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擊敗過哪些國民黨軍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擊敗過哪些國民黨軍

□何小文

1927年,中國工農革命軍在地處湘贛邊界的井岡山點燃的革命之火,越燒越旺,照亮了江西、湖南黑沉沉的夜空。之後,朱德、陳毅、彭德懷等共產黨人又相繼率領部隊登上井岡山,革命星火更呈燎原之勢。國民黨當局為之震驚,急忙向井岡山調兵遣將,在短短的兩年四個月內發動所謂“進剿”多達十餘次,而大的“會剿”有三次,十餘個團以上的指揮官直接參與其中,其陣勢之大、時間之密集、主要指揮人員變動之多,在土地革命時期均十分罕見。

敵軍對井岡山進行的第一次“會剿”,是根據蔣介石在1928年5月2日下達的“剋日會剿”令進行的。當時,湖南方面有胡鳳璋部,吳尚第八軍的第一師熊震部,第二師的程澤潤部,獨立團俞業裕部和許克祥的獨立第三師,向成傑的二十一軍等分別進駐酃(音同零,地名,在湖南省,現已改為“炎陵縣”)縣、攸縣、茶陵等地。江西軍閥派了以王均為總指揮的第三軍第九師楊池生部,三十一軍第二十七師楊如軒部以及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從永新向井岡山進攻。楊如軒,除第八十團留守永新外,令第七十九團劉安華部從七溪嶺方向正面推進。第八十一團周體仁則從拿山、遂川五斗江側面迂迴,企圖對井岡山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井岡山紅軍英勇抗敵,首戰五斗江擊潰八十一團後,直下永新城;緊接著掉頭再打茶陵縣高隴,成功牽制了駐茶陵、攸縣之敵。爾後於5月18日,在永新草市坳設伏,殲敵數百,敵團長劉安華斃命。6月23日,又取得龍源口大捷,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會剿”。

1928年8月下旬,湘贛敵軍乘井岡山紅軍主力遠在湘南之際,通電合謀,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會剿”。其時,湘敵吳尚第八軍第一師全部及二師一部,計4個團的兵力,從8月26日起,由熊震師開始向大隴、茅坪進擊;唐鉞團至睦村一線向茅坪推進。8月28日,敵二師葉虎臣第五團到達酃縣大小院附近,敵一師到達龍王鋪、喬嶺附近。贛敵第三軍九師王均(由軍長降為師長)部和二十七師兩個師的警衛團、二十六團的一部以及劉士毅部一個團的兵力,以一部經永新汗江直達古城,一部直接向龍市及茅坪方向進攻;同時以一部從蓮花、永新、安福三縣交界處的石門往井岡山下的羅浮方向開進;劉士毅部從遂川開拔駐黃坳,從南面進擊井岡山。他們企圖分進合擊,先佔領茅坪再進攻茨坪及大小五井軍事根據地,最後摧毀井岡山。但懾於紅軍的聲威,實際直接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進攻的僅湘敵吳尚部3個團,贛敵王均部1個團,其餘不敢貿然出擊。

8月30日,紅軍三十一團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黃洋界哨口成功擊退了吳尚部的多次進攻,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敵第二次“會剿”以失敗告終。

敵第三次“會剿”是從1928年12月開始計劃和實施的。湖南軍閥何鍵任總指揮,江西軍閥金漢鼎為副總指揮,總共調集了湘贛兩省約18個團的兵力,分五路向井岡山發動進攻。其兵力部署是:第一路為贛敵李文彬的第二十一旅和劉士毅的十五旅,分別駐遂川和贛州,李文彬為司令;第二路為張興仁的第三十五旅和周渾元的第三十四旅,駐泰和及永新一線,張興仁為司令;第三路為湖南王捷俊部三個團,駐江西蓮花,王捷俊為司令;第五路為劉建緒部,駐湖南的桂東,劉建緒為司令。

1929年1月10日,敵五路部隊採取層層包圍,步步進逼的戰略戰術,往井岡山急進,企圖一舉消滅紅軍。

紅軍採取的戰法是“圍魏救趙”:紅四軍二十八團、三十一團衝出井岡山到外圍打擊和牽制敵人。但在向遂川以南轉進時,遭到贛敵李文彬的尾追襲擊。後經大柏地一戰雖殲敵一個營,擺脫了敵人,但無法回師井岡山,遂由贛南向閩西南轉移;紅五軍與四軍三十二團守衛井岡山。不足千人的紅五軍在彭德懷的領導下,頑強地抗擊兩萬多敵軍,激戰三晝夜,黃洋界、八面山、白泥湖三路陣地均被突破,兩個大隊被敵人分割且失去聯繫。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彭德懷在茨坪集合三個大隊、特務排和勤雜人員約500人,掩護傷殘病員和婦孺突圍。隊伍在井岡山腹部懸崖峭壁處,冒著紛飛的大雪,在獵人和野獸爬行過的小道上,艱難攀行一天一夜,突破了敵人的第一層包圍後,一直轉戰至贛南,後在瑞金與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會合。

不久,國民黨內部矛盾加劇,“軍閥重開戰”。在這有利的形勢下,1929年4月11日,毛澤東在雩都(1957年改稱“于都”)主持召開了中共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會議對蔣桂戰爭的形勢進行了分析,討論了紅軍的行動計劃,同意彭德懷提出的率領紅四軍第五縱隊打回井岡山、恢復湘贛邊政權的意見:決定紅四軍主力在贛南進行短距離分兵,開闢、擴大革命根據地。

4月14日,彭德懷離開雩都,毛澤東、朱德為他送行。彭德懷率部經信豐、南康、遂川等地,日夜兼程,經過20多天長途跋涉,擊潰反動地主武裝李世連和肖家璧的靖衛團。5月初,勝利抵達井岡山,重建並擴大了湘贛邊界紅色區域。此後,國民黨當局對井岡山紅軍大的“會剿”基本結束。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湘贛革命根據地便在井岡山、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鬥爭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成為湘贛邊界井岡山根據地後的第二個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