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早年讀書,知道西漢末年有個鮑宣,在司隸校尉任上糾正不法、剛正不阿。我因為也是鮑氏子孫,對他的家世有所留意,繼而得知不僅鮑宣,其子鮑永、其孫鮑昱也都是兩漢時期著名的人物。更有巧合的是,祖孫三人都當過司錄校尉,均以剛直忠誠著稱。鮑永當司隸校尉時,東漢光武帝還鄭重地提醒皇親國戚們要嚴格自律,不要讓鮑永抓住把柄。

鮑氏後人往往以鮑宣祖孫三人為榮耀,為此撰有對聯稱:“族承司隸,派衍參軍。”而下聯中的“參軍”,說的又是鮑氏歷史上的另一位名人鮑照,他是南朝的著名詩人,在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杜甫有兩句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其中的“鮑參軍”說的就是鮑照。

鮑氏是小姓,歷史上像鮑宣祖孫三人和鮑照這樣因功勳卓著或是文采縱橫而被載入史冊的人物其實並不多。如果把鮑氏一族血脈繁衍的歷史看作一條河流,那麼鮑宣祖孫和鮑照就好比是散佈在這條河流上的幾個大港灣。這幾個大港灣,水深可以泊舟,水沛足以溉田,岸浦堅實可以築屋而安居。它們既上承源流,也涵養下游,使鮑氏這條河流源脈不斷、波瀾生動。不過,除了這幾個大港灣,這條鮑氏之河必然也還有許多宜居宜止的汀岸、讓人駐足流連的洲渚,只是鮮為人知而已。

當然,鮑氏之河只是一種比喻。這個比喻因我近日赴濟南市歷城區的遊訪而起。此次遊訪本來與河流無關,也與鮑氏無關。只是因為“入國而問俗”,剛到濟南就與主人聊起濟南與濟水的關係,於是冥冥之中便註定了我此行必定有一個與鮑氏之河的因緣際會。它首先緣於濟水的話題,由濟水而濟南,再由濟南而鮑氏。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濟水在古代是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的四大河流之一。雖然後來屢次遭受黃河侵道,但在之前相當長時期內濟水是有獨立的源流並且獨自入海。濟水流域曾經是中華文明繁衍興盛的一個重要區域,發源於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後的龍山文化,應當都受到濟水的養育。其中大汶口文化的產生,被認為標誌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史前時期發展過程中即將步入文明時代。僅從這一點看,濟水與江、河、淮並列是有它的道理的。

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民族特徵,就是念舊、感恩。最感念的,物質上是滋養生命的水源,所謂“飲水思源”;精神上是有養育之恩的祖先,所謂“慎終追遠”。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和感激幾千年來從未衰減,自不必言;對水的感恩,與對天、對地一樣至誠。

濟水的養育之恩,對接受它的恩澤之人的記憶一定是刻骨銘心的,以至於對濟水的崇拜和讚頌經歷了幾千年。秦末漢初濟南之名的出現,就是這樣的一個必然結果。至今遺存的其他一些地名如濟源、濟陽、濟寧、濟河以及古稱沇州的兗州等等,也都是對濟水始終不變的紀念。其中的濟源,就是在濟水源頭所在地。而感念濟水之恩的極致,就是以國家的名義祭祀它,自有歷史記載的周代一直延續到清朝。在濟源的王屋山上,還專門建有祭祀濟水的水神廟和祭祀上天的天壇。於是,物質上與精神上的感念就合二為一了。

祭祀是中國人向先祖或者神明表達崇敬的最高禮儀。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有一個留傳後世的書法碑帖,叫做《投龍簡記》,它的來由就是元朝的仁宗皇帝向濟水之神報告自己即位後勵精圖治、政通人和之政績的臨時性祭祀活動。這一次祭祀活動,先是請天下的道士在京城做了七晝夜的法事,然後又派專人到王屋山拜祭水神和山神,並向它們所在的深澗、山崖投送玉符簡、黃金龍。對濟水的崇敬,是如此的鄭重、深厚和虔誠。

不過,濟南取名之初,未必就是為了表達對濟水的崇敬。事實上,濟南這個名字出現之前,在這個地區先將濟水印烙在歷史上的,是濟北。濟北之名始於秦漢時期,當時有個濟北郡,不久又從濟北郡分出一個濟南郡,於是濟南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那時及其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濟南,不完全是如今的濟南的概念,有好幾個與濟南有關的地名同時或先後存在,如濟南郡、濟南國、濟南府等等。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問俗”於濟南主人,也許會讓人以為我對濟南所知甚陋。其實不然,我對濟南的瞭解還是比較深的,多數都來自於親身所歷、所知、所感。

比如,濟南有伏生。伏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搶救了儒家最重要經典之一的《尚書》,因此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可以說是有人文再造之功的,此書也曾是我午間日讀之書。讀《三國演義》,其中說曹操因為平定黃巾軍叛亂有功,被任命為濟南相。此時的濟南為封國,濟南相是濟南國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曹操有治國之才,因此在濟南相任上也取得輝煌的政績。《說唐演義》中,秦叔寶和程咬金都是濟南人,具體而言是“山東歷城縣”人——歷城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濟南的治所。而據唐史記載,程咬金其實是濟州也就是如今的濟寧人,不過濟寧也是濟水之南。再往下說就是兩宋時期的“二安”了,李清照字易安,辛棄疾字幼安。早年我對李清照關注較多,先是她的詞,後來是從宋末新舊黨爭看她的家世。近十數年來,因時所感,我對辛棄疾的偏愛日盛,家中有關他的著作不下十數冊,其中《稼軒詞編年箋註》是我夜讀之書,在床頭擺了將近10年。巧的是,此書作者、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籍貫臨邑,臨邑古時也屬濟南。

說近些,濟南與我仍有故事。我祖籍福建,幼年家貧。記得父母偶有餘錢時,會託在鐵路列車上工作的親戚買一些山東的花生,還有山東梨、山東棗。到了後來,幾乎凡是北方來的花生、梨、棗等土特產,也許並非產于山東,也都冠以山東之名。這些“山東品牌”的物產都購買於濟南。濟南是鐵路線上的大站,停留時間長,因此親戚才能在此地購買到。於是,濟南成為除北京之外印象最深的地方。後來我到北京上學,濟南又成為我人生中第一個旅途的起點:我是從這裡離開既定的路程,登泰山、遊曲阜。

此次遊訪濟南,是應濟水之南博興籍的一位友人所邀。多年來,我與另一位濟南籍的知友詩詞酬唱不已,以道義相勉,以此助我度過六七年前的一段困難時光。我始終認為山東多豪傑,且大勇、有智,這一私見,首先源於我對濟南人士的印象。

如果把我的人生也比作一條河,濟南即是這條河流經的一個物阜民康的佳處。如果把濟南的歷史也看作一條河,我與濟南的關係就是這兩條河流必然的交集與交集之後的豐盈,至少於我而言,毫無疑問受濟南之惠良多。若是將這種理解延伸開去,那麼每個人都是一條河,每個人都會與無數條河流交集。只是交集之後能夠給這條河或那條河留下什麼,卻是因人而異的,當然多數時候更是不由人意。我與濟南的交集,也不會停留在以往和既有,現在和將來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有些是由我之意,有些必然是出乎意外。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濟南有座鮑山,那裡有鮑叔牙墓。濟南主人說。這讓我很意外。鮑叔牙作為鮑氏的先祖,他的家世生平我有所瞭解,但是他的故里風物、墳塋芳草這類往往不被史籍所明載的流芳餘韻,我所知不多,因此並不知道這裡有鮑叔牙墓。既是意外,且是驚喜。於是主客數人陪同我一起前往拜謁。

鮑山之旁,一座土丘高逾二人,直徑約10米,這就是鮑叔牙墓了。我鞠躬三回,繞墓一匝。是瞻仰,更有緬懷。

漢族鮑氏得姓的始祖,是鮑叔牙之父鮑敬叔。然而鮑氏在歷史上樹立豐功偉績的第一人,則自然是鮑叔牙了。鮑叔牙在受到齊桓公極度信任的時候,不攬權、不嫉能,極力推薦管仲擔任齊國國相,自己甘居其下,使齊桓公最終成為一代霸主。司馬遷評價:天下之人有不讚管仲賢能的,卻沒有不稱鮑叔牙知人之明者。孔子評價鮑叔牙:知賢,是智;推賢,是仁;引賢,是義。孔子接著又說:智、仁、義俱備的人,是不可超越的國家棟梁。

鮑叔牙值得讚許的,不僅僅是為國讓賢,他對友情的珍重也令人敬佩。管鮑二人未發達時即是知友。管仲曾坦言:管鮑二人一起經商,管仲要多分財利;管仲多次替鮑叔牙謀劃事業,屢遭失敗;管仲任相前幾次從政,都被國君貶逐;管仲從軍時,遇到戰鬥就當逃兵;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國君之位失敗而亡,與管仲一同輔佐公子糾的召忽自殺死節,管仲卻忍辱偷生。管仲的這些行事都為鮑叔牙所寬容,因為鮑叔牙認為管仲不是貪財怕死、無謀無能、不知羞恥之人。

但是,鮑叔牙對管仲的這種寬容、關愛與珍重,是與他剛正不阿的另一面相輝映的。管仲去世後,齊桓公要請鮑叔牙任國相,鮑叔牙則要求齊桓公斥退他寵信的三個小人,否則就不接受任命。

人事紛繁,最難的是見利不忘義、有權勢不張狂、遇危難不自顧,但是鮑叔牙都做到了。因此,兩漢之交的鮑宣祖孫三人能夠正身而獨立、使君子敬而小人畏,自然可以看出其精神上的源泉了。古人慎終追遠,追的是什麼?是恩澤,是先人賜予的生命和遺傳的精神。

傳承先人恩澤,不必只是過去,不必都是建大功、立大業,也不應只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或不是自己身邊的人。當年,我的父親放棄鄉長之職,帶領一批年輕人從軍入伍,北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從部隊轉業後又甘於平淡和清貧,勤勉一生。這應當也是他對先人恩澤的傳承,和他流傳給後代的恩澤吧。這恩澤施加於我,讓我在以往的經歷中有所持守,到現在仍然願在家人族人中弘揚。

從現在再回望過去,如果順著這些恩澤上溯,我這次遊訪的意外所獲就是找到了鮑氏之河的根源。這個根源,在山東,在濟南,在歷城,在鮑山腳下。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條河,源頭是否就是他的心?如果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也是一條河,源頭應當就是家風吧?如果一個地區也可以看作是一條河,源頭自然就是民風習俗了?至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秉持的凝心聚力的精神就是源頭吧?

需要明瞭的是,並非是源頭就一定清澈潔淨、就一定可飲可沐可濯可溉。自古至今,汙濁之河、穢褻之水也是常常可以見到的,當然有的是因為自源頭起就不清潔,有的則是在流淌的過程中被玷汙了。即便本來是清潔的河,也難免有一些河段道窄浪激、某個港灣泥深水淺。任何一條河流,都是需要時時清澈其源、疏浚其流的。無論是自然之河、人文之河,概莫能外。

所以說源流既清,波瀾自闊。(鮑 堅)

感恩懷舊:歷城鮑山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