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清朝的皇帝哪幾個算昏君?

史海深處



宜山閒者出版社


何為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明朝首推明英宗朱祁鎮,前期寵信宦官王振,聽信讒言,執意御駕親征,帶領京城三大營全部兵力征討瓦剌,由於軍師白痴,一意孤行,對王振聽之任之,在土木堡被瓦剌騎兵包圍,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行數十位國家忠臣陣亡,包括靖難名臣張玉的後代英國公張輔,之前張輔曾征討安南,全勝歸來,也死在了此次戰役,英宗本人被俘,王振也被帳前大將樊忠用雙錘打死。土木堡之變致使大明元氣大傷,若無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大明將重蹈宋之覆轍。

英宗復位後,又殺掉于謙,寒了天下士子的心;任用徐有貞、石亨等奸佞,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明朝衰敗從此開始。

清朝首推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他是清朝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在英法聯軍進擊北京時,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總管園務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次日遭到搶劫之後被焚燬殆盡,中華瑰寶毀於一旦。

咸豐帝肥碩且好色,在熱河也不耽誤沉迷美色,還天天飲用新鮮鹿血為其滋補。在熱河行宮的咸豐帝還喜歡上了戲曲,並寵信肅順。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病重,任命肅順、載垣、端華等人為顧命八大臣,十七日駕崩,幼子載淳登基,是為同治皇帝,因子年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西太后慈禧聯合東太后慈安、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後慈禧又害死慈安,罷免恭親王奕訢,獨攬朝中大權,在同治、光緒兩朝握有實權,是大清的實際統治者。咸豐皇帝識人未清,不僅認不清自己的大臣,也不瞭解自己的老婆,也沒有漢武大帝殺母取子的魄力,導致大清衰敗不堪,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嗚呼哀哉!

僅個人看法!


林中聽炫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清朝(1636年 -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共計276年;兩個朝代國祚驚人的相似,時間跨度都很長,足有兩三個世紀;

大家思維裡的昏君一般都是耽於遊樂,沉迷酒色,荒淫無道,殘暴嗜殺;

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中後期的幾個皇帝符合其中一些標準;

1、明英宗在位期間的 土木堡之變,不但自己被搭進去了,成了階下囚;更為遺憾的是將明朝前期的軍勳集團,靖難之變的功臣宿將,明軍八大營精銳損失殆盡;之後的明朝對於大漠的蒙古多采用防禦為主,攻守易勢;基本上放棄了對大漠的主動干涉;明朝前期以來的形成軍功勳貴、皇權和文臣之間的勢力均衡被打破;導致中後期的皇帝過度依賴宦官;宦官專權亂政雖然沒有唐朝那麼嚴重(唐朝晚期宦官能行廢立之事,操縱君王生死),但也動搖了明朝的根基!

2、明憲宗時期,設立皇莊,開啟明朝土地兼併之先河,皇莊一般由宦官管理,宦官蓄養一批地痞無賴,“佔土地、斂財物、汙婦女”;無所不為,皇莊、王莊的出現不僅與民爭富,而且也動搖了王朝的基礎;

3、明世宗、明神宗 在位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個特點,動不動不上朝,長期不理朝政;但是他們懶政,國家也能正常運轉,因為明朝的內閣還是相當能幹,萬曆幾十年不上朝,還有萬曆三大徵!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封建君主制集大成者,每代帝王都算比較勤政,無大過;但因 “千古未有之變局”,在近代化的進程中壽終正寢!

如果算上一個昏君,乾隆晚期的昏聵與奢侈可以算在內。

六次南巡,當然有視察河工,聯絡南方漢族士紳的目的,但遊樂性質更大,耗費錢糧人力無數、奢侈無度。後又任用大貪官和珅,貪腐程度空前絕後。官吏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於下屬,下屬虐取於人民,於是貪墨橫生,吏治大壞!

發動的大小金川之戰 ,以及與緬甸 和 安南的戰爭,損兵折將不說,耗費錢糧無數,做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有人說,清朝的衰退始於乾隆!

明朝晚期-清朝(16-18世紀),這兩三百年間,西方正處於翻天覆地的變化,上至君主-下到庶民,都有創新變革思進的的思想和意識;’而明清兩朝都無不海禁,閉關鎖國、固不自封,中國開始全方位落後於西方!所以說明清兩朝也許是封建化制度的頂峰,但何嘗又不是中國的不幸!!!


塞上吹楊曲


明朝的皇帝,都是較為個性之人。有喜歡木工的、二十年不上朝的、有迷戀丹藥的,但是為什麼明朝一直被史學家津津樂道呢?原因在於,即使明朝皇帝不理朝政,但他可以依賴一整套的文官制度保證國家的行政力、執行力。同時,明朝所有在位的君主,都堅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精神可歌可泣,值得欽佩。

清朝的皇帝,都是較為勤勉的君主。清朝時期,君主集權制到達頂峰,從此,君主事必躬親。所以清朝的皇帝上班都比較累,一天十二小時工作制,長年無休。但是清末,君主割地賠款,損壞中國的國家利益,民不聊生,中國逐漸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對象。沒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概。


讀史冠今


明朝有幾個,清朝幾乎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