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邱喜輝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文天祥的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消息,岳飛、文天祥、霍去病等歷史名人,被“請”出了教科書,這個消息剛一出現,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在痛心於民族英雄不被後世所認同。

這樣的情緒漸漸積累,迫使教材編制部門發文闢謠。

這樣一個小事情,就可以看出來,像文天祥一樣的民族英雄,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容動搖和非議的。

文天祥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個書生,對“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的不懈追求,這樣的追求,從春秋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在中國人的思維之中,可以說是溶於中國人血脈裡的一種認知。

年輕時候的文天祥,正是處於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固然,當時的南宋王朝,還沒有滅國的危險,但當北方的金國覆滅,元朝統治整個中原,蒙古鐵騎飲馬長江,整個國家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這樣的局勢,雖然危險,但卻不是一個死局,因為南宋王朝百年的積累,讓很多像文天祥一樣的文人,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局勢。

初出茅廬的文天祥,還是太過年輕,太過天真,朝局的腐敗,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想要改變,顯得微不足道。漸漸的,他雖然也是朝廷命官,卻漸漸被核心層疏遠,被派到北方當使者,被扣押,然後,又逃了回來。

朝廷的變現,以及整個南宋王朝的風氣,讓文天祥很失望,只是元朝的進攻,讓文天祥來不及失望,就開始扔下筆桿子,拎起大刀,和蒙古人開戰,然後,失敗;然後,再戰,然後,再失敗;最後,兵敗被俘。

如果真的做不到“平天下”,好歹可以“盡人事”,至少文天祥是這麼作的。他的很多戰友,在被俘後,都被處死,唯有文天祥,他的名聲已經被忽必烈知曉,這樣一來,他沒有當場死去,而是在元大都羈押了四年之後,才被處死。

在羈押的四年裡,文天祥的一腔熱血漸漸平息,變得如海平面一樣的平靜,平靜而暗藏洶湧。他不像一開始表現得那般的憤怒,也不像被羈押時那般的無助和痛苦。他變得異常平靜而理性,這樣的情緒,讓文天祥更加強悍,這是像張弘範之流無法撼動的。

在忽必烈最後一次給他伸出橄欖枝的時候,文天祥並沒有痛罵、也沒有輕蔑,只是很平靜的說:“我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我是南宋的臣子,當然要為了自己國家,以死盡忠,這是我的選擇,你們無權干涉,如果你們想要放了我,那我就當一個雲遊的道士,我也不做官,也不會為你們元朝的朝廷服務,但如果有朝一日,你們對治國有什麼想法,我倒可以給你們排憂解難。”(這段話不是原話,是按照原話的意思概括出來的,原話大家可以自己查閱資料)。

這話說出來之後,立刻讓忽必烈和張弘範等人很是尷尬,長達四年的羈押,實際上是要擊潰文天祥的意志,但現在看來,他的意志,越發的強大不可動搖。

這樣的說法,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如果瞭解什麼叫無欲則剛,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無論是憤怒,失落,痛苦,這些情感,都是慾望的體現,不論這種慾望來自對生存的渴望,對權力財富的渴望,對名譽貞節的渴望,只要有慾望,就會有弱點,而文天祥的平靜,是放棄所有慾望的平靜,甚至連名譽都已經不在乎了,這樣的人,還怎麼可能被擊敗?

文天祥在最後一刻,已經徹底放下了一切的慾望,如此一來,一切在文天祥眼中都已經不再重要,有人說,文天祥的死也和一些漢奸的卑鄙心思有關,這樣的關係或許有,但在忽必烈眼中,這些人無關緊要,更不會因為這些漢奸,左右自己的判斷。


小小嬴政


歷史上真實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沒把自己當成什麼“民族英雄”。

中學歷史課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個為漢族命運誓死決絕降元的剛烈形象,真實情況可並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時代,並沒有漢族這個說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義立場。他對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於本人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是個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絕元朝的招撫,是由於他是元朝遺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別讓他當官,其他做啥都行。

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證據的。

像是《宋史》就記載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積翁勸說文天祥時,他竟然回答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這段話中有兩個關鍵語句:

①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

意思是:只要別讓我當官,我甘願當一個被元朝蒙古人統治的順民。只要元朝朝廷對我文天祥有需要,我願意當個顧問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讓我文天祥當官,我一個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換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當官。只要不當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體統,給元朝出謀劃策當顧問也無所謂。

除此以外,文天祥還有兩個弟弟,他在死前曾給弟弟文天璧寫信,明確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員,是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


HuiNanHistory


我們首先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遺民這個群體。遺民通常是指舊王朝滅亡後不願臣服於新朝統治的人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隱居山林田園、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祿。大多數遺民基本都屬於前朝官僚、知識分子。

最早的遺民應該是屬於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他們隱居於首陽山,以采薇為食,最終雙雙餓死,留下傳唱千年采薇歌,講訴著他們對故國的忠貞。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後世遺民均以伯夷叔齊為典範,即便是態度軟化也僅僅是在新朝需要時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參與決策,事成之後繼續歸隱。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這種狀態,他被俘後就曾經表示,他接受了南宋滅亡、大元統一區夏的現實,自己作為南宋丞相,不願侍奉二主,想要隱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幫忙,幫完了忙繼續歸隱。

對於元朝來說,文天祥如果不能為元朝所用,那隻能把他做掉。因為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繼續組織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擱?而且,文天祥也沒想活,把他殺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節。他給弟弟去信時候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就是告訴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續家族香火,好讓他的死忠無後顧之憂。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因為歷代遺民都是忠君的楷模,歷朝歷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張相契合,儒家主張忠君,而歷代遺民守節之舉是現成的樣板,所以遺民在歷朝歷代都被儒家所頌揚,而歷朝歷代得君主都願意頌揚這些遺民,好讓天下人都忠於自己。

所以說,文天祥放在其所處的時代是宰正常不過的,放在今天則是過時。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歷史上的文天祥,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忽必烈殺死他的,而是被輿論綁架而死的。

文天祥剛被俘的時候,是自殺過的,他服用了腦子(一種毒藥 ),但是沒死成,死的是他的助手。後來被俘的以後,他經過了絕食也沒死成,後來他想死的心也就淡下來了。在他見到當時元軍的統帥張宏範後,反而備受禮遇,之後文天祥也不時地發表“求死”言論,但行動就不見了。

忽必烈派人來勸降,文天祥的回答是,我深受國恩,現在國家亡了,我也只能以死報國,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讓我當個道士,並且給你們做顧問也是可以的。這個時候的文天祥實際也也有了求生的慾望,但是如果要他為元朝出仕,那他會寧願選擇死亡。

關於一開始他求死的慾望很強烈,我們可以用現在保險公司的一般做法瞭解,如果你投保投了自殺險,那麼一般保險公司要兩年後才能給你生效,而一般人經過了2年的時間後,即便一開始想死的心很強烈,但經過了這段時間,一般也就不會想死了。

文天祥就是如此。

真正把他害死的,是言論。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留夢炎,他和文天祥一樣都是宋朝的狀元,也做了宰相,只不過他在宋朝滅亡之前就投靠了忽必烈,文天祥的存在對於他來說就是打臉的存在,顯得他就是那種賣主求榮的奸臣。

於是留夢炎要殺他。忽必烈見到文天祥後,希望文天祥能做他的丞相,文天祥拒絕了。忽必烈問文天祥想要什麼?文天祥說,一死而已。忽必烈命人帶下了文天祥。有一段時間,忽必烈想放了文天祥,但留夢炎堅決出來反對,他說如果文天祥放走了,他影響那麼大,萬一他組織造反怎麼辦?忽必烈也就沒有放了文天祥,一直把他關在牢裡。

其實元朝並不想殺了文天祥,如果要啥,張弘範就可以殺了他,因為張弘範有尚方寶劍,用不著等到四年之後再殺,即便是文天祥頂撞了元朝的宰相博羅,博羅氣的要殺了他,但是被忽必烈和朝中的大臣們阻止了。

另一個要殺文天祥的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學生,在文天祥起兵的時候曾經在文天祥的軍中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家中有事離開了文天祥。就在文天祥上京的路上,王炎午一路貼了文天祥的生祭文,按照王炎午的說法,1700多字,每個字都是巴掌大的大小,一路張貼,生怕文天祥看不到。

實際情況並不會有他說的那麼誇張,巴掌大的字,1700多字,放到今天也是超級大字報了,文天祥又是朝廷的重犯,一路上那麼多嚴加看管的士兵都是傻子麼?所以絕不可能有王炎午說的那麼誇張,但張貼卻是事實。

生祭文是什麼內容呢?意思就是文丞相世受國恩,年輕就中了狀元,後來還當了宰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如今國家滅亡,應當要殉國,所以文丞相必須死。如果今天不死,明天到了北京之後就會被砍頭殺死,那樣的死法就很沒面子了。怎麼死呢?怎麼死都為文天祥想好了,可以是絕食而死,可以是撞牆而死,可以吃毒藥而死,可以溺水而死,總之,文丞相你是要死的,怎麼死看你自己了。

文中也闡述了自己和文天祥的關係,他認為文天祥對自己有恩,這個恩情如何報答呢?就是要文天祥去死。這是什麼狗屁邏輯!

所以在內外的輿論下,最終文天祥還是上了刑場,那天文天祥向著南方拜了拜,然後從容赴死。忽必烈感到後悔,命人到刑場刀下留人,但是已經晚了。

文天祥死後,王炎午又做了什麼呢?王炎午一直活到了70多歲,活得好好的,雖然沒有出來做官,但生活也是非常地愜意。

說到文天祥的死,王炎午說的淚流滿面,他也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跟著淚流滿面,就是這種集體的無意識,殺死了一個人,在今天看來,又是何等的悲劇呢?

道德標準,是用來自律而不是他律。而王炎午這樣的人卻非常喜歡用道德去綁架他人,自己卻從不遵守這樣的道德,這又是何等的變態呢!

我們再看看王炎午的生活,在他晚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一首《沁園春》: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後杯茶。

好一個“暖日青煙,輕衣羅扇”,好一個“醒來杯酒,醉後杯茶”,文丞相慷慨赴死,那個天天叫嚷著要文丞相去死的人,卻“歲歲東風歲歲花”,也知是什麼心肝!

我們再看看這些偽君子,口口聲聲地要文天祥去死,自己卻逍遙自在,自己卻不願意去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麼資格要別人去做呢?

所以,我們縱觀整個事件不難發現,其實忽必烈並不想要文天祥去死,真正殺死他的,是留夢炎和王炎午之流,是輿論,是道德綁架,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悲哀。


老威觀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說文天祥是中國的脊樑。

然而,文天祥臨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來勸降,文天祥當時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只要滿足這個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僅拒絕了要求,還殘忍地殺害了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們吃飯,這時元軍突然襲來,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虜。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將事先準備好的龍腦塞入嘴裡,準備自殺殉國,然而因為龍腦放的時間太長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沒有死成。

後來,元軍帶著文天祥來到了崖山,企圖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被逼無奈,寫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裡嘆零丁》。

當元軍首領張弘範看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時,默默地將這封信收了下來,他是識貨之人,這可是名貴的收藏品啊!


幸虧張弘範懂點文化,倘若換做一個大字不識的莽夫,或許直接就把信撕了,那麼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傳不下來了。

第二年,崖山之戰爆發,陸秀夫抱著少帝投海自殺,十萬宋朝子民紛紛跳海自盡,南宋滅亡。

南宋已經不存在了,這時候張弘範再次勸降文天祥,只要他願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個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絕了,並且開始絕食,堅持了八天,沒死成。

這時候,忽必烈又派人來勸降,這時候派出的是南宋舊臣王積翁,王積翁“苦口婆心”地勸道:“現在大宋已經不在了,你這樣折騰下去有什麼意思呢?螻蟻尚且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嘆了口氣,說道:“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想以身殉國,奈何死了兩次也沒死成,如果得到寬恕,我願做個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謀劃策是可以的,但讓我當官是萬萬不能的。”

後人解釋說,文天祥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想讓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後他再號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王積翁見文天祥讓了步,急忙聯合十個南宋舊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讓其出家做個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忽必烈應該會同意王積翁的請求,然而,這時候有個人站了出來,說了一句話,結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這樣說的: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來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麼咱們這些曾經勸過他的人,豈不要遭大禍了嗎?忽必烈能輕饒了我們嗎?


說這話的人叫留夢炎,後來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請求處死文天祥,結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夢炎是第二個秦檜。

400年後,乾隆看了這段歷史後,發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夢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齒於留夢炎的所作所為,下令禁止其後人參加科舉考試,留夢炎成了一個任人唾罵的大奸賊。


一半秋色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個人還是認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條件,那麼就有可能縱虎歸山,而且再加上當時朝堂還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縱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後還是不得不殺,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見文天祥原名叫文雲孫,字宋瑞,後改為覆善,但是又改回來了,當他選中貢士後,就改名文天祥,據說,他在孩童的時候,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胡銓等人的畫像,溢號都為“忠”,所以他當時就感到非常高興,就說:“如果不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個,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在二十歲就成為了進士,當時是宋理宗在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狀元,在宋代那個時候,文學相當發達,能考取狀元,足以見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開慶初年,元朝軍隊開始攻打宋朝,在鹹淳十年,由於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當時任贛江知州,他此時就號召聚集了數十萬的兵眾,之後一直在江西與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嶺南,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

從容殉國

文天祥被抓住後,由於當時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員,因此王積翁就推薦了文天祥,說”南宋沒有一個能趕得上文天祥的“,當時勸降文天祥用來很久,知道最後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倘若能應為寬赦,我以道士的身份迴歸鄉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馬就給了高官,不僅亡國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還把自己的生平報復給拋棄了。”這就是在《宋史》中所講,文天祥投降的條件,不過當時劉夢炎沒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號召人們抗元,把他們一起釋放的十個人置於何地。結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終沒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藉口,沒被釋放,結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國,給後人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們漢人的名族英雄,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敢於反抗,不論敵人多麼強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於國家,不判國,這樣一位名族英雄,應當永遠被我們所銘記所學習。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臨死前也沒下定決心要殺他,文天祥也不是在臨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後提的,這個時間與他的死之間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兩次自殺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敗被俘。,趁機吞食腦子(過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殺,但可惜,並沒有死,隨後,文天祥被押解去見元軍將領張弘範。張弘範企圖勸降文天祥,讓其勸降其戰略伙伴張世傑,被文天祥多次拒絕,最後還寫了《過零丁洋》出來“交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傳誦至今。

隨後,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飯,以圖自殺,結果又一次活了下來,“既不畏死,何以畏生”,於是,文天祥又開始恢復吃飯。

“投降”條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為他所用,而身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選,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聖旨後,提出了他“投降”的條件。

“國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報國。倘若被寬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鄉,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假如馬上許以高官,豈不盡棄平生之抱負。”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宋史》

雖然有不少大臣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鄉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號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脅,最終此事也只能作罷。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動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沒辦法,只得繼續關著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來問文天祥,“汝何願?”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為宰相,此生不願奉二姓,願賜一死則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沒有下定決心,殺還是不殺。一會兒詔令要殺,一會兒又詔令阻止,只不過,就在這詔令之間,文天祥已經從容赴死了,終年四十七歲。

其衣服中留有絕命詩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想來,當初文天祥提出回鄉做道士,也只會是權宜之計,一旦得脫,便會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響應,再欣抗元浪潮。只嘆未能如願,還要被一些居心叵測之人拿來嘲諷,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歷史


文天祥作為中國歷史上精忠報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被世人銘記,而且文天祥的精神長存於世。文天祥在南宋時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也是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還是人人稱頌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文天祥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天下,牽掛著百姓,也用自己的一生將“忠義”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小文天祥就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忠義愛國之士,那一年文天祥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就有機會步入官場為百姓謀福,為國家獻良策。不過那個時候的文天祥對官場習氣並不瞭解,雖然剛剛入朝為官時就擔任了直學士院等職。可是文天祥為人過於耿直,在上書時寫下來很多嘲諷官員的話語,所以文天祥當時結下了很多仇家,隨後文天祥就遭到了這些官員的集體彈劾,後來文天祥沒能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勝出,反而被罷了官。

失去官職的文天祥後來憑藉自己為國效力的忠心再次被皇帝重用,隨後朝廷派他去和元朝議和。結果在議和的過程中因為文天祥言辭過於激烈而被拘禁起來,不過這一次文天祥順利逃走了。逃走之後的文天祥集結兵力攻打元朝,後來因為作戰不利被元朝俘虜,從此之後文天祥就被關押在大牢中,身心備受折磨。

文天祥在關押的三年期間有很多人前來為他求情,希望忽必烈可以釋放文天祥,可是忽必烈又不是傻子,文天祥這樣對國家一片赤誠之心的人,放了他就等於放虎歸山,所以忽必烈沒有釋放文天祥,但是也沒有想到處置文天祥的方法。後來被關押的文天祥終於鬆口了,他還向忽必烈提出了一個要求,只要忽必烈答應了他的這一請求,文天祥就可以投降。

隨後忽必烈就讓文天祥說出了他的想法,原來文天祥是希望忽必烈想將他釋放,讓文天祥以道士的身份示人。文天祥還有充分的理由,他擔心自己以原來的身份投降會讓自己的名節受辱,所以這樣做更加妥當,而文天祥也表示願意投降。

不過忽必烈並沒有答應文天祥,因為忽必烈認為這只是文天祥的一個計謀,一旦將文天祥放出去,讓他成為道士,他依然可以一呼百應集結兵力和元朝對抗,所以忽必烈就沒有答應文天祥的這一條件。文天祥發現自己的計謀被忽必烈識破後,知道此生無望再為國效力,隨後就坦然赴死,直至離世都不忘忠義二字。


歷史小地主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義時寫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報國大義凜然寧死不屈錚錚鐵骨的精神,令人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壯舉表現出英雄的氣節和愛國情懷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為座標榜樣力量激勵鼓舞后人忠於民族報效祖國凌雲壯志,在元軍順江而下之際文天祥變賣家產充軍費積極組織各路人馬抗擊元軍輾轉廣東多地與元軍交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元軍所俘元軍主將讓文天祥規勸南宋大將張世傑率軍歸順元軍被文天祥斷然拒絕被押解京師,忽必烈為能迅速平定南宋軍民抗元義士對文天祥百般勸降利誘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絕了忽必烈,文天祥對南宋從小:到大赤城眷戀和情懷都難以割捨和泯滅有國才有家無論高管厚祿都絲豪改變動搖文天祥對南宋滿腔熱血愛國情真文天祥仍堅貞不屈選擇了捨生取義慷慨就義的報國之心讓南宋軍民矢志不渝堅持到底決心和意志讓南宋重新振作重現光芒輝煌。至於什麼投降條件是為了政治需要添寫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們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中也激發我們民族愛國奮戰的精神和鬥志和勝利的信心。


用戶7489047083528


論及文人風骨,必談文天祥,他可謂是古代知識分子中的一個標杆人物。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軍俘虜長達三年,期間多次被威逼利誘勸其投降,甚至被忽必烈許以宰相之位來勸降,但文天祥寧死不屈。文天祥雖然最終以死明志,可是他卻曾提出過極易被滿足的條件,只待忽必烈答應,就可以投降,但為何最終還是被殺?

在元軍初入中原時忽必烈求賢若渴,他曾多次尋求才能卓絕之官。王積翁向忽必烈力薦文天祥,表示整個南宋都無人出其右。忽必烈大為震撼,便派他去勸降文天祥。此時的文天祥雖然被元軍錦衣玉食地供奉,但他卻經常靜坐一夜,身體已經是強弩之末。

面對王積翁的勸說,文天祥回覆,國破家亡只能以死報國,不可以將自己的抱負置之度外。除非有寬赦,讓他可以做江湖道士迴歸故里,脫離俗世,才能給元作為顧問。王積翁等前朝舊臣極力勸說忽必烈答應此事,但曾在勸降時被文天祥訓斥過的留夢炎卻堅決不同意,加之有人以他之前起兵抗元一事作為藉口,忽必烈最終沒有答應。

其實忽必烈本人還是十分惜才的,文天祥最後一心求死,忽必烈答應後還於心不忍,想再下詔阻攔,可惜文天祥已死。既然忽必烈如此看重文天祥,文天祥又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讓他為己用,他為何卻閉口不應呢?只是為了大臣的幾句話嗎?

首先文天祥此人生而正直,為元所用的可能性極低。文天祥自小就對歐陽修等以“忠”為諡號的大臣羨慕不已,立志躋身其中。後來入朝為官,當時賈似道把握朝政,橫行霸道。宋度宗在去祭祀時,恰逢雨天,胡貴妃的父親就建議皇帝回宮。此舉卻讓賈似道心懷不滿,他藉口告老還鄉來要挾皇帝。皇帝無奈,只能讓胡貴妃削髮為尼,賈似道這才讓步。

文天祥聽聞此事便寫制誥諷刺賈似道,被賈似道懷恨在心,多次找人彈劾打壓他。但文天祥仍然堅持自我,效忠於君,無愧於民。後來元軍入侵,長江上游已經告急,也是文天祥率兵勤王。被俘後能堅持三年不屈服,可見文天祥之風骨。這樣的人不懼各種危險,也不被利益誘惑,不可能投敵叛國。忽必烈明白,即使釋放文天祥,他也不太可能為自己所用。

那就帶來了下面的問題,文天祥被釋放後,很有可能再度抗元。一個德高望重之人,他的號召力是驚人的。更何況在所謂的“異族入侵”的時候,一旦文天祥起兵必是民心所向。起初宋朝命各路兵馬勤王時,就是文天祥號召各路英雄豪傑,短時間內便聚集了萬人之多。他散盡家財作為軍備之用,凡是與親友論及國家大事,便泣不成聲。

就算是投降元軍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文天祥的忠義,不忍心與他針鋒相對。這種能讓內部凝聚,讓敵人佩服的人,一旦放回就是元朝的隱患。忽必烈雖然惜才,卻不願意自掘墳墓,只能感嘆道不同,不相為謀。

綜上所述,文天祥的投降條件看似是降,其實還是隱含對故國的深刻眷戀。只可惜這樣一位英雄人物生不逢時,不過也是這等亂世,才有機會成就這等英雄,他稱得上是幾千年中國人堅持風骨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