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父母都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這個春節,註定是一個特殊的假期。

疫情將全國籠罩在一股戒備的氛圍之中,多數人都明智地選擇了“宅家”,不串門,不聚會,連拜年都取消了。


這讓年輕人與父母,難得地有了比往年春節更久的相處時間。


可時間一長,摩擦矛盾暴露得也不少。


有人說,這個春節,就是24小時無間斷困在爸媽的管控裡。


早上喊起床,中午催吃飯,晚上逼睡覺,還有一天滾動式提醒你多穿衣、吃水果、少玩手機。


呆得越久,管得越多,跟父母吵得也越兇。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而這一現象,恰恰在今年的賀歲檔電影《囧媽》中被揭露得無比透徹,戳中了無數人的痛點。


很多人說:徐崢這哪是拍電影啊,分明就是偷拍了我和我媽相處的畫面!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1


影片是從一列開往莫斯科的火車開始的。


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徐伊萬,機緣巧合,極不情願地與母親一起坐上了火車,要一起相處整整6天6夜。


在這些天裡,母親對徐伊萬開始了令人窒息的“關心”。


先是對兒子的生活方式評頭論足一番,指責他臉上肉橫著長,肚子大得像孕婦;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又是打探兒子的婚姻狀況,甚至連夫妻隱私都要過問一下;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再是把兒子的飲食、作息安排得明明白白:


自己敷面膜,要逼著兒子一起敷。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自帶原料,準點準時給徐伊萬喝紅豆水、綠豆水、薏米水......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不管兒子是在工作、休息,也不管他到底餓不餓,一刻不停往他嘴裡塞各種吃的。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可兒子想吃喜歡吃的東西,又要控制他的飯量,多一口都不行。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就算兒子睡不著覺,母親也要一直探出頭張望,直到他聽話乖乖回去睡覺。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徐伊萬的母親,真就像網上有人總結的那樣:


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困,叫你媽覺得你困。


哪怕他早就成年成家,是個小有成就的老總,但在媽媽眼裡,還是個需要悉心照料的小孩。


這趟漫長的火車,徐伊萬如坐針氈,卻無處可躲,只能排斥地對媽媽說:“你跟我的距離必須超過10米!”


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後,他終於爆發了,衝著母親喊:“我要逃離!我要浪跡天涯!”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一句反抗,媽媽崩潰了,她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無微不至,換來的是孩子的不感恩。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這是多少中國家庭的寫照?


父母都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卻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徐崢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談到親身經歷的“痛點”:


“我和我媽所有的交流,就是‘你要吃這個,你要穿這個,你要早點睡覺’。


她表達的源頭是關心和愛,但最後全部變成這些的時候,我就受不了了,因為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於是,他與母親的相處模式,就變成了“能躲儘量躲”。


這大概就是中國式親子的通病:父母永遠把子女當成小孩,緊緊攥在手裡。


但愛就像手裡的沙子,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最後,一個拼命管,一個使勁躲,兩敗俱傷。


2


也許,沒有哪個父母,不想把孩子據為己有。


越是愛,越是想傾盡一切給他最多的關心和照料,希望他照著“最好”的那條路走下去。


但心理學家李雪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當高壓控制成了心魔,孩子必將終其一生都在與它對抗。


2018年,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下15000字“控訴信”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信裡,王猛坦言,自己從小成績優秀,高考時是某地級市理科狀元,北大讀完本科後,又去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究生......


這種“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卻要與家庭決裂。


背後,其實是他戴著鐐銬的成長之路。


從小,父母包辦了他的一切,連穿什麼衣服都安排好。


一切學習、生活,都被父母監管把控,任何越出“邊界”的行為,都嚴令禁止。


上了北大,離家遠了,父母就託北京的親戚“照顧”他。


親戚不停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的同學,打聽情況。


就連去了美國讀研,父母都找了一位美國的朋友“關心”他......


王猛說:“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內心敏感,不善交際,猶如一個情感上的孤兒。


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唯有痛下心與父母決裂,哪怕“大逆不道”。


愛而私有,彼此負累。


當父母的愛,變成了強烈的控制慾,其實孩子早已被綁架,你卻渾然不覺。


3


在一場災難式的親子關係中,總是有一方缺乏界限,另一方又渴望獨立。


奮起反抗的,不惜脫了一層皮,逃離掌控。


而逃離不了的,只能繼續忍氣吞聲,言聽計從。


一邊受父母的管控,不敢離開,不敢獨立;


一邊又積累著對父母的怨氣、無奈,種種情緒摻雜在一起,內心越來越痛苦。


綜藝《我家那小子》裡,39歲的朱雨辰和他的媽媽,讓我印象深刻。


朱媽媽坦言,自己這輩子完全沒有個人生活,就為了兒子而活。


於是,她給了朱雨辰一場密不透風的母愛。


從小,盯著朱雨辰練琴,只要沒練好就掐他,掐得胳膊都紫了;


兒子當了演員之後,不讓他做飯、不讓他吃外賣,70多歲還跟著兒子跑劇組,照料飲食;


每天給兒子榨果汁,一天兩瓶,必須喝完,晚上把空瓶帶回家以作證;


不許兒子接武打戲,因為怕他受傷;


兒子發的微博,她都一字一句抄下來,甚至還要干涉每一段戀愛......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朱雨辰想過要反抗,他曾試過自殘,甚至威脅媽媽“會把我搞死”,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於是,39歲的他,事業不溫不火,對待愛情消極妥協,生活狀態低迷,終日找不到方向。


夜深人靜時,甚至泣不成聲。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教育專家盧勤說:


“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爸爸媽媽有些誤區,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從管吃、管住、管穿、管用、管接送,然後管找對象……


父母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


父母的控制慾,恰恰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4


知乎上有個問題:身為父母,什麼是我們最大的任務?


有人借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的話,做了回答: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生命中最深厚的緣分,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董卿曾說,自己在做了媽媽之後,每天圍著孩子轉,思緒混亂。


很久她才慢慢想明白:“我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我,我也不希望我的世界只有孩子。”


所謂父母的愛,終將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退出。


鬆開你的手,他也許可以成長得更好。


在電影《囧媽》的最後,經歷了一系列爭吵、衝突、互相傷害之後,母親終於意識到該放手了。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而與母親溝通、得到母親尊重的徐伊萬,不僅行為上變得成熟、有擔當了許多,還幫助母親完成了在莫斯科演出的夢想。


母子倆的關係,更拉近了許多。


徐崢《囧媽》戳中數人痛點:中國式親子,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離


所謂成長,就是孩子逐漸地進,父母逐漸地退。


就像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個過程,有痛,有矛盾,有不捨。


最正確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溝通。


在這個防疫隔離的春節,孩子和父母被強行困在家裡,就像被困在那列6天6夜的火車裡。


不如心平氣和,坐下來,瞭解對方所思所想。


父母拿孩子當大人,平等地與他們對話;


孩子拿父母當朋友,耐心地與他們溝通。


互相尊重,互相讓步。


最後你會發現,父母子女一場,我們是世界上最親近最可依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