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導言

“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的序幕,趙、魏、韓三國加入到諸侯的爭霸中。一時間中原大地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以戰為名的時代開始了。

三國之中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圖強,坐上了霸主的寶座。隨著時間的發展,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穩坐霸主寶座,成為了諸侯公認的第一強國。而趙國則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勁敵,成為唯一可與秦國抗衡的第二強國。

趙國軍事產生質的飛躍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是分不開的,恰恰是這場將趙國帶向巔峰的軍事變革,也將趙國帶向了谷底。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本身具有侷限性,它的根本弱點在於只強表明,不強根本,只強一時,不強久遠。下面筆者將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來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一、“胡服騎射”並未使得趙國的綜合國力大增

戰國時期,諸侯彼此攻伐,綜合國力的強盛與否是這個國家存亡的重要因素。那麼到底何為綜合國力呢?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筆者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軍事實力強勁,軍隊士兵驍勇,戰車堅固,兵甲精良;
  • 國民人口眾多,田業發達,農業生產效率高;
  • 舉國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君賢臣正;
  • 法制健全,民無私鬥,社會穩定;
  • 國庫充盈,戶有餘糧,經得起饑荒與戰亂;

從以上五點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顯而易見的是,經過

“胡服騎射”,趙國的綜合國力並未增長很多。下面筆者將從以上五個方面分別闡述趙國所存在的問題。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趙惠文王(劇照)

(一) 強上加強的軍事實力

“胡服騎射”最大的作用就是極大的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使之軍事實力可以與秦國匹敵。但趙國軍事實力瞬間強大並非僅僅是改革的緣故,而是趙武靈王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為何如此講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1. 趙國國民雄健尚武,民風彪悍;尚武且重利,多俠義之士,是燕趙地區民風的典型氣質。趙國人民的尚武習性為趙國發展軍事打下了深厚的社會基礎,以此組建的軍隊必定勇猛頑強。
  2. 遊牧民族的深刻影響;趙國地處中原與遊牧民族相接的人文地理環境,而且趙自獲得封地之初就頻繁與婁煩、胡楊等遊牧民族戰鬥。長期與遊牧民族征戰,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果的同時,遊牧民族強悍又尚武的鬥爭精神也在浸染一代代的趙人。
  3. 內憂外患的國內外形勢;趙國無論在建國之初還是在建國之後,都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威脅,既有內憂又有外患。趙氏當時在晉國當卿族時,就在與諸卿明爭暗鬥,還差點被智氏聯合韓魏滅掉。後建立趙國之後,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趙國軍民一方面要應對諸侯國的日益激烈的吞併戰爭,另一方面還要應對來自周邊遊牧民族的威脅。趙國軍民始終在憂患中前進,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國破家亡。

可見,趙國軍事力量的強盛是有其先天基礎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革使得趙國本身已經很強的軍事實力變得更加強大。

眾所周知,改革的目的在於改進完善並健全符合國情的制度,並且能起到提升國家短板,提高綜合國力的作用。

遺憾的是,“胡服騎射”僅針對軍事力量實施變革,並未起到真正提高綜合國力的作用。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二) 農業生產未得到顯著提高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冷兵器時代糧草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爭不僅僅是比拼軍事力量,還比拼後勤保障。

趙國本身人口眾多,但農業並不發達。趙國民眾長期重商輕農的觀念未能通過改革得到改善,故而趙國的農業發展依舊步履蹣跚。

趙國境內多山脈、河流等,缺少適宜農耕的平原。趙國民眾不能像其他諸侯國一樣依靠傳統的農耕來維持生活,趙國的農業也不像其他國家那麼發達。在自身條件受到限制的基礎上,要想發展就得提高生產力,加大對農業器械的投入,讓國民能夠高效的生產,用以彌補先天劣勢。

但是“胡服騎射”未拿出有效的措施用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不但如此,還有相當一部分趙民被秦國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所吸引,跑秦國去從事農業發展了。此消彼長,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與趙國改革之後軍事上取得的巨大成效對比,緩慢的農業發展極大的制約了趙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三) 國民成分複雜,君民同心難以達到

趙國地理位置特殊,與多個遊牧民族接壤,在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融合,使得趙國的民族結構變得異常複雜。

受到嚴酷的自然環境的影響,趙人的風氣在多元自然環境與民族結構的影響之下,養成了雄健彪悍的習性。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在趙國國內,豪傑俠士比比皆是,國民私鬥成風,認可“能動手就不吵吵”的解決方式,用自己的技能來解決身邊的矛盾衝突,這明顯不利於趙國法令的有效推行與趙國民眾之間的團結。張儀曾經這樣對秦王說道: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戰國策》

可見,當時改革之前的趙國,內部君民信任危機已經到了可以亡國的地步了。

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武靈王帶領趙軍南征北戰,吞中山、破婁煩、擊東胡,在兼併其民的同時,無疑會更進一步促進與北部遊牧民族的交往融合。多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內部的鬥爭與矛盾也是在逐步加劇。這個問題沒能通過改革得到解決,趙國的國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 頑固勢力根深蒂固,政局不穩

趙武靈王在推行改革中遇到了公子成、李兌等守舊勢力的抵制,但是由於趙武靈王推行力度較大,公子成等佯裝支持,伺機而動。而趙武靈王依舊對他們重用,公子成、李兌等人手裡仍舊掌握了大量的權利。

趙武靈王別出心裁“欲兩王”,趙章於沙丘宮發動政變,想要殺掉趙何。由於老臣肥義隻身犯險,趙何逃過一劫。隨著公子成、李兌的率兵趕到,將情急之下躲進趙武靈王宮殿內的趙章抓出來斬殺。政變可以說是已經被鎮壓,但是他們面對被重兵包圍的趙武靈王,又怎會放棄這一次除掉趙武靈王機會呢。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史記·趙世家》

結果倆人直接將趙武靈王圍困在沙丘宮內,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內。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趙章(劇照)

趙武靈王死後,公子成在朝堂內部有了很大的話語權,幼主趙何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的聽之任之。守舊派重新佔據了主動,自此趙國國力開始由向外擴張改為了被動防禦,國力也在急轉直下。

(五) 國庫儲蓄不足,對抗戰爭與災禍風險能力差
趙國國內各民族成分複雜,疆域遼闊,內部山川河流居多,適宜農耕的平原較少,加之農業器具等落後,趙國實際的農業生產沒有取得顯著的提高。

在此條件下,趙武靈王不斷東征西討,不斷的對外進行武力擴張,常年的攻伐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無疑也消耗趙國的國力與民力,因此趙國在看似外表光鮮的背後,並未攢下足夠的物資來對抗天災人禍。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胡服騎射

二、“胡服騎射”使趙國走向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

基於以上幾點來看,“胡服騎射”雖然未使得趙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的提高,但它畢竟使得趙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怎麼反而使得趙國走向了衰亡呢?筆者通過反覆思索論證,得出來以下幾點原因:

  1. “胡服騎射”在未使得趙國國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又使得趙國走向了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胡服騎射”後,趙國所處的自然、社會、周邊環境仍然惡劣的情況下擁有了超越他國的軍事優勢。為了爭奪更好的生活環境與經濟利益,趙國上層產生了以武力來開疆擴土的思想。在用武力吞中山、破婁煩、擊東胡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之後,趙武靈王有了“吞秦”之志。喬莊打扮親自深入秦國偵查,在政治經濟還處於明顯落後的情況下,敢於和強秦爭鋒,無疑是趙國高層傲慢與黷武的體現。
  2. 軍國主義本身帶有極大的弊端,趙國統治者過度重視軍事發展,忽視了政治,經濟改革的重要性;“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沒再進行重大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僅單純追求軍事實力與武力擴張帶來的直接利益,忽視政治與經濟改革,使得趙國的政治、經濟、農業等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隨著越來越重視征戰,軍隊數量在急劇增長,所需要的後勤保障也越來越多,百姓身上的擔子也就越來越重,國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政治不革新,舊貴族依舊掌握大量的權利,使得大批能臣武將被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原本存在的矛盾更得不到改善,長此以往動搖了趙國的根基。
  3. 趙國統治者頻繁主動對外發起戰爭,加劇了國力軍力的消耗;趙國最後五代君主在“胡服騎射”之後主動對外發動戰爭達三十次,規模與次數均超過了趙國建國到趙武靈王時期。常年攻打別國,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弊端也尤為明顯。簡而言之為以下兩點:(1)增加了國民的負擔,徭役賦稅增加,與統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銳。(2) 趙國樹敵頗多,在外交上也將自己置於不利的局面,對外作戰一旦失利,幫助者甚寡。
從“胡服騎射”的侷限性入手,看趙國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趙孝成王(劇照)

上黨來投,本不佔理的趙國面對巨大的誘惑仍舊想據為己有不惜與秦國開戰,連年征戰下來,趙國與秦國的差距早已不是一丁半點。持續三年的長平之戰最終以趙國的慘敗告終,四十五萬士兵一戰損失殆盡,趙國國內成年男子嚴重大減,自身的發展也遭到了嚴重的干擾與破壞。在強敵環繞的戰國末年,註定會走向滅亡。

編者結語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因單獨注重軍事實力的提升,忽視政治、經濟、法制上的建設,存在明顯的侷限性。但是趙國諸君均未曾拿出有效的措施來完善制度,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是在武力擴張,窮兵黷武的路上越走越遠。連年的對外征戰,一方面嚴重的損害自身的民力國民,增加國民負擔,使得國家內部矛盾逐步尖銳,國內財富得不到有效的積累。另一方面連年的對外擴張,使得趙國樹敵無數,舉目之下,皆為敵人。集中表現在長平之戰時諸侯無人來救,長平之戰之後燕國又來疲趙,使之不得修養生息。自此趙國一蹶不振,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趙國帶來了一時的輝煌,也對後世的軍事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胡服騎射”這一僅以軍事革新為目的的改革,因其自身的侷限性,也成了一把趙國最終斬殺自己的利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