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哲學是什麼?唯心,還是唯物主義?

HWR華萬科技


一、哲學到底是什麼?

其實哲學並不神秘高深難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人們的日常思想中,也常常包含各種零散的哲學思想。例如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想。

有的人會對社會現狀不滿,感到人生無聊,認為生無可戀,出現悲觀厭世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

有的人遇到困難和不幸,就認為是自己的命中註定。相信命運,消極忍受,出現宿命論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則認為只要把生活困難的現實原因弄清楚,就可以找出克服困難,改變生活現狀的方法。內心充滿積極樂觀,敢於抗爭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追求作樂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認為人生不過是尋歡作樂而已,把世界看作遊戲場,出現享樂主義的哲學思想。

有的人認為人生和世事都是夢幻,人類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及價值。"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充滿消積避世的心態,出現虛無主義的哲學思想。

像上面的這些人生感想都是哲學思想。所謂哲學,就是不同的人們對於整個世界(包含人類社會)的各式各樣的根本認識或根本看法(即各種不同的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的定義則是: 哲學就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與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二、哲學的兩大類別: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我們每天睜開眼晴,從自己到周圍一切,從天上到地下,看到聽到的事物多如牛毛。世界上的事物雖然種類繁多複雜,但世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一類是精神、意識等主觀的東西;一類是外界物質等客觀的東西。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不是主觀的、意識的,就一定是客觀的、物質的。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也即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意識和物質,到底誰是世界的本源?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其二、人的意識能不能認識和反映物質世界。

凡是承認世界是客觀物質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意識(包括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中的各種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承認物質世界是第一位的、本源的東西;意識是第二位的、派生的東西,就是唯物主義。

反之,凡是把主觀精神、意識當作第一位,而把客觀物質看作第二位,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主觀意識內的東西,即如果我或我的精神、思想、意識等消滅了,那麼世界也就沒有了,世界只是我的意識產生出來的。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論中還有一種,則是認為世界上有一個客觀存在的造物主 或某種神秘玄妙的力量(如老子的道;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才是世界的真正創造者,世上一切事物的產生、變化、消亡都取決於它。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

哲學上雖然有千種萬樣的世界觀 和眾多的學說爭論,但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在唯心與唯物論之外,找不出真正第三類別的哲學。即使勉強去找,也只能有一種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左右搖擺的牆頭草哲學,即所謂的二元論哲學 (見艾思奇·《哲學講話》)

三、王明陽的心學屬於什麼哲學?

心學的創始人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他把"心"作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的論點。在心(意識)與物(客觀物質)的關係上,認為萬物都包羅在我心中。 其學說由王守仁繼承及大力發展。

王守仁是明朝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世稱陽明先生。一生大力導倡象山先生的心學。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賴於心而存在,整個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現,提出"心外無物"之說。他用花作比喻,認為只有當我們看見花的時候,花才存在;你未看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從前文唯心論的定義可知: 心學很明顯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步雲御風


哲學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將哲學分為唯物或唯心,那就走上歧路了,永遠學不好哲學。

哲學是什麼

按我們哲學書本上講: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稱之為唯物主義,認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

哲學實際上有兩個功能。一是探求世界的本源;二是在探求世界萬物本源的路上採用何種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在面對哲學的第二個功能時區分唯物或唯心,而在探求萬物本源時區分唯物或唯心毫無意義因為精神如靈魂一樣說不是物質這種說法只是現在我們不知道罷了。而實際上要做成一件事,唯物與唯心並不對立,物質與精神都重要,缺一不可。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先秦儒家以及後世的程朱理學均認為,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所以應該先知而後行,《大學》裡講“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時是認同這個觀點的,可是他通過格竹子格的吐血,始終不得正果,於是轉而求助於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即人是生而知之並非是學而知之。認為心即理,故而可以知行合一!

按書本上教的,心學屬於唯心主義,實際上也不甚妥當。王陽明強調的是知行合一,並沒有說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他實際上是將唯物與唯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而為我們改造世界指出了另一條路!


聖哲同學


關於哲學,我接受和贊同這樣的定義: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

一、從哲學的內容來看,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 根本的看法。人自打懂事起,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和實踐,每天同周圍的各種事物接觸,必然要認識和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擴展和深化,一般到了成年,每個人都會對世界的本質、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等問題逐步形成一個總的看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觀。但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範圍狹小,實踐經驗有限,其世界觀往往是不完整、不繫統的。把各種不完整的世界觀加以概括,使之系統化,形成理論體系,這就是哲學。

人人都有一定的世界觀,也有一定的哲學觀,只不過一般人都不自覺、不自知罷了。

二、從哲學的對象來看,哲學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學說

各門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只是世界的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局部、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而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世界,對整個世界的最普遍的問題作出回答。

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及其發展的規律,社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規律,思維科學研究人的思維及其發展的規律,而哲學所研究的是普遍存在於自然、社會和思維三個領域的、支配整個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

哲學所研究的一般規律,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離不開各門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具體規律,是通過具體規律而存在、而表現、而發生作用的。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哲學不能代替各門具體科學,但能夠給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有一般的指導意義。

三、哲學的最高問題是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

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的本質、世界最初的根源。

從總體上研究世界,任何哲學都會遇到一個首要的或最高的問題,就是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麼?對此作出一定的問答,是研究其他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否則其他哲學問題就無從談起。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哲學流派,歸根到底都分別屬於這兩個基本派別。哲學最高問題(世界本原問題)之所以最高,就在於它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物質決定精神的觀點,屬於唯物主義哲學;反之則屬於唯心主義哲學。

自古至今,哲學史上始終存在著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這種對立和鬥爭還將長期存在,誰勝誰負的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


一眼千年58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它研究整個世界最普遍的問題。在思惟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係的看法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過去哲學上的成就,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成果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經驗,建立了唯一的科學的哲學,即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孤竹國人1


1. 什麼是哲學?

“哲學”在古希臘是“愛智慧”的意思,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展了德國古典哲學,將唯物論與辯證法統一起來,提出了哲學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當然不一定是具體方法,因此哲學是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 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

這兩個概念之所以能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者之間是對立存在的兩種觀點,基於對世界本源是意識或者世界本源是物質,前者以精神為第一性,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意識可以獨立與物質而存在,後者以物質為第一性,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主觀反映,意識不能離開物質而獨自存在,此外唯心主義者有些是可知論者,有些是不可知論者,而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

當代自然科學發展如此迅速,正體現出了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內在聯繫和區別,哲學是共性,而自然科學是個性,這也提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社會的預言和指導。世界上無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農村小學弟


論哲學是什麼?

我感覺哲學是一種人類心理範疇,一直在尋找一種全能之解釋。

何為全能之解釋?

我感覺人類的歷史或者說是文化,無非倆,一折宗教,以現代文明照看乃非科學。二折科學,既是少數人的專利,多數人的被接受和崇拜。

因為,科學有一句名言,代代更新,沒有一攬更梯,正如牛頓大家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哲學不算是科學,但是又是科學範疇,這種科學既是一種理解思維,譬如把一種科學毋理而是的邏輯歸宗,或矣把一種科學毋是的理解邏輯解釋。

單論之,我感覺哲學可以簡單之,科學沒有偏旁,文化沒有絕對全能,那就哲學來統計歸宗,爾後人文理解吧。

至於唯心和唯物,還有王陽明,俺感覺不應該只大家,或者說只行家,,

謝謝😜


農民雜品家


哲學,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這是哲學的最高問題。它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思維是從存在派生出來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精神是本原,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則屬於唯心主義,所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除此之外的任何解釋將都導致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混亂。

②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它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是這樣或那樣承認思維和存在同一性,肯定思維和存在彼此聯繫和相互轉化就是可知論,凡是以某種方式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就是不可知論。

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來說,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但近年來,國內部分教授以中國傳統為由,將陽明先生之心學說成既非唯物又非唯心之物,不知何物!其實在明代有陽明先生這一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是中國之幸,而非要拉到當代比對且高於當代哲學成就,不知是何意?

哲學是時代(當時)的精華!只能出現在當時且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





須臾成空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研究對象、概念和內容。哲學和其他承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條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基礎的辯論。哲學是廣義的科學,不涉及具體,其研究範圍是具體科學的廣義概念。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的指導。


此時相望卻相聞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總和,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是唯物主義,是人類對世界發展規律的普遍認識總結,用正確思想方法去指導現實社會。



丁佔愛


哲學是:哲學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唯心主義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只存在主觀精神之中,是主觀精神的產物。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能動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