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鎮巴:做好異地搬遷“後半篇”文章

1月17日,農曆小年。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陝西省鎮巴縣年味漸濃。

這天清晨,陽光尚未穿透薄霧,家住鎮巴縣赤南鎮移民搬遷安置點的鐘運祥特意起了個大早,忙著到鎮上去置辦年貨。當他走出小區大門時,又習慣性地回望自己居住的小區,恍如夢境。

這一棟棟高大的現代化樓房鱗次櫛比,房屋之間的人行道寬大整潔,房前栽種的各類景觀樹的小區,竟然就是自己居住的小區。鍾運祥時常有做夢的感覺,這在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真實地在自己身上發生了。

“運祥,又看新樓房啊?!”這時,耳畔傳來從小區門口出來居民的歡快笑聲,打斷了鍾運祥的思緒。

鍾運祥開心地笑了,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鎮巴縣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是陝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而位於鎮巴縣南部的赤南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交通條件落後或住房安全無保障的就有645戶,佔該鎮總貧困人口的73.5%。

那麼,是什麼讓這個位於漢中市東南隅的村村寨寨,隨著脫貧攻堅的步伐發生瞭如此日新月異的變化?新春前夕,陝西網記者深入到鎮巴縣一探究竟。

據記者瞭解,“十三五”規劃以來,根據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鎮巴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異地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著力點,易地扶貧搬遷實際規模9391戶31794人,建設集中安置點79個,集中安置8103戶26752人,分散安置1288戶5042人。截至目前,安置房達標率100%,79個安置點配套項目已完成。

在實施異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的同時,僅僅“搬得出”還遠遠不夠,關鍵是如何讓群眾異地安置“穩得住”。

那麼,如何做好異地搬遷“後半篇”文章,是鎮巴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深入思考的問題。

為此,他們強化頂層設計,實施前瞻性規劃,與異地搬遷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創新性地提出了異地產業扶貧工作必須秉承“龍頭帶動、多業並舉”和“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發展思路,緊盯整縣脫貧摘帽的總體目標,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嚴格按照貧困群眾長中短產業項目、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利益聯結機制、扶貧資金對貧困群眾“三個全覆蓋”的產業扶貧工作要求,將有能力、有意願、有條件的產業扶持貧困戶牢牢嵌入產業鏈中,促進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全縣產業扶貧穩步推進。

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奮力攻堅,鎮巴縣在79個集中安置點周邊共配建產業扶貧示範園20個、社區工廠16個,就業扶貧基地17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167個,開展勞務技能培訓3065人次,勞務輸出9360人,基本實現了“搬遷群眾戶戶都有幫扶措施,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能夠穩定就業”的目標。

其中,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和蠶桑、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鎮巴“4+X”特色扶貧產業模式,129個貧困村實現特色產業全覆蓋,圍繞主導產業建設了20個扶貧產業示範園,培育省市龍頭企業9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00餘家,湧現了魯家壩中藥材加研學示範園、黎壩田園綜合體、小洋帶貧明星“劉天麻”、仁村明全青花椒等一批脫貧明星產業和帶頭人。以產業帶動脫貧穩定異地搬遷群眾,“穩得住”才能“真脫貧”。

天麻可以說是鎮巴的地標中藥材,人人都知道“秦巴無閒草”,如何讓這“遍地寶”成為鎮巴縣人民的“搖錢樹”?鎮巴縣小洋鎮毛埡村人劉鳳奎瞅準了推廣天麻種植的好機會,成立興民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走規範生產的路子。

“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為貧困戶穩定增收探索了一條穩健前行的好路子。

“當初我家就靠幾分薄地為生,是老劉帶領我們種天麻,才讓我有了現在的生活!”毛婭村村民孫世全感慨地說。

談起“劉天麻”,村民讚不絕口。興民合作社與所有種植戶都簽定了購銷合同,大家沒有後顧之憂,越來越多的村民種上了天麻。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員286戶,輻射帶動小洋鎮8個村及周邊19個鎮辦1000餘農戶,其中吸納貧困戶700餘戶,2019年種植天麻32萬窩,預計實現產值1100餘萬元,其中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據鎮巴縣赤南鎮黨委書記毛忠誠介紹,“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模式,就是讓村民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快融入”。

住在赤南鎮張家壩安置點的周榮傳一家六口,分到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乾淨整潔的房間裡衣櫃、沙發、電視機等傢俱家電一應俱全。在政府的幫助下,周榮傳夫妻拿到了養老保險和高齡補貼,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家每年減免900元。

周榮傳的兒子在西安務工,兒媳在村子裡的公益性崗位從事護林員工作。一年下來,外出打工和各種補助的發放使得一家子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全家人生活衣食無憂。

“現在才感到搬到新房子是真的好啊!以前總是擔心搬下來吃飯都是問題。現在我每天在天芽茶葉公司務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一下子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鎮巴縣簡池鎮簡池社區搬遷戶陳學香欣喜地說到。

近年來,該鎮將易地移民搬遷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民生工程,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使搬遷貧困戶的生活變了樣。

截至目前,全鎮3個移民安置點共流轉土地42畝,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食用菌產業,組織安置農戶發展蔬菜38畝,發展食用菌800架,既解決了貧困戶的生活需要,還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益,102戶搬遷戶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據記者瞭解,像陳學香這樣的家庭在鎮巴還有許許多多。在脫貧攻堅期內,鎮巴共實施異地搬遷扶貧9393戶31799人。2017年以來全縣已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3329戶7878人,2019年計劃實施的2346戶貧困危房改造和非貧困戶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已全面開工建設。

2015年底,鎮巴縣共有貧困村129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572戶54411人。截止2020年初,累計實現129個貧困村退出,19143戶55445人貧困人口脫貧,全縣剩餘貧困人口1356戶1859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24.11%降至0.82%。

“安居”方能“樂業”。鎮巴異地搬遷讓廣大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迎來了好生活。

“還是黨的政策好!” 鍾運祥的妻子洪蘭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們原來住在土坯房裡,交通也不方便,只能在家務農。現在好了,孩子上學近,幹活、看病啥都方便,不用租房,一年的收入從原來不到8000元到現在的5萬多元,多虧了黨的好政策!”

在採訪中,記者深刻地感受到,鎮巴縣在“實現全面小康,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新長征路上,堅持傳承和踐行著長征精神,正在向著脫貧攻堅的新勝利奮力前行。(陝西網記者 孫雪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