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書,一茶,一知己

一個人到底要如何度過一生?很多人以為,有錢就是命好,活得逍遙自在;有的人以為,位高權重最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有的人以為,歸隱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屋前種花,屋後種菜......

其實,你夢裡的生活,多半是想象而已,並不會真正實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每個人生階段,也有不一樣的煩惱。大部分的人,都是被物質的世界吸引了,心中有了慾望,並且永遠都在為慾望而奮鬥,慢慢在慾望中迷失自我。

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當你到了一定的年紀,忽然會明白,人活著,需要的東西不要太多,只有內心的安寧,才能讓你得到幸福。

人這一生,一書、一茶、一知己,知足常樂。遠離城市的喧囂,放下心中的煩惱,活得簡單安靜,心安就是福氣。

一書,一茶,一知己

一杯茶,初喝是苦澀的,但慢慢就有了茶的回甘,真是妙不可言。

冬日裡,可以煮雪烹茶,一杯溫暖的茶,慢慢從嘴裡到胃裡,再暖遍全身,這個冬天就不冷了。邀三五好友,一起吃茶,有說有笑,冬天也不會寂寞。或者你一人獨處,慢慢吃茶,品出茶的味道,品出人生的冷暖。

席慕蓉說:“貧窮不是羞恥,富貴也不是罪惡,粗茶淡飯與錦衣玉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我們有愛,孩子們就會有笑容。”

不喜歡茶的人,都說茶太苦了,嘗一口,就馬上吐掉了。其實,茶如人生,先苦後甜,粗茶淡飯裡,往往孕育著人生的幸福。比方說,一個想要當發明家的人,一輩子都在琢磨著如何創新,他把身邊的鍋碗瓢勺等物件當成了試驗品,經過了反反覆覆的改進和嘗試,就發明了更好的東西。我們都看到了他的成績,卻不懂得他背後的苦。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能夠吃苦的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成功的人都是“十年磨一劍”,都是暗下苦功夫。

當你的人生,苦盡甘來,你會笑得更燦爛,心中的甜蜜會慢慢湧出來,如泉水一般,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你要明白,苦是一陣子,甜是一輩子,這是茶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

一書,一茶,一知己

一本書,看起來枯燥無味,但越往深裡看,越津津有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是智慧的結晶,是最安靜的老師。當一個人坐在安靜的角落,手裡拿一本書,慢慢讀,認真讀,一切的煩惱,都會慢慢淡忘,來來往往的人流,都和自己無關。人生就在字行之間行走,生命就變成了一抹書香。

一個愛讀書的人,充滿了正能量,說話慢條斯理,做事有頭有尾,做人以德服人。書中的智慧,不僅可以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還會改變一個人的容貌。面善的人,多半是讀書人。古時候,把讀書人當成“酸秀才、窮書生”,是有一點的道理的。但是讀書人真的不窮,心靈是富有的。

當你感覺心煩意亂的時候,就讀一讀書,讓自己學會獨處。放下手機,忘掉所有的不愉快,從書本里找到人生的安靜。或者你還可以讀一些技能方面的書,讓自己成為某個行業的精英。

不讀書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古人說:“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這句話,放到現在來看,還是正確的,雖然現在很多人不會捧著書本看,但也會通過網絡看書,尋找一些有意義的文字。

一本書,就像早晨的一縷陽光,輕輕地從窗臺上擠進屋裡來,又擠進了你的心房;一本書,就像一滴雨露,滋潤了萬物,折射了陽光的七彩;一本書,看起來是一堆文字,其實是“夢裡的詩和遠方”。

讀書的人,擁有了更好的心態,看淡了得失,懂得了捨得,人生返璞歸真,靈魂更高貴。人生多少事,看淡了,一笑而過。

一書,一茶,一知己

張愛玲說

:“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來。”

喝茶,看書,有知己作伴,這樣的日子,誰都想。生活很累,但沒有人理解自己,唯有知己,說話讓你暖心,做事讓你放心,即便今生無緣在一起,不會朝朝暮暮,但一定心有靈犀。

真正的知己,永遠在心上,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有人說:“異性知己,是這輩子愛而不得的人。”如果不是因為愛,怎麼能夠一生思念?愛是一切美好的“源泉”,愛是一切希望的“開始”。

當然,也有人把書、茶、酒當成知己。這樣做,也實屬無奈,如果現實生活中有人懂得自己,怎麼會借酒澆愁,又怎麼能獨自吃茶。把物當成知己,到底是不如把人視為知己。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變成了家庭的頂樑柱,上有老下有小,從來都活得不容易。可是有沒有辦法呢?唯有咬牙堅持,肩膀累了,就用脊背扛起來;脊背壓彎了,就用意志力扛起來。事業垮了,精神不能跨。這樣的年紀,遇到了知己,那是何其幸運,心有了依靠,再苦再累,也不覺得累,幸福在心中,溫暖在心中,希望在心中。

黎裡說,“水流最靜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人生最好的時候,是心最安靜的時候。安靜的心,是深沉的,就像一粒種子埋藏在土裡,經過了整整一個冬季,在春天裡,突然冒出來,變成了蓬勃的生命。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你煩惱太多,希望太少。當你煩惱不休的時候,一個人獨處,看書,喝茶,靜靜地等待知己......如此,就好。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