,右掌變拳從後、前、左劃弧格擋於體前,雙臂交叉於胸前,右拳在下,左拳在上,左拳附於右拳後,並且隨劃弧之勢,右拳旋轉成拳心向上(如圖23)。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要點:隨上步之勢,右拳向左格,並有向下壓,向前撐之勁,左手隱於右手,可守可攻。注意含胸拔背。

用法:用於格擋、阻截對方之進攻。

十三、造拳:接上式,左腳向前滑步,右腳隨前滑之勢跟進上步的同時,左拳向外,向前下格擋並變成俯拳(拳心朝下),在左拳格擋時,右拳同時變俯拳向下外拍攔,隨即右拳從下向上,從左腕背側鑽出,略與鼻高,鑽拳時,右小臂順時針旋轉成拳心朝上,雙臂自然交叉於胸前,距胸約20釐米,眼視前方(如圖24、25)。

要點:左、右攔擊時,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前撐後拉,左攔右拉,前鑽後攔,力量對爭。在擊、造拳時,腰應先向後右轉,然後再向左轉,注意擰裹吞吐。

用法:用於前手攔擊,後手擊打敵面及下頜,並可變式用於攔擊敵之擺拳,該式勁力複雜,應用心體會,如果練過形意拳的則不難明白,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的鑽、炮、橫三種拳式及勁道。

十四、奔雷手:接上式,右腳從左腳內側向前過步成右弓箭步;同時,左拳向後回拉於左腋胸前,右拳外旋並向前衝擊,力達拳面,拳與肩同高,拳心朝下,拳面朝前,左手臂與地面平,眼視前方(如圖26)。

要點:回拉及前衝拳時,應用心體會兩臂旋轉之勁,要有外分、前衝、後拉而勁力合一之意。此式應猛,但勁力短促,在右拳衝時,左腳蹬,從而力發足跟。

用法:此式為硬打硬進之勢,窮追猛打,直奔胸膛。

十五、回身洗面手:接上式,右腳向後蓋步,兩腳交叉,左腳位於體前,右腳位於體後;同時,右拳變掌以逆時針方向從前向上向左前砍擊,左拳變掌以順時針方向從左肩向右肩、頭部劃弧,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兩手交叉位於臉前,把面護住。兩掌繼續劃弧,左掌成翻背掌向左摔擊,力達掌背,掌心朝上,略比頭高,右掌隨左掌摔擊之勢向下,向後撐,掌心朝下,拇指朝前,眼隨手轉,目視左手(如圖27、28)。

要點:撤蓋步與兩手劃弧攔擊、護面應同時進行,摔掌時力量應順達。

用法:用於後方的襲擊。

十六、掛手:接上式,左腳向左前方上步成左高弓箭步;同時,左掌變拳,拳心朝上、朝內,右掌變拳從後、前、左劃弧格擋於體前,雙臂交叉於胸前,右拳在下,左拳在上,左拳附於右拳後,並且隨劃弧之勢,右拳旋轉成拳心向上(如圖29)。

要點:隨上步之勢,右拳向左格,並有向下壓,向前撐之勁。含胸拔背,左手隱於右手,可守可攻。

用法:用於格擋、阻截對方之進攻,還可用手肘擺擊敵頭面部。

十七、造拳:接上式,左腳向前滑步,右腳隨前滑之勢跟進上步,左拳向外、前下格擋,並變成俯拳(拳心朝下),在左拳格擋時,右拳同時變俯拳向下外拍攔,隨即右拳從下向上,從左腕背側鑽出,略同鼻高,鑽拳時,右小臂順時針旋轉成拳心朝上,雙臂自然交叉於胸前,距胸約20釐米,眼視前方(如圖30、31)。

要點:左、右攔擊時,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前撐後拉,左攔右拉,前鑽後攔,力量對爭。在攔擊、造拳時,腰應先向後右轉,然後再向左轉,注意擰裹吞吐。

用法:前手攔擊,後手擊打敵面及下頜,並可變式用於攔擊敵之擺拳,該式勁力複雜,應用心體會。造拳後還可變為墜肘之式以肘尖頂擊敵之胸部。造拳類似於拳擊的勾拳。

十八、奔雷手:接上式,右腳從左腳內側向前過步成右弓箭步,左拳向後回拉於左腋胸前,右拳外旋並向前衝擊,力達拳面,拳與肩同高,右拳心朝下,拳面朝前,左手臂與地面平,左拳心朝下,眼視前方(如圖32)。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要點:回拉及前衝拳時,應用心體會兩臂旋轉之勁,要有外分、

前衝、後拉而勁力合一之意。此式應猛,但勁力短促,充分體現冷、脆、快、猛的風格。在右拳前衝時,左腳蹬,從而力發於足跟。

用法:此式為硬打硬進之勢,窮追猛打,直奔中堂。

十九、袖進而藏針四:接上式,左腳從右踝內側向前過步成左弓箭步,左拳變仰拳從右肘下方穿出,並擰鑽成俯拳向前衝擊,力達拳面,右拳在左衝拳時,向左格挑後回拉於右腋胸前,右小臂與地面水平,拳心朝下,目視左拳(如圖33、34)。

要點:右手格挑、回拉與左腳上步,左拳鑽擊連貫,並注意裹身擰腰送肩,頭往上頂,臀往下坐,脊柱挺拔,左拳衝,右拳拉,右腳蹬,左腳撐,從而全身整勁合一,力達左拳面。

用法:奔敵洪門,格擋衝拳,為放長擊遠之法。

二十、袖裡藏針五:接上式,右腳從左踝內側向前過步成右弓箭步,右拳變仰拳(拳心向上),從左肘下方穿出擰鑽成俯拳(拳心向下)向前衝拳,力達拳面,左拳在右衝拳時向左格擋並回拉於左腋胸前,左小臂與地面水平,拳心朝下,目視右拳(如圖35、36)。

要點:左手回拉、格擋與右腳上步,右拳穿擊順暢連貫,並注意裹身擰腰送肩。注意頭往上頂,臀往下坐,脊柱挺拔,右拳衝,左拳拉,左腳蹬,右腳撐,全身勁力合一,力達右拳面。

用法:袖裡藏針為纏閉門典型技法之一,左手格擋敵之拳腳,右手隨右腳逼敵洪門時,沿敵之手穿擊敵腋、胸、喉。

二十一、左開弓手:接上式,左腳向左、向後橫掃劃弧90度成左弓箭步的同時,左手摟膝護住左下盤,右拳收於右胸前,腰向左擰180度,右拳隨腰部扭轉之勢向後衝,後變為前衝,方向倒轉180度,與右拳衝擊方向相反,左拳反方向回拉,邊達右拳面,左手臂與地面平,左肘尖朝後頂,眼隨手轉,目視前方(如圖37、38)。

要點:此式暗藏掃腿、摟膝,左手回拉,右手衝拳同時進行,而整個動作順暢連貫靈活,注意重心轉換。

用法:此式主要用於應付側方、後方敵人,或用於掃敵之腿。

二十二、右開弓手:接上式,腰略向右扭轉成半馬步,重心偏向左腳,右拳變掌收回,左拳變掌附於右掌內側,兩掌心朝內,與面同高,護於臉前,距腰約10釐米,眼視前方(如圖39);腰繼續向右扭轉成胸口朝右,由半馬步變成右弓箭步;同時,右手挑格後變拳回拉於右腋胸前,拳心向下,肘尖朝後,右小臂與地面平,在格擋、回拉時,左手變拳向前方衝出,拳心向上,拳眼朝右,肘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力達拳面,眼隨手轉,目視前方(如圖40)。

要點:身體擰轉時,雙手迴護於臉前,注意頭向上頂,脊柱挺拔。當左拳衝擊,右拳回拉時,應有內守外撐之意。藉助兩足蹬地,腰部扭轉之力,從而全身勁力合一,從足—踝—膝—髖—腰—肩—肘—手順達發出,力達於拳面。

用法:左右開弓手為纏閉門中典型的練勁之法,同時又是纏閉門的基本實戰姿勢,此勢靈活多變,可攻可守。

二十三、收勢:接上式,左腳向右腳併攏,直身站立,兩手環抱於胸前,兩手臂自然彎曲成弧形,左掌覆於右拳面上,兩手距胸10~20釐米,兩手掌下垂放下,自然位於兩大腿外側,成直立式(如圖41、42)。

纏閉門秘功之爛纏絲,以脆發勁,以柔克剛,以活為主,以巧勝強

要點:左掌自然覆於右拳上,頭往上頂,立身中正,引氣歸元。

用法:收勢還原,也可用於攔截敵之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