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風流宰相謝安?

飛天神通


謝安,字安石,東晉著名的政治家,曾因挫敗桓溫篡位意圖,竭盡忠誠輔佐年幼的孝武帝,而被譽為“江左風流宰相”。

謝安出生於名門世家,自幼聰明伶俐,思維敏捷,少年時已春風得意,聲名顯赫,就連朝廷拋來的橄欖枝也不屑一顧,多次謝絕為官,喜歡與王羲之等名流遊山玩水,直到四十多歲時謝氏家族中無人支撐門戶,才出來做官。後入朝廷任吏部尚書。


謝安善於為人處事,在與桓溫的周旋中,始終維護了他謝家的利益,成功地瓦解了一家獨大的桓家,形成了桓、謝兩家相持、均衡的局面。


謝安親自帶兵打仗,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對於穩定當時的社會和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使得謝安的人氣和聲望達到了頂峰,但他為人低調,選擇急流勇退,深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主動交出權力,不久後去世,時年66歲。

謝安心存仁義,輔佐朝廷,處事公允明斷,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質,在處理與桓家的關係上,始終以國家大局為重,算個好官吧。至於他風流不風流,就不得而知了。


遺產君


謝安,一個自我營銷的專家

唐朝八大家的劉禹錫因為觸景生情寫了《烏衣巷》這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感嘆即使這裡曾有像王導和謝安這樣的人物住過的繁華的烏衣巷,如今也破敗了,世事真是多變。王導是東晉名臣,出生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輔佐晉元帝開創了東晉,並通過平定王敦之亂而名震一時,那謝安為何能與王導能比肩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傑出的東晉政治家吧。

謝安,出生於公元320年屬於陳郡謝氏,40歲以前一直處於“在野”的狀態,難道是謝安不願為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這樣一則故事我們可以從中窺知一二:謝安的妻子劉氏,她看見謝家各門(謝尚、謝奕、謝萬)都家門富裕而地位顯赫,只有謝安隱居山林,便對謝安說:“大丈夫不想富貴嗎?”謝安遮掩口鼻低聲說:“恐怕不可避免。”  後來果然出仕。

但在這之前,謝安卻屢次拒官、辭官那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不得不從謝安所處的時代說起,東晉是由元帝司馬睿渡江在建康建立的,由於沒有群眾基礎,因此必須依賴於豪族,從而東晉門閥政治發展鼎盛,皇權衰落。宗室、外戚和門閥大族(琅玡王氏、穎川庾氏、譙國桓氏)先後共同支配著王朝政局。

但謝安代表的陳郡謝氏,此時還處於相對弱勢地位,伯父謝鯤與琅琊王氏的王敦關係好最後官至豫章太守,父親謝裒追隨元帝司馬睿渡江,後任吏部尚書,但都沒有掌握兵權。堂兄謝尚是東晉謝氏家族第一個擔任軍職的人,政界的最高職務是三品尚書僕射,在軍界是二品衛將軍。哥哥謝奕官至豫州刺史,弟弟謝萬官至豫州刺史、淮南太守。

在謝安出仕前,先是代表琅琊王氏的王導掌權王導採取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眾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揚,大家保持相安無事;後代表潁川庾氏的庾亮掌權、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重臣陶侃,任意殺逐大臣這樣打破了相對的平衡;然後,東晉皇室藉助桓氏驅逐庾氏的勢力。接著桓溫掌權,但桓溫是具有野心的政治家威脅到了皇室的權威,東晉皇室又引入殷浩,來制衡桓溫。總之,此階段政治洶險,時局不穩家家自危。

26歲時,父親謝裒去世,謝安分析時局後,認為此時最好是靜觀形勢變化,於是先拒絕朝廷的徵召,拒絕應召的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孫綽等當時的一干名士一起談論學問,使得謝安聲名鵲起。接著,應庾冰(庾亮的弟弟)徵召,僅一個月便又推病回鄉,朝廷再次徵召,仍然拒絕,如此幾番,使得謝安的名氣更大,以至於大家都認為他有任宰輔的聲望。在隱居期間重視教育家族子弟,使得謝氏一族人才輩出。

公元359年謝氏最後一個在朝的謝萬(前面堂哥謝尚於357年、哥哥謝奕於358年分別去世)因北伐失利被廢為庶人。此時,桓溫專政(謝奕與桓溫關係密切),謝安的名聲已在外。公元360年謝安認為出山時機成熟,且家族已無人在朝中任職,於是應桓溫之邀出任司馬一職。雖然職務不高但隨後不久便出任朝廷的吏部尚書、中護軍,接著一步步在謝安的帶領下,謝氏一族逐步掌握東晉的軍政大權,取得絕對的政治優勢,使得陳郡謝氏繼琅玡王氏、穎川庾氏、譙國桓氏後又一豪族。

我們不得不佩服謝安的自我營銷手法,先抑後揚,先舍後取,在那個注重出生、注重名氣的亂世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而採取的適合時代特點的方法,不得不讓現代的人敬仰!





歷史春秋之現代


謝安生於320年,字安石,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於我國曆史上的東晉時期,屬於官N代了,兄弟六人(謝安排行老三),兄弟和堂兄弟中多人在朝位為官,是東晉時期權勢最大的幾個家族之一。



由於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養成了他恬淡無為的個性,但天生的才情和氣質在小的時候就被多位名士賞識,因此自小就聲明遠播。


成年後,像他這樣出身的肯定是要入朝為官啦。同時朝廷多位大佬也曾邀請他入仕,可謝安的態度是,對官場沒有絲毫的興趣,竟學起古時的一些大名士,到會稽郡的東山隱居了。


和當時同是官家子弟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書寫者,大書法家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所結交的都是一些世外的名僧,名道。捕魚打獵那是少不了的休閒娛樂活動了,詩文的唱和更是休閒必有的項目,生活是好不悠哉。


但由於家族的實力和勢力,加上自有的名氣,那是搶手的人才呀,多次邀請都不去上任,時間長了那是會傷人和掉粉的。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東晉時皇權都是要依靠王謝等世家大族支持的,如果失去了這樣的大族支持,統治地位將會岌岌可危。


後來有個時任揚州刺史的庾冰,採用了多種手段,終於如願應聘到了這個謝大才子。結果是,這個謝大才子緊勉強工作了一個多月,就繼續看世界去了。



到此各位可能都會有疑問了,這個謝安是真的不願做官還是矯情呢?本人以為謝安到此時為止是真的不想為官。看其詩文,表其心志。


與王胡之詩

朝樂朗日,嘯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鳴琴。

五絃清激,南風披襟。

醇醪淬慮。微言洗心。

幽暢者誰。在我賞音。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詩文表達的是詩人對所隱居處的自然山水環境和詩人悠然自樂的生活狀況的描寫。這也是魏晉以來那些好老莊者們隱逸之風真實嚮往的境況,同時也體現出對自我表現和無拘無束的追求,展現出了魏晉風流中穎悟、曠達、真率的特點。

原因是,在這個家族裡可能他比誰都清楚,一個家族要想在朝中長期的屹立不倒,最大根源就是保持勢力的平衡,對皇權和其他的大族不構成威脅。


什麼意思,就是各大家族和皇權勢力的平衡,如果你的家族太盛,那麼皇權和其他的門閥家族就會視你為挑戰皇權威脅其他家族不和諧的毒瘤。


這一點,熟讀詩書和史書又智慧滿滿的謝安是清楚的,他可能更深知自己一旦認真入仕,他的仕途將會不可限量,從而打破各家族間的勢力平衡。



《蘭亭詩二首》(其二)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陽景。微風翼輕航。醇醑(許)陶丹府。兀若遊羲唐。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


這首詩是公元353三月三日,謝安和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時所作。


從詩文中可以看出此時謝安的心理是沒有任何生活壓力的,時值佳節,和同道中的友人一起歡度。不知不覺中似乎得意太過而忘乎所以,竟而都揭起了下衣。


淡淡的一層雲彩上覆蓋著明媚的陽光,在微風中小心翼翼地鼓起風帆,小船在水中慢慢航行。那醇香而又可口的酒釀,陶醉了我們赤誠的心,有了飄飄然如同登上高臺,見到了神聖的伏羲與唐堯之感。


雖然世間的萬事萬物各有不同,卻都是遵循同一個道理,那就是有生有滅,有興有衰呀,怎麼又能覺得彭祖活了八百歲還是夭壽者呢?


其實這個謝大才子也不是家族中的事情一概不問一味的隱居去了,他之所以可以任性玩他自己喜歡的,那是因為有諸兄弟給這個家族遮風擋雨,門庭顯耀,他才會放下一切。



他平時也在培養未來家族的接班人,其中有一次,冬季裡的一天,天氣很冷,下雪了。於是就把子侄和侄女們都叫了出來,說趁著今天的雪景我們來一次詩賽,可以同時檢驗一下你們的學業。


現在天上正在飄著雪,那麼我們就以這個雪為題,看看你們怎樣來形容這紛紛飄落的大雪吧。子侄們中有個叫謝朗的首先開口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謝安一聽,微微點點頭,把雪比喻成鹽,也還新鮮,顏色相類,只是少了一些文采,正在其他人思索之際,其中一個叫謝道韞的侄女說道:叔叔我的作業是,“未若柳絮因風起”。


此句一出,其他的子侄們一聽,都不敢上交自己的作業了,這個謝安更是高興非常呀。這句太好啦,多有意韻呀,不僅顏色相類,飄落時在風中那搖曳的舞姿,這比擬的太美啦。


但靠培養子侄們接班家族達到長期隱居的意願,謝安最終沒有如願。原因是在子侄們還沒有成才時,撐起家族中的幾個頂樑柱相繼在而後的幾年裡都垮掉了。


公元357年,年僅五十歲的堂兄鎮西將軍謝尚因病去世,無後。



公元358年,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的大哥謝奕(謝道韞老爸)無疾而終。二哥在謝安才七歲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公元359年,同齡的四弟謝萬在北伐前燕時,因統兵失誤,導致北伐失敗,損兵折將,最後被撤銷一切職務,廢為庶人(二年後因病去世)。


家中的頂樑柱接連隕落,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此時的謝安再也沒有隱居的資本了,再不出仕這個家族的地位可真的就要出事了。


在謝安的四弟謝萬北伐的時候,謝安的老婆就和謝安開玩笑的說道,其他的兄弟家都是高居朝堂有顯赫的地位,只有你還是個布衣呀,你已經年過四十啦,難道你還不想富貴嗎?


謝安不無憂慮而又淡定的回答道:我最怕的就是這件事情,恐怕已經不可避免了,有此可見謝安的卓越智慧,他已經看到了家族的危機一步步的逼近,不得不逼他出仕。


公元360年,時年四十一歲的謝安,受到時任徵西大將軍朝廷第一權貴,桓溫的邀請,擔任行軍司馬一職,謝安一改往昔的態度,因為他比誰都清楚,他在家族中的責任。



由於謝安的才能,桓溫對他是非常器重和深愛有加,但那時的桓溫已經暴露出了不臣的野心,因此謝安是早就知道的,在戰事稍微有所定數時,謝安就藉口四弟的病逝而返回朝中,遠離了桓溫的權力中心。


此後的十幾年中,謝安憑著智慧始終和桓溫保持著若即若離的平衡狀態,仕途不斷的升遷。因桓溫的野心,皇帝被廢立了好幾次,由於謝安等忠晉權臣的阻攔最終使桓溫沒有實現篡晉的目的。


公元373年,桓溫死後,皇帝幼小,謝安憑藉實力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成為朝中輔佐皇帝的肱骨重臣。同樣,謝安再一次考慮到了朝中勢力的平衡,不僅沒有因桓溫的離世而把桓溫家族的勢力削弱太多,而是使各大門閥士族勢力相衡,以安天下。


同時,謝安自己也是舉賢不避親,舉薦自己非常有才能的侄子謝玄,這個謝玄從他後來的表現,果然是才堪重用的,在後來發生的秦晉淝水之戰中率領自訓的北府兵大敗秦兵。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當時北方的強秦(史稱前秦)在能臣“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的苦心經營多年後,基本統一了北方,但王猛可能是因勞累過度吧,於375年五十一時就病逝了。


當時王猛在臨終時深知,北方雖然表面上統一了,但沒有得到有效的鞏固,內部各族豪酋勢力仍然存在,隨時都有爆雷的風險。



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在王猛死後,苻堅起初還是牢記的,不久以後作為統治者的苻堅內心開始了膨脹,動了幾百年前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雄心。


當時的強秦擁有的國土面積是東晉的二倍還多,兵力更是數倍於東晉,當軍情傳到東晉的首都建康時,朝廷上下是無不震恐。


但此時的謝安看上去依然是往昔的神態,鎮定自若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後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整個軍事,雖然有長江的天險作為屏障,但東晉可以用來抵抗的兵力只有八萬,實力遠遜於號稱投鞭就可以讓長江斷流的強秦的百萬雄兵。


謝安對此毫無畏懼感,在戰爭開始前,事先完成了兵力的配置和部署以及戰略的安排,把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以及軍中的主要人員安排好後自己竟找好友張玄下棋去了。


搞得和他下棋的張玄是摸不清這謝安的葫蘆裡賣的是啥藥,陪在身邊的外甥羊曇更是心理慌慌呀。謝安見此情景,為了讓張玄早點安心下棋,就提出了一個賭約。


這個賭約就是一幢別墅,歸贏者所有,按照以往兩人對弈的戰績,一般都是張玄棋高一籌勝算多多,但今天由於對戰爭的結果沒底,心境無法平復,棋至中盤以後謝勝張負的局勢似有顯現。



此時傳來了前方大獲全勝的戰報,張玄和羊曇聽後都是高興的不得了,再看謝安似乎還沒有從對弈中回過神,泰然自若,這時的張玄雖然內心已安定,但棋局的結果已無法改變。


謝安在這次淝水抗秦之戰中,一直保持著冷靜的態度,他深知穩定人心和軍心對戰爭勝利起到的作用。經此戰爭後,使謝安和謝家的聲望達到了頂峰,謝安深知泰及否來,勢力需要平衡,國家需要平安。


因此次抗秦之功,朝廷對他的嘉賞,他大多都推辭掉了,他更清楚什麼叫功高震主,就這樣,依然擋不住一些讒佞小人的煽風點火。


君臣之間一旦有了猜忌,再想彌補那是幾無可能的了。桓溫的專權蠻橫,差一點篡晉自立,箇中道理此時已經親政的孝武帝是清楚的。


謝安為了避禍,就找藉口外放新城,同時主動交出一些兵權。攜全家到達新城後,便命人打造了下海遊玩的船隻,似乎在向朝廷表明我是要歸隱的,只有山水才是我的真愛,但不久就得了重病。


孝武帝得知謝安病重後,令其返回建康養病。但終因積重難返,於公元385年,時年六十六歲的謝安病逝於建康。



史評,作為高門士族的謝安,是一位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的賢臣。有江左風流宰相之譽,後人稱讚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謝安

軒轅

隱逸三十載,

情鍾水與川。

風流安社稷,

對弈斬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