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健脾祛溼、健脾燥溼、健脾利溼有什麼不同?

盤龍養生堂


只有健脾燥溼,並沒有什麼健脾祛溼、健脾利溼一說,這二個詞是不懂中醫的外行話,或者說是他們自己的臆想。

脾的功能:主運化、升清,統血。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兩方面。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散佈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

脾喜燥惡溼,這與脾主運化水溼的生理功能有關。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可引起溼濁內困,會產生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語言低微,痰多質稠,舌質淡,苔薄膩或白膩,脈象細軟。脾溼在治療方法上就是:健脾燥溼。

祛溼和利溼,是指中藥的功效、作用。像滑石的功效:利水通淋、收斂祛溼;薏苡仁的功效:健脾利溼。等等。

祝大家#健康過大年#!願所有人都健康平安!阿彌陀佛!

我是北京李金波中醫大夫,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大家留言或私信向我諮詢,我會在第一時間給大家解答!謝謝大家,祝所有患者早日康復!

觀看更多中醫知識乾貨,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中醫啟明星”,每天分享原創中醫科普、生活保養常識,寫老百姓看得懂的養生文章,做您身邊最溫暖的中醫管家。


中醫啟明星



小梅醫生養生堂


先了解中國的文字。祛溼,即除去溼毒。燥溼,即乾燥之溼,水份小(如秋天,樹木幹黃,葉落,水份供養不足如干燥,人表現為口唇乾燥,喉嚨乾燥缺水上行,即要升水上行同時又要去溼,多數以滋水和潤燥之藥為主,兩種功能同時進行)。利溼,即利水去溼(包括水溼),也即將多餘有毒的溼,把它從小便排出。三種溼都小不了,白朮,山藥。


肖志業



葉詩影


脾為中土,喜燥不喜溼,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虛寒則水溼氾濫,發為肌膚則水腫眼圈腫,溼困脾土則四肢睏倦,血中有溼則發為身癢,脾虛致小腸分清降濁功能失常則發為洩瀉或大便不通,少陽三焦降濁功能失常則手少陽三焦經痛,小指笫四指關節痛,膝關節腫痛,肝膽疏洩太過則木克土致脾胃虛寒,而產生寒溼,旁走關節則是痛風或風溼關節炎,溼為百病之源,各種腫瘤,婦科炎症皆為溼起。故脾虛則要溫陽燥溼,燥溼清熱,溼熱並重則要清熱利溼,洩瀉及食慾減退則要醒脾化溼,水溼發為肌膚之身癢水出出及水皰則要收溼止癢,風生水起之風溼則要祛風勝溼,溼中用藥各司其職,各就各位,對症下藥,疾病算啥。


譚崧嶽1


健脾祛溼指:是一種醫療保健名詞。是祛除溼邪的總稱,包括化溼,利溼,燥溼等。

健脾燥溼指:用苦味藥祛除溼邪,適於溼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健脾利溼:用利溼藥物使溼邪從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滲利溼,溫陽利溼,滋陰利溼,清暑利溼,清熱利溼,溫腎利水等法,適用於中下焦溼邪。藥物區別:

滲溼

就是淡滲利溼藥,性平味淡,具有滲利溼邪作用的藥使在裡的溼邪從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溼,比如茯苓,滑石,車前草,澤瀉,瞿麥,扁蓄等

燥溼

清熱燥溼藥,清熱燥溼藥治療溼熱性質的疾病,比如溼疹,過敏性疾病,苦參,黃柏,黃芩等

化溼

芳香化溼藥,以化溼運脾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多入膀胱,脾,小腸經。有到水滲溼,利尿通淋,利溼退黃等功效。臨床主要用於內溼症,如脾為溼困,運化失調所致的脘腹痞滿,口淡多涎,嘔吐泛酸,大便溏洩,食少體倦,口膩發甜,舌苔白膩等症。此外對於溼痰壅滯,以及溼溫,暑溫,霍亂,痧脹等症,亦可適當選用,以化除溼濁。芳香化溼藥主要用於溼犯中焦,脾為溼困,運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納呆,倦怠乏力,胸悶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膩等症。常用的芳香化溼藥有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砂仁殼,白豆蔻,白蔻殼,草豆蔻,草果等。

利溼

症見小腹脹滿,小便渾赤,尿頻澀痛,淋漓不暢,甚則癃閉不通,舌苔黃膩,利溼就是以通利水道。常用藥有澤瀉,車前子,車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陳蒿,赤小豆,燈芯草,地膚子,木防已,玉米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