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張永紅整理三僚風水村掌故與傳說之八則七廖下潮汕

張永紅整理三僚風水村掌故與傳說之八則七廖下潮汕

潮洲、汕頭自古以來是廣東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宋、元、明、清期間,三僚廖姓風水師被潮汕人邀請去相地者數以百計。其中宋代的廖月山、廖子安(別名廖安士),元朝的廖國玉,明代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和廖仁等七人最為著名,他們在潮州汕頭一帶點穴卜地的故事,在當地口耳相傳,素有“七廖下潮汕”的美譽。

蓮花山相傳是一郡之文峰,來龍發自贛閩兩省,去脈循夾峰山南下,從東北至西北以大月山、大尖山為枕,從東南至西南,山陽瀕海。韓江繞明堂;前有南峙山為案,左右軍旗山、會旗山,獅象西山拱衛,氣勢雄偉,主峰酷似出水芙蓉而得名,古今被人譽為郡之“風水寶地”。古代潮汕的官宦人家,工商巨賈,乃至平民百姓,都不惜重金聘請堪輿名師,為其擇卜一塊“寶穴好地”,在蓮花山脈營造了很多有名的古墓、古祠、古塔、古書院等,如:“雙鯉魚、倒插金釵、鯉魚騰流、烏鴉落洋、童子拜觀音、猛虎跳牆、倒戴烏紗帽、黃蜂採花、雙疊蝴蝶、獨眼蛇、獅咬狗、雙風銜書、美女獻花、蟠龍吐珠、金交椅”等,至今仍保存完好。

蓮花山的宋墓“蟠龍吐珠形”(俗稱“擺盤豬頭”),位於蓮花山燈芯池,是潮汕黃氏江夏始祖墓據澄海縣誌載,為澄海宋朝外莆都太子墓。這座宋墓獨佔一山,此峰是蓮花山之餘脈向西延展曲伸,至此迂迴,彷彿一龍蟠轉仰首。此墓由堪輿明師廖金精後裔廖子安擇地點穴,形肖龍口吐珠。黃氏在潮汕發達700多年,成為潮汕望族蓮花山的“金交椅”形(亦稱“孩兒坐轎”),即宋朝“張夔墓”,位於蓮花山下河地界(古稱張界山)。這裡山嶺逶迤,形成左右兩峰朝拱,中凹 ,山腰緩坡,墳葬中間凹處,形肖似一孩童坐在椅上,因此而得名。此墓系三僚明師廖月山相擇卜穴並留地鉗詩句:“形如金童坐轎形,穴在肚兜臍卜穴,前有一山橫竹案,兒孫富貴踏御街”。“金交椅”為當人俗稱,是一座最有宋代特色的古墓。墓場概用石砌的“宮山式”高案座(高墳床),墳床以三回一蓋四石砌成,碑中間以宮門扉狀:32枚泡釘鑲嵌(上排八枚,下排6枚,左右排各5枚,裡排8枚),西側護碑上篆花雲錦,碑頂加亭頭;雙擺手,短照壁,四分柱、三進階,一色花崗岩石刻組成,顯得堂皇莊嚴。門扉式正碑文寫:“宋賜進士墓(中)知新州子張先生夔(右)浩賜貞堂夫人楊氏(左)。另,在隆城(今澄海)還建有張夔祠,祠大門兩側對聯雲:蓮嶽高環花吐秀、韓江滿佇水含暉。

饒平縣鎮風塔是三僚廖國玉明師親點穴地,該塔位於拓林鎮東北郊3華里的風吹嶺西麓,現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古塔。元至正十三年(1353)二月,廖國玉在蓮花山給一鄭姓點一倒戴烏紗帽穴地後,尋龍到饒平的拓林,見其村鎮瀕臨濱海,村民屢受風潮之害,常年風聲嘶颯,便與當地東君議請卜地建石塔,以鎮風煞之意。塔高22米,塔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基層岡屏上繪著花卉鳥獸、人物故事圖案,塔身各層用板鋪蓋,留空洞出入;內壁設螺旋形石階,拾級可登上方;塔廊裝有石欄杆。此塔是潮汕地區保護完整的古代石塔。而廖國玉在潮陽、惠來、惠東、河源給人覓地點穴,見河源的上莞山水秀麗,便自卜一地營居,後成為河源廖姓始祖。

蓮花山脈的桑浦山也是一塊風水寶地,古墓甚多,較著名的一座墳穴在汕頭市林科所後面東山湖的狀元浦,為潮汕第一位狀元林大欽父親的狀元墓。據《韓江見聞錄》載雲:林大欽父親當年請江西贛州三僚明師廖炳章,在桑浦山點一“雙鳳銜書形”吉穴,乾山巽向墓,亭高約3米,亭內藻井刻有太極八卦,墓前有石馬,石羊各一對。嘉靖九年(1530)林大欽葬其父後第二年即明嘉靖十年(1531),21歲的林大欽考中舉人。第二年上京赴試,中第12名進士,殿試被皇帝欽點頭名狀元。廖炳章名震潮汕,延請卜地點穴者絡繹不絕。當朝進士翁萬達聞聽後,也禮請炳章為其父相一穴吉地,在揭陽市地都鎮鐵場地界屬蓮花山餘脈枝龍。墓地寬15市畝,墓道長有1.5裡,有牌樓5座,其中御葬坊三重三開,其規模和氣勢為當今潮汕現存古墓之最。翁萬達在其父翁梅齋墓葬後第12年官至兵部尚書。其後,嘉靖九年(1540)廖炳章又被潮陽峽山一週姓巨賈,延請相度祖墳,點一“將軍拔劍”形,並做地鉗記曰:將軍拔劍問同形,主出文士掌兵權,號令萬兵鎮西南,文兼武職受封侯。葬後第5年,周光鏑出生,少承家學,又拜江西名儒呂巾為師,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舉,隆慶5年(1571)中進士,授寧波府推官,後任南京戶部主事,吏部郎中、順慶府知府。萬曆十四年(1586),周光鏑任徵南監軍,旋補任四川右參政,並出任按察使,平定陝西,進駐賀蘭,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後任大理寺卿告老返鄉,在其峽山祖墓房築明農草堂,著書傳世。

曾奉詔扦造獻陵的欽天監博士廖勝概,明天啟二年(1622),被揭陽知縣曾應瑞邀請到廣東揭陽相地建進賢門樓,翌年6月竣工。揭陽原有東西南北4門,增進賢門為5門。門直通縣城學宮,取增進賢土之意,故稱。城樓有兩層:上層為疏璃飛簷攢夾頂樓,四面配飄以窗牖畫欄;下層為甕城,建築富麗堂皇,居揭陽縣城5門之冠。古時進賢的城樓為全城擊析施更場所,今列為市級文物保護。潮安三元塔,八面七層的磚石塔,傳聞亦為贛州明師廖勝概相度點穴。位於江東鎮井尾村鯉魚山上,隔著韓江與貓頭山對峙。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竣工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塔面對聯:“霞標插漢三千界,砥柱當潮九萬程”。第五層刻有當朝戶部侍郎林熙春撰寫的塔銘志曰:“風城之東,吉水一泓,兩山對峙,萬泓朝宗,左昴右遜,華表偏隆。時維萬曆,群議攸同,己已建塔,丁未竣工。負巽抱乾,一柱凌空,路從內轉,不覺廟崇,蟠窺星漢,簷

散氛風;天地為小,雲階可通。影搖全剎,砥柱潮中,清輪永固,熙氣新鍾,元魁輩出,國泰民豐”B>

揭陽郭姓祖墳,癸山丁向,為“蜈蚣吐珠”形,陽脈從左邊田水發出,亦傳為廖勝概相度點穴,地鉗記曰:二紀(一紀為12年)後當出進士尚書。果證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生郭之奇,又名郭仲常,字菽子,號正夫。明崇禎元年(1628),郭元奇中進士,選庶吉土,五年任禮部文客司主事,提督四譯館,轉員外郎,九年典試河南後轉郎中。十七年崇禎帝自縊於景山。他隨南明王朝弘光,隆武和永曆皇帝轉戰南北,順治九年(1652)授封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和兵部尚書,後晉升為文淵閣學士加太子大保,康熙元年(162)被清廷所害。

廖炳,又叫廖炳子,字暢率,號亞炳,人稱廖炳公,清乾隆鄉間興國衣錦鄉社會隱賢,家學淵博,通五術,尤精楊公堪輿之術,世稱廖炳明師。潮汕謝氏始祖原在江西弋陽,於明未南遷潮安。清乾隆年間謝民始祖派人請得廖炳明師,於蓮花山餘脈的雞籠山(又名金鐘山),點一穴子山午向遷葬祖墳,後又在澄海外砂的中蓮村相一吉地穴形肖蜘蛛結網,建謝氏宗祠,丙山壬向兼午子分金,氣勢雄偉,端正秀麗,傳有作地鉗記:蜘

蛛結網網中求,四畔無止要水朝,簇簇田堪來拱抱,家開財庫旺田牛,並地不忘祖親鄉。今祠於1993年重修,為三廂一罩牆式。謝氏現有人丁20萬戶以上,在海外特別在南亞泰國丁財興旺。據傳廖炳公曾在康熙五十八年(1718)到潮安的中外莆都,鄭姓東主在蓮花山點猛虎跳牆穴作墳,其後裔鄭鏞於雍正元年(1723)年間出海南度暹羅居大城,娶暹羅女為妻,雍正十二年(734)生一子名為鄭信,不久鋪死,鄭信為財政大臣收為養子,接受貴族子弟的傳統教育,學成從政,官居甘碧府尹,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他為披耶達信。據《清實錄》雲:乾隆二十八年(1763)緬甸軍入侵暹羅國,鄭信率軍抵抗,翌年4月大城王朝亡,鄭信以東南沿海為基地,組織軍民抗擊入侵緬軍,當年收復大城,取得獨立戰爭勝利,12月28日鄭信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裡王朝,鄭為達信大帝,乾隆三十五年(1770)統一了暹羅國。現在潮汕澄海的上華鎮華富村的烏鴉落澤地建有鄭信衣冠冢。

廖仁,字德元,三僚堪輿明師。清乾隆年間,在潮汕東北部的金砂村,為李氏於蓮花山相度一雙疊蝴蝶形吉穴,葬後留鉗記曰:一紀後將出進士第。果於乾隆元年(1736)李氏第11代李永錫得中進士,任福建將樂縣令。乾隆二年(173)廖仁受汕頭鷗門翰林院辛昌五之請,卜地於龍湖下蓬鷗上村建騰輝塔,屬貝灰砂混合夯築的風水寶塔,平面六角形共七層,高20.3米,底層外圍14.76米,塔內空心,塔剎為5層六角形小塔,是較少見的塔上加塔建築形式。塔門兩邊刻有對聯:七層聳壯之觀雲蒸霞蔚,五嶺盛衣冠之氣風翥鸞翩。

史載廣東潮汕在唐代及唐以前登進士僅四人,清代突然文風大盛,人才輩出,形成了現今稱讚的獨具特色的潮汕大文化,海內外處處皆可見到潮汕人和他們的業績,這其中實含三僚“七廖下潮汕”風水實踐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