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戰爭不僅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關於二戰,我們不能僅僅將之歸納為反法西斯的一場正義之戰,正如二戰史學家米歇爾所說的一樣:二戰具有其巨大的複雜性。而二戰同盟國也並非正義化身,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具備帝國主義擴張的動機,只不過兩者在這種動機之下的行為有所不同罷了。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首先從同盟國集團的情況來看,1939年之前,英國具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和最廣闊的領土,其國土覆蓋了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臣民遍佈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法國則擁有世界第二大的領土,佔據全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蘇聯通過吞併,國土面積佔世界六分之一,而美國作為帝國主義其全盛時期尚未到來,其正忙於建立自己的經濟主導地位,為日後稱霸世界,建立全球龐大的軍事體系奠定基礎。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反觀軸心國方面,它們更像是帝國遊戲的遲到者,日本自1867年開始才結束閉關鎖國的孤立狀態,意大利在1870年才完成國家統一,而德國的統一甚至比意大利還要再晚一年,此時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它們只能通過武力來驅逐那些已經確定了各自勢力範圍的競爭者,從而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德國在這一問題上的首次嘗試便是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卻並未成功,並簽下了屈辱的《凡爾賽和約》,而儘管一戰中意大利和日本雖然站到了協約國一方,卻並未獲得一絲利益,不免讓它們心灰意冷,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可以看作三個國家為了獲得世界支配權力的又一次嘗試。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戰爭中誰是挑起者,誰就是罪魁禍首,但是一旦將權力爭奪放在國家層面上,就決定了軸心國的非正義性。同盟國的帝國主義性質看起來並沒有軸心國那樣殘忍無情,比如英法,它們只需要保護早期侵略掠奪而來的成果,因此防禦是極佳的選擇,一旦受到攻擊,利用本國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本能,來實現全國的充分調動,達到所謂的正義性,而對於蘇聯和美國同樣會用這樣的藉口捲入這場戰爭。但是軸心國的情況卻剛好相反,它們必須進攻,其實軸心國的領導階層都明白,如果要重新分配世界權力,它們就需要使用極端的右翼思想和獨裁主義的意識形態來動員全國民眾,所以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天皇,被推上臺前,法西斯一步步構建形成。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同,英國,法國,蘇聯以一種更加從容的姿態來建立自己的帝國,而軸心國卻錯過了時機,所處立場不同,時代不同,就已經決定了它們的屬性。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冠冕堂皇的說辭就免了,從小編這一角度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非是一場完全的反法西斯,反帝國主義的戰爭,其本質甚至和一戰並無區別,那便是世界統治權力的爭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雅爾塔會議和戰爭結束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證明了這一點。

二戰悖論!究竟是帝國主義戰爭還是反法西斯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