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古代,人們的壽命普遍很短暫,能活到七八十歲就算是高壽了,古代對死者去世的稱呼很儒雅,尊稱“仙逝”,或者“駕鶴西去”。

在人去世後,就要按習俗進行喪葬的儀式,其中就有報喪的儀式,那麼古代是怎麼報喪的呢?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在古代,報喪是喪葬文化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習俗,它是人們孝敬的體現,在當時深受戰爭、自然環境、通訊和交通等影響,多用放火炮、立白旗、飛鴿傳書和放煙火信號等形式報喪,而且需要徒步或騎馬去人家報喪,在古代,不管親友是否知道死者死訊,都要去報喪。

在古代,報喪由“赴告”逐漸演化為“訃告”,“赴告”報喪有很大的不便,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開始逐漸以“訃告”來報喪,即死者家屬以文書或口頭的方式向親友及有關部門機構等報告喪事。“訃告”能清楚地說明相關事情,讓人一目瞭然,它彌補了“赴告”報喪的一些缺陷。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一、古代“赴告”報喪

報喪最早出現於何時無從考證,但在周朝已經有報喪的習俗存在了。在上古時期,通常是“赴告”報喪,比如在《儀禮·既夕禮》上說:“赴告”報喪的人說哪位臣子死了。《禮記·檀弓上》說:伯高死在了衛國,“赴告”報喪給孔子知道。《史記·周本紀》上記載:昭王往南去外狩獵沒有回來,死在了江上,他的死不“赴告”,是很忌諱的。

在中國古代各地區的報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別,古代的“赴告”報喪風俗之繁瑣令人咋舌。例如,在廣西用火炮或拿白紙做成一面旗幟的樣子放門口來報喪的,報喪的人要在親朋好友的家門口先大聲呼喚,到人家用灰燼撒門口後,方能進房內說話講述有關事情。有的地區報喪者需要頭裹白色布匹,手拿白色布匹,跪在親朋好友的家門口哭著報喪,報喪完後就得馬上離開。

在廣州有的地區,報喪人必需在親朋好友家門口報喪,報喪完後要喝口水來漱口,來驅邪避諱,而且報喪人必須快去快回。

在江浙一些地區,報喪的人要帶把傘,再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親友門外來報喪。親友們要請報喪的人吃點東西,問清楚喪葬的相關事情和時間。之後親友會把報喪人用過的碗和東西扔到門外來驅邪避諱。如果親友在很遠的外地,那麼死者親人會寄一封燒了一個角的信件來報喪。

由上一些可證,不管是哪種報喪習俗,都需要人們親自或派人去到親友家門口報喪,即“赴告”,報喪者須挨家挨戶按照當地風俗進行報喪,必需見到人,講清楚相關事情。可想而知,這樣報喪很不方便,如果路途遙遠、又逢戰亂、天氣異常等情況是對報喪者的人身安全很不利的,而且也會耗費很長時間。
二、古代“訃告”報喪

據史書記載自漢朝以來,報喪通常是“訃告”。例如班固在《白虎通·崩薨》中記載:天子駕崩,訃告各位諸侯。司馬光《書儀》中說:訃告給親友。由此可見,在漢代,報喪已經由原先的“赴告”轉為“訃告”。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1.“訃告”內容等規範

在古代是否發訃告要按死者年齡來決定,只有十六歲以上的男女才能發訃告,年幼的發訃告極為少見。

書面報喪除需遵守“赴告”裡的禮俗外,還有喪葬文書的一些特殊規定。紙質報喪文書最晚在唐代時出現,據記載:訃文一般情況下,無論在選紙顏色、稱謂用字、記述事情上,喪葬時間以及死者生前重要事件,擔當職務上都需要一一記錄下來,並且必須轉發給死者的家親眷屬和朋友同事等要一一告知,但也要看地區的具體規範。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2.各地區不同的“訃告”報喪儀式

例如北京的人在寫訃文時,通常只寫死者生前所擔任的職務和生計,而對生前所做的事情一概不寫。

在福建、臺灣人只有大戶人家才會用書寫的訃文告知親友,而一般普通人家則派人口報。他們忌諱用死、亡二字,所以被稱“報白”或“趕生”。而在泉州是先口報,然後再出訃告。

由上可證,古代“訃告”報喪,在沿襲了“赴告”報喪的程序和禮儀上,加了語言語言和文字“訃告”,這讓喪葬儀式顯得更加規範和莊重,而且能把具體事項一點不落悉數讓親友知曉。“訃告”顯示了古人對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也方便了人們對故人的瞭解。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主要都已“訃告”的報喪方式。

喪葬文化是我國自古代以來的孝敬文化的體現,是古人對故人的敬重和哀思。但是古代的報喪形式,無論是“赴告”還是“訃告”,都受到自然環境、戰爭、交通等約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在夏天炎熱或者冰雪天氣的情況下,在戰場附近等,對於報喪者的人身安全是極為不利的,而且也很延誤時間。

到了現在世界,手機、互聯網和電視等通信設備種類齊全,無論哪種訃告,人們都可以很方便地傳達報喪消息,實在是人類報喪史上一大創舉了。在電視或者網絡上我們通常能看到世界各地的“訃告”,但多是世界上的總統、總理、軍官以及一些重要的政府高級官員,很少能看到普通人的“訃告”。而且內容也比較豐富,會涉及死者生前的職務和作出的貢獻,以及參加送行儀式的國家重要領導人。

古代文化史:從“赴告”到“訃告”,釐清古人是如何報喪的?

而在民間大都是通過手機和電話的形式報喪,而且內容簡單明瞭,就是通知死者的死亡日期,喪葬日期和參加送行儀式的大概人員等,而且全國各地也有大同小異的區別。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和祭祀文化一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孝敬的美德,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吳成國《報喪禮俗的社會史考察》2001年9月
2.杜放《咸陽喪葬中小殮與掛孝報喪習俗》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