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實在太大太重了,除非它是空心的才合理,可能麼?

哈爾濱瑤哥


問題先放一邊,首先了解一下“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本質!實際上,月球並不是圍繞著地球運轉,準確地說是圍繞著地球月亮系統的質量中心在運轉,只不過由於月球之間相對地球很小,只有地球的1/81分之一,地球月亮系統的質量中心與地球質量中心相差不大,所以通常我們默認為月亮圍繞地球運行!

同樣的還有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也是如此,宇宙中天體之間的相互運動都是如此!比如宇宙中有很多雙星系統,質量相差並不大,圍繞著彼此旋轉,其實是圍繞著雙方的質量中心旋轉!

明白了這點,就會明白月亮圍繞著地球運行(暫且這麼說)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也不能說月球的質量太大了圍繞著地球運行不正常,事實上,即使月球質量再大一些也不是問題,只要速度距離合適就可以!

月球相對於地球的質量比在太陽系確實很大,達到1/81,第二位的冥王星衛星和冥王星質量比僅為1/2000,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當然更不能說明月球是空心的!

科學界普遍認為月球與地球一樣是實心的,這種觀點當然不是隨意的猜測,是有根據的,最明顯的就是根據地震波或者月震波來分析地球月球的內部結構,所以有些人提出這樣的質疑:你沒有挖穿月球怎麼知道不是空心的?這種質疑就無趣了,人類是智慧物種,不是什麼問題都需要直接面對,就好比我們不用飛到太陽內部親眼看看裡面是不是核聚變反應一樣!

對於“月球空心論”,更像是一種陰謀論,甚至有人說月球內部是外星人極地,完全主觀臆斷的想象,即使是月球內部,巨大的壓力也不可能讓任何生命存在!


宇宙探索


月球是空心的猜想,由來已久,但天然依靠引力聚集形成的形體,斷不可能是空心。因此甚至有人認為月亮是“人造的”,至於誰造的,猜測可能是地球已經滅絕的超級智慧文明,或者光年之外的智慧文明拜訪地球留下的。

通過月震測量,以及諸多現代科學儀器探測表明,月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心球”,甚至還擁有和固態行星類似的內部結構,存在實實在在的月核、月幔、月殼。

認為月球空心的理由,主要有2個堅實的理由:

  1. 1969年,在“阿波羅”11號探月過程中,當兩名宇航員回到指令艙後3小時,“無畏號”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面,離墜毀點72公里處預先放置的地震儀,記錄到了持續15分鐘的震盪聲,後來的幾次人工實驗都有過類似的記錄。

  2. 月球的密度比其他的固態行星密度更低,尤其是月核的密度低於月幔。

第一種說法主要認為固態行星是不可能的有這麼長的震動,比如地球最長的也就1-2分鐘,而第

這種說法後來都有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學家解釋過:

  1. 更長的衰減時間只說明月震波在表層衰減得更慢而已,從後來對月壤月岩的分析得知,月球表面比地球乾燥的多,這導致月震波可以衰減的很慢。另外,撞擊的地方距離月震儀只有72公里,衝擊波不可能去了一趟月球內部再被反射回來。

第二種說法,前半句並不能說明什麼,行星衛星的平均密度由很多因素決定的,而月球的平均密度實際上在太陽系的行星衛星中是排老二的,真是空心的不可能如此的,而後半句完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胡扯,實際上月核的密度比月幔大多了。

科學新視野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體積為地球的1/49,而質量為地球的1/81,而太陽系的其他衛星與行星的體積與質量比例都遠小於這一比例,比如地月之外比例最大的是海衛一與海王星,前者與後者的體積質量比也沒有超過1/2000,因此月亮如此巨大的天體卻是地球的衛星,這是太陽系中一個奇葩的存在。


本人很小的時候就在一些科普讀物上看到了月球是空心的這一說法。並且在很長時間中對此沒有懷疑,因為有說法說月球密度很大,如“阿波羅”登月計劃帶回來的月表岩石密度甚至要比地球密度還大一些,這樣的話,那麼月球的總質量應該比目前測得的質量要大,但是月球的體積雖然大,質量卻沒那麼大,因此懷疑它是空心的。



另一個反映月球空心說的情況就是月震了,據說1970年4月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當時登月的“阿波羅”13號飛船服務艙裡的液氧貯箱突然過熱導致爆炸,一截15噸重的火箭金屬部分墜向了月球表面,撞出了一個隕石坑,而當時放置在月球表面的地震儀記錄到了長達3小時的震盪餘波,就好像木錘撞擊了大鐘的聲音嗡嗡作響,毫無疑問大鐘都是空心的,而有人認為如果月球是實心的,這種聲音只能持續一分鐘左右。

月球空心說還使得一些人相信月球裡面是住著外星人的,裡面或許有外星文明的基地,而且規模龐大。




那麼真會是這樣的嗎?月球真是空心的?這其實基本是不可能的,物理學原理就決定了月球這麼大的星球不可能是空心的,月球的直徑達到了3476.28公里,在太陽系的所有衛星中質量可排第5位,如此巨大的星球會有非常大的引力,當然上面的重力也會非常巨大,但是當一個星球的形成的時候,如果它的直徑超過200公里,它的中心位置就會在強大的壓力下岩漿化,也就是說其地層無法承受超過100公里厚度的質量壓力,這也是我們地球的地殼平均厚度只有17公里的原因,最厚的地方也不過六十公里左右,再向下面就全部都是岩漿了。而月球的直徑達到了3400多公里,月球的地層並不足以支撐其中心位置成為空洞,因此,月球不可能是空心的,因為它太大了,如果是個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或許內部可以被掏空,但是月球這樣大的天體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果月球不是空心的,為什麼月球岩石密度比較高,撞擊的聲音會迴盪很長時間呢?

先說月球岩石密度,其實月球表面的岩石並非是月球本身形成的,因為月球經常受到小行星的撞擊,表面的岩石很可能來自宇宙太空,即便是月球自身形成的岩石,這塊岩石也不能代表月球的平均密度,任何一個星體其不同位置的密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也都知道月球的表面大都是月壤,而月壤的密度相對就要比月球圓時低很多。


再說月球上撞擊的聲音類似鐘聲。這其實是由於月球內部的岩漿活動處於停滯狀態,而且月球不同區域中的密度很可能並不相同,密度大小的不均也容易產生類似有空洞的聲音,所以上述的兩個條件,並不能證明月球就是空心的。所以前面所說的兩個證據實際上是很無力的,並不能證明月球是空心的。

月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而質量為地球的1/81,這個密度其實和地球的密度也並沒有相差一倍,其密度比在太陽系的各大衛星中也屬於正常水平,因此月球不可能是空心的,這種說法可以休矣!



科普大世界


有人說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實在太大太重了,除非它是空心的才合理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它的直徑是3470千米,體積是地球的1/49,質量則是地球的1/81,從太陽系行星與衛星的比例來看,確實大了點,但不能因為大就懷疑人家月球撒!但一直有一種傳聞認為月球是空心的!到今天為止我們也很難考證這個觀點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大概的說法有兩個來源:

一是兩位蘇聯天體物理學家米哈依爾·瓦西里和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分析了從月球帶回的岩石之後,撰文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他們認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產物。15億年以來,月球一直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內部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

二是NASA在上世紀70年代登陸月球時,曾經用上升級火箭撞擊月球實驗,結果月震儀接收到了持續不斷的震盪,看上去就像大鐘上"Duang"的撞了一下!

當然除了上述幾個空心理由外,還有如下幾個理由,別以為很幼稚哦,還挺有說服力的!

三、月面撞擊坑都很淺,甚至猶如一層硬殼保護層

四、月球密度比地球要低得多,因此它是一個空心結構

我們先不忙來給出月球是否是空心的答案,以上幾個理由,我們一條條來羅列事實,看看是否能成立!

一、關於蘇聯天體物理學家米哈依爾·瓦西里和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

對於這個結論我們只能呵呵了,作為天體物理學家,怎麼能如此不專業,一塊月岩的分析就能得出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還能能發表在真理報上!我們相信兩位天體物理學家不會給出如此論調,最大的可能是斷章取義,比如將兩位物理學家的假設性理論摘取了,藉以科學家的名義夾帶了某個編輯的私貨,這種案例是很多的!

二、NASA在月球上的撞擊實驗,產生的震盪經久不息,得出結論是月球空心!

其實NASA當時的結論是月震儀精度不高,並不能判斷月球內部的結構!將NASA的結論篡改為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是謠言的另一種模式,而這種非常具有迷惑性!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即使月震經久不息又能代表什麼?月球表面乾燥無比,不像地球有那麼多山川河流,還有海洋等多種阻尼性質的結構,月震經久不息,地球震盪很快結束,這不是證明了地球是實心的麼?

儘管月球比較小,但仍然有類似地球一樣的結構,從外部到內部有月殼、月幔以及月核等三個層圈。月球的各個圈層分解主要是月震波速變化為依據,在月殼中,地震波速變化是比價平穩的,但在月幔和月殼交界處,有些部分並不連續,而是會發生突變。這主要是月層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月殼向月幔過渡了!這個位置大約位於月表一下約65千米處,阿波羅的月震實驗表明,從此處開始,月震波速從7千米/秒上升到8千米/秒!因為空心結構不再支持月震波傳遞

這句話圈出來,要考試哦,如果是空心結構的話,阿波羅月震實驗就不會有這個結果了!

三、月面撞擊坑都很淺,這是為什麼?

這可能是最能迷惑人的一個觀點,月球薄薄的表面下有一層高強度外殼,因此小行星根本無法撞穿這個結構,因此月球表面留下的都是淺淺的隕石坑而已!但事實上只要從撞擊過程來了解下我們就知道,只有質量比較小的隕石才會留下明顯的坑,而超級隕石撞擊則直接導致熔岩湧出,會將撞擊坑填平,因此我們根本就見不到那個深深坑!

上圖是雨海和冷海之間的柏拉圖環形山,直徑高達100千米以上,這個巨大的結構已經不能用撞擊坑來形容了,因為中間幾乎就和月海一樣的結構!

上圖就是大型小行星模擬撞擊下的“撞擊坑”,這幾乎是可以用岩漿海來形容的一個世界,因此在月面不存在超大型撞擊坑,只會存在“月海”!

各位有興趣可以數數,月球正面有幾個海,這些都是月球形成早期時的超級小行星撞擊下,月幔湧出所致!

四、月球平均密度很低?

這個我們似乎應該從太陽系各大天體的平均密度來比較下,到底是低還是高,或者中等!

月球在這些天體中確實比較低,但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徵,即固態天體的密度和它們的大小大致呈正比例,地球在這些固態行星中比較大,密度也最高,而冥王星最小,密度也最低,大致呈現的比例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天體越大內核越緻密,而表面卻差不多,因此平均密度才會有變化,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那麼冥王星更有理由成為一箇中空的天體,因為它的密度只比水高一點!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有人說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實在太大太重了,除非它是空心的才合理,可能麼?

月球的存在與地球上的生命息息相關,古往今來,人類對頭頂上的那一輪明月都有著特殊的感情。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對月球的瞭解比古時候要多得多,但是月球對我們來講依然非常神秘。

其中最令人感到奇怪的就是,月球的直徑為3476公里(地球直徑12756公里),其體積可達到地球的49分之1,作為地球的衛星,這樣的比例似乎顯得很不合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人提出了“月球空心說”。

1969年,“阿波羅12號”的登月艙(LM)在完成對接後,又被重新丟向月球,在砸中月球表面的時候,其產生的震波居然持續了55分鐘之久(如下圖所示)。

這無疑是“月球空心說”的最好證據,而更讓人好奇的是,在空心的月球裡面,會有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在宇宙中一個像月球那麼大的“空心天體”,絕對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於是人們紛紛猜測,月球很可能就是外星人制造的飛船,他們就躲在月球裡面,偷偷地窺視著地球上發生的一切。

那麼月球如此奇怪,真的是外星飛船嗎?

對於“阿波羅12號”的月震實驗數據,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這應該是月球表面的性質決定的,與月球內部結構沒有直接關係。因為月球表面的岩石非常乾燥,所以震波受到的阻力就非常小,相應的其衰減的速度就要慢得多。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直接去挖月球,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間接探測月球內部的密度分佈,比如說利用繞月衛星觀測月球重力場的變化以及地形地貌,利用先進的月震儀探測月震波在月球內部的傳播狀況等等。

將這些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我們就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月球內部結構,近年來,人類對月球的觀測數據顯示,月球並不空心的,下圖為月球內部構造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已有的觀測數據,月球的體積算是大的,但它的平均密度卻比地球低很多,僅為3.3克/立方厘米(地球為5.5克/立方厘米),也就是說,月球並沒有之前想象中的那麼重。

另外,我們也不必為月球與地球的比例而感到奇怪,因為在太陽系中,還有更奇怪的衛星。

冥衛一(卡戎)

冥王星曾經被列入九大行星之列,後來卻因為個頭太小被踢了出去,降級成了矮行星。然而就是這樣一顆小小的矮行星,卻擁有已知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冥衛一(卡戎)。

冥衛一的直徑是冥王星的一半,其體積達到了冥王星的8分之1,如此奇怪的比例,使得冥王星和冥衛一的質心直接落在了冥王星之外,它們的運行情況大概是下圖這樣的。

更有趣的是,由於冥衛一的質量相對於冥王星來講很大,所以它們之間是互相潮汐鎖定的,也就是說,假如你站在冥王星上,你會看到冥王星的“月亮”會一直掛在天空中的某一個位置,一動也不動。

“月球上有外星人”這種說法非常地引人入勝,在我們的內心裡多多少少都希望這是真的。然而事實卻告訴我們,雖然目前仍然不能全盤否定這種說法,但是隨著我們對月球的瞭解越來越多,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在不斷地降低。


你認為月球的存在與外星人有關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通靈人傳來的高維信息說月球就是空心的。

星球都是空心的。

地球內部有地心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