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二戰德國戰敗後國家一片廢墟,幾乎沒有男丁了還會取得飛速發展?

不抽菸的蟋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有人在德國柏林的廢墟上,曾經感嘆說,德國人要清理柏林街上的這些廢墟都需要20年的時間,但是不到20年的時間,德國人卻意外的崛起了。這點崛起讓當時的美國和前蘇聯方面感到驚訝不已,有的人就說了德國人,尤其是德國的男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殆盡。德國人哪兒的勞動力去清理他們的廢墟去重建他們的家園呢?

首先得說一個國家最高光的時候並不是他一統宇內,四方來朝的時候,而是當他能夠在外地入侵能夠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發出民族的怒吼,共同抗擊敵人,並且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刻,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對於抗美援朝,對於抗日戰爭如此的歷久彌新,念念難忘。

此時此刻柏林的慘狀,可以說是整個歐洲的寫照,在城市的廢墟之上,所有人掙扎在寒冷飢餓的死亡線上,所有的人都清楚,如果說這個時候不做點什麼,等待他們民族的命運,只有滅亡這一條路可以走,因此,在這各種國家危難的關頭,德國人發揮出了他們自己對於本民族的那種責任感,無論現如今對於德國人是何等的評價,但是德國人對於工作事業,尤其是它生產出來的產品的,放心和責任,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當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無論是富人,無論是小孩子,無論是老人都要走上街頭替這個國家的重建,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心力,這可以說是德國人對於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正是因為這種態度,促進了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對於德國重建的加速過程。

當時丘吉爾一句話,鐵幕正式打開。也間接的促使了美國和前蘇聯的面對面,美國人針對歐洲疲憊不堪的情況,提出了馬歇爾計劃,選擇扶持已經瀕臨崩潰的歐洲,讓他們去阻擋前蘇聯的鐵流滾滾,為了能夠正興歐洲,美國人不僅付出了大量的錢財,而且還派遣大量的勞動力和當地的軍隊一起幫助德國人進行戰後重建工作。

比如在德國境內的柏林曾經爆發過著名的柏林危機。前蘇聯方面單方面的關閉了由西德進入柏林的鐵路和公路樞紐,截斷了整個柏林的補給路線,原因很簡單,就是要把你美國人趕出柏林市,但是前蘇聯為了使自己面子上能過得去,開闢了三條空中通道就告訴美國人,你有本事飛過來,美國人說好,那我飛給你看。就這樣,成千上萬的英美飛行員駕駛著飛機帶著大量的物資降臨到了柏林的機場上面。聽說在最高峰的時候,每隔半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要起飛和降落,就這樣依靠著空中走廊,美國人硬生生的支撐起了一個柏林市數10萬人的生存的物資和補給,外國勞工和當地軍隊對於柏林的重建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可以說,美國人的大量援助是德國能夠重建起來的最重要的基礎,當然,對於德國人而言,真正的問題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失了大量的年輕的勞動生產力,這個時候德國的女人偏多,男人偏少,為了使人口能夠加速上去,一方面讓適齡的女士趕緊結婚,此外,對於外國軍隊和外國進來的勞動力與本國女性發生了關係。這一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讓他過去了,另外,對於關押在其他國家的戰俘,德國政府也一直力求能夠把這些戰俘引渡回來,就這樣,終於在德國上世紀50年代迎來了一次生育的高潮期,德國人終於在大約70年代左右,恢復了自己的勞動生產力並且正好趕上了資本主義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

資本主義發展黃金時期,正好趕上了柏林人需要重建自己的家園,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德國人積極地引進新興科技發展自己的工業生產總值,使得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穩居世界第三的經濟總產值,直到最近,中國攀升到第二,德國人才退居第四,但是德國人對於科技的創新和研究在這方面的力度不可謂是不大,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當時德國境內飢寒交迫的情況之下,德國人仍然對於人才的培養,表示並不鬆懈,即便本國沒有資源給這些人才進行培養,也要送這些人去美國等一系列比較安穩的國家去進行培育和發展,所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太重要了,而德國恰恰是這種對於人才重視到極致的國家。

並且在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德國人永遠都是把自己放在滴人一等的位置上。在他們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我們錯了,我們給全世界帶來如此大的災難,該承認錯誤的時候就承認,該賠錢的時候就賠錢,該跪下來認罪的時候就跪下來,也正是因為這種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對於納粹政權的悔過自新,才導致了全世界都原諒了這個曾經的歐洲壞小子。也導致了他戰後經濟在追隨世界化的潮流的時候,其他國家沒有。對於德國人犯過錯而產生質疑,或者說下絆子,要知道,一旦你這個國家跟周邊的國家產生了矛盾的話,你的經濟發展不可能太平,就比如說日本。

總之,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重建,我們可以看做是德國人趕上了一個時代,但是不得不說,德國人自身的努力和對錯誤的認知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方面的因素,德國人才能在挫折之中,一次次站了起來,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就連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到達西柏林的時候都說,我看到所有自由的人都在柏林,都在這裡,因此我可以自豪的說,我是一個柏林人。


漩渦鳴人yy


德國兩次戰敗後都得到飛速的發展,除了與德國本身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有關外,還與當時的國際格局是分不開的。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和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都對德國的戰後重建和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敗降,盟軍直接打進了首都柏林,將德國一分為二,成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由蘇聯控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西德由英美控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歷了二戰炮火的“洗禮”之後,滿布瘡痍,一片廢墟,根本不存在像樣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整個國家處於癱瘓的狀態。

戰後,英美蘇紛紛開始扶持東西德開始戰後重建,隨著冷戰的到來,這一趨勢更加日盛。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並持續存在了整整四個財政年度。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美國通過這一計劃,使得西德的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也使美國牢牢的掌控住了西歐的經濟格局。

而在蘇佔區的東德,在蘇聯的幫助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教育機構被要求按照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特性的人才,並使得東德有條不紊的步入發展的正軌。在冷戰時期,東德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都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

當然,德國在戰後的發展,也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戰後的德國,把自己當做以為歷史罪人,全面否定納粹時期的各種遺留政策,清算納粹遺留人員,將全德國人民的三觀扭正了過來。以“贖罪人”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華沙下跪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這樣的領導下,何愁會發展不起來。


歷史長流水


先來說說人口

二戰後短期內德國的人口出生率的確是個問題,德國不像日本,被原子彈摧毀了兩個城市就投降的,是打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滅亡了,美蘇盟軍打到了首都會師而告終。

大量的德國男子戰死或被俘,1905-1915年出生的德國女性,有一半終身未婚;1915-1925年間出生的德國女性中,只有1/3找到了丈夫。因為他們適婚時,只有部分未參戰或是留在後方的男子可以結婚,並不是幾乎沒有男丁。

從五六十年代起,外國勞工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男性人口的缺失,戰後德國戰俘接連回國,其中的單身人口與德國女性結婚的不少。也有一部分德國女性嫁給了佔領軍士兵,並隨同丈夫最終離開德國。

戰後的嬰兒潮從50年代開始,六十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到八九十年代起本土青壯年人口占比已經趨於合理,所以,發展國力的人口問題漸漸消失。

再說說機遇與自強

經濟:

戰後德國被分成兩塊——東德和西德,蘇聯管東邊、美英管西邊。美英政府發現,如果嚴格按照波茨坦會議的決議繼續在西佔區執行大規模拆卸,將不利於美英自身的利益。同時,蘇聯遲遲不願兌現從東佔區輸送糧食的承諾卻希望從西佔區進一步獲得賠償,加上冷戰的態勢初現端倪,這一切迫使美英政府開始轉變其工業改造的政策,然後就出現了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

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實施了“馬歇爾計劃”以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馬歇爾計劃整整持續了4年之久。在此期間,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通過參加經合組織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為西德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要知道,德國在45年是徹底被炸平了,比日本國情還差,工業體系全毀。發動戰爭所造成的國際債務,貨幣體系崩潰。這種境遇下,如果給德國人單幹,100年都恢復不起來,好在美蘇相爭,德國得利!(同理還有日韓,美國為了對付中蘇,也進行了扶持)

教育:

另外德國人自己也爭氣,重新建立起技術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和技術研發為主的綜合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以“需求”導向,進行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政府主導產業化科技,鼓勵工業企業和研究部門合作,高度市場化需求,政府用稅收等政策進行配合(聽起來耳熟不?德國版的改革開放),後期轉向大公司主導科技產業。

政治:

對內肅清“納粹元素”,摒棄絕大部分納粹時代決策方式,在內政上否定納粹歷史,並主動嚴打納粹殘留。擺出一個“新德國”的姿態。外交上,放低姿態,將自己定格為“罪人”,用“贖罪”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尤其是對於歐洲大陸上的小國,盡力彌補。(這一點做得比日本好)

綜上種種,德國漸漸被歐洲乃至世界所包容,甚至發展到後面周邊各國還得依賴於其經濟合作。德國才有今日的輝煌。

我很佩服德國,雖然發動戰爭罪大惡極,但是德國也遭受了相當的痛苦,拋開戰爭不談,被人摧毀兩次仍能崛起的精神的確讓人佩服。


瀧牙


二戰後德國不僅是一片廢墟,還損失了大量的領土,人口也較戰前大面積的縮水,由6600萬減少至5000萬左右,但要說幾乎沒有男丁了,那是不切實際的,他最多就是男女比例失調,男丁還是有的,用於恢復夠用了。


德國在戰後能夠迅速發展得益於冷戰的開始。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由蘇聯支持的民主德國和由英法美支持的聯邦德國。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實施冷戰,便開始扶持自己這邊陣營的所有歐洲國家,當然也包括聯邦德國。通過以下幾項措施,聯邦德國得以迅速發展:

一,底子厚,有啟動資金。德國在二戰前一直是重工業發達的國家,技術和工業基礎不會被戰爭摧毀,只要有啟動的資金,就可以迅速恢復。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幫助了聯邦德國,僅在1948年到1951年的四年間,他就獲得了美國36.5億美元的貸款,不僅如此,馬歇爾計劃中還對聯邦德國特殊照顧,設立馬克對等基金,允許他利用償還美國的貸款再次投資到本國經濟項目中,這極大的刺激了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使得他的經濟迅速崛起。


二,重視教育和技術的引進。德國人的素質普遍較高,而且戰後仍然重視教育的發展,50年代他的每萬人大學生人數為21人,到了70年代,增加到68人,那些沒有上大學的學生也積極進入職業學校或在三年內享有法定假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這樣,他就鍛鍊了一支高素質產業隊伍,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保證。

德國極其注重高端技術的引進。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們花費巨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支出從兩千萬馬克上升到十六億多馬克,先進的技術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三,積極檢討二戰的錯誤,努力融入歐洲大家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二戰後,德國先向所有受害國真誠道歉,然後彌合了和法國百年的恩怨,為歐洲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措施也進一步加強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四,創造良好的福利制度。德國在戰後建立了一整套防止過窮人口出現的國家福利制度,有效的杜絕了貧窮對社會和國家帶來的危害,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優良的社會氛圍。

綜上,德國通過過去的底子加上美國的扶持,加之國民的努力,在短短二十年內就經濟騰飛,成為了世界級的經濟體。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二戰後德國並非沒有男丁!德國在二戰中死亡了七百多萬人,這其中戰死的士兵在三百多萬,其餘為平民。這些是真正的不可恢復的損失。而受傷的那一千多萬人經過康復以後還是可以正常生活的。

德國死亡的這七百多萬人當中並非全部男丁!由於蘇聯入侵德國本土以後,對德國婦女姦淫擄掠,直接造成了兩百萬德國平民死亡,這裡面大多是婦女。再加上被美英炸死的那一百多萬平民,實際上可以理解,從整個德國角度來看,男女的總死亡人數是差不多的,男丁略多一點,但不影響找對象。

至於德國能夠在二戰後迅速崛起則是有兩個原因促成的。第一個是得源於希特勒的解放婦女運,在二戰中,大量的德軍裝備本來就是由女人生產的,比如,在1945年時期,整個德國工業的總產能實際上並沒有降低,這可全是德國婦女的功勞。所以,德國被炸掉的只是地面上的房子,他們的家,從來沒有失去。

第二個原因就是來源於蘇聯的助攻了!由於當時蘇聯人佔領了整個東歐,整個東歐地區對德國人,乃至跟德國有關的人都極度仇視,驅逐了當地的日耳曼裔人口。這使得大量的日耳曼裔人口被迫回到德國。這直接補充了德國損失的人口。


優己


這個問題不太嚴密,不是沒有男丁,只不過是除了死掉的,剩下一些被俘虜的暫時沒有加入勞動力大軍,比如,最後一批從西伯利亞勞改營裡釋放的戰俘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後,赫魯曉夫為了緩和同西方關係,也全給送回來了。男人還是有的,要不現在的8267萬人口從哪裡來的?又不是喝了子母河的水(當然裡面混入了諸多土耳其裔,但是日耳曼人還是主體民族)。

美軍曾經感嘆道:德國人要清理柏林街上些廢墟都需要20年的時間。早期的重建的確是靠婦女,但是很快男人們都歸位了。

究其原因,第一,一流的人才儲備,二戰中打了敗仗,國家也成了廢墟一片,但德國仍然有一大批優質的科研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工人。

雖然德國本土遭到重創,喪失了大量的廠房和機器,但技術工人培養體系和完善的制度卻都保留了下來,這些成為了德國再次崛起的基礎。

第二,本身良好的科學技術儲備 。二戰中德國就展充分展現了其出眾的科技水平,小到突擊步槍,大到V1、V2導彈在內的一系列新式武器,還有很多,到現在人們都不太理解的“黑科技”,比如“納粹鍾”。雖然這些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沒有改變戰爭結果,但是,所積累的技術大多都可以支持民用領域。

第三、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局面,遏制蘇聯,需要重建一個穩定強大的西歐。當時的西德作為資本主義對抗紅色陣營的前沿,面對東德和華約集團,同時為了充分顯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美國對其援助力度極大。美國大量的低息無息貸款和無償贈予,對德國經濟的恢復極為關鍵的作用。馬歇爾計劃為德國注入了急需的資金和資源。德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汽車、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等傳統強勢重工業飛快崛起。

柏林危機期間,西柏林被封鎖,美國飛行員霍爾沃森向西柏林運送生活物資時,都會給 孩子空投糖果,每次投放巧克力時候都會搖一搖,被稱為“巧克力叔叔”,美國在戰後初期的德國老百姓眼裡簡直就是聖誕老人一般的存在。

第四、德國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勞動素質,這個大家都喜聞樂見,所以不多贅述。

第五、歐共體(歐美前身)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兩級格局下,夾縫生存的歐洲開始走向聯合,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歐共體,聯邦德國是當時的主力軍。不但是對德國本身,對戰後西歐各國的經濟恢復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現在的德國仍然作為歐盟的第一大經濟體,發揮著支柱作用;軍事方面也是北約集團的主要力量。

第六、土耳其移民補充了短缺的勞動力。1961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同土耳其之間簽訂了《招工協議》。此後,大批量土耳其勞工開始移民德國。5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已經進入第四代移民階段。

二戰後大量土耳其人定居全歐豬肉消耗量最大的德國,目前有250多萬,佔德國人口的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

德國土耳其裔球員厄齊爾助力德國國家隊奪得了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冠軍。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敗降,盟軍直接打進了首都柏林,將德國一分為二,成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由蘇聯控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西德由英美控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歷了二戰炮火的“洗禮”之後,滿布瘡痍,一片廢墟,根本不存在像樣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整個國家處於癱瘓的狀態。二戰後短期內德國的人口出生率的確是個問題,德國不像日本,被原子彈摧毀了兩個城市就投降的,是打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滅亡了,美蘇盟軍打到了首都會師而告終。

從五六十年代起,外國勞工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男性人口的缺失,戰後德國戰俘接連回國,其中的單身人口與德國女性結婚的不少。也有一部分德國女性嫁給了佔領軍士兵,並隨同丈夫最終離開德國。德國兩次戰敗後都得到飛速的發展,除了與德國本身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有關外,還與當時的國際格局是分不開的。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和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都對德國的戰後重建和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戰爭打的是生產力與人員消耗,一部分德國年輕人消耗在戰場,但是很大一部分為戰爭服務的產業工人,工廠技工,大眾,奔馳,戴姆勒這些軍車生產工人在大後方存活下來了,德國一片狼藉是不假,但是德國有當時世界最熟練的產業工人,只要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資金到位,德國可以像中國一樣,分分鐘建起眾多城市,所以,只要有高質量人口,國家可以迅速復興。而中國為什麼不能迅速復興?因為滿清統治以來,國家大部分都是文盲,大部分只會種田,哪有什麼產業工人?所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甚至大學全免費,是成為發達國家的唯一要訣!


龍帥林vlog


你這問題問得有毛病。幾乎沒有男丁了?

德國二戰後分成東德和西德,緊接著美蘇爭霸開始,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往歐洲砸了多少錢,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西德是橋頭堡,重點扶持對象。另外,二戰前德國就已經是世界上文化工業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想重建家園是非常快的。再說德國的勞動力市場,看看土耳其裔佔了多少,有幾百萬!尤其是在東西德合併後,吸引了大批量的土耳其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基本已都擁有德國國籍,但也擁有土耳其投票權,這也是埃爾多安非要上德國拉票的原因,這部分人群太龐大了。


鵲月禾s


一些噴子又拿中國說事,德日是發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即便打敗了還有雄厚基礎,有高素質勞動力,他們國家的自然環境都較好,又在美國保護和資金支持下,沒有了國防支出,日本還發大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財,加上他們的人民的努力工作等戰後恢復較快。這些中國都是沒法比的,,中國是一窮二白,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去社會主義,基本沒有工業基礎,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是文盲,百廢待興,又人口眾多,雖然地大物博,但窮山惡水的地方也太多,每年很大一部分財富要被自然災害損失掉,人口第二印度的可耕地都比中國多百分之四十,中國用很少的土地養活佔世界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加上週邊的戰事封鎖不斷,我們的父輩是用堅韌不拔的世界少有努力苦幹,才在那樣的基礎上,把我們國家建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們不該為我們的國感到自豪嗎,不該感謝我們的長輩嗎,不該更努力工作把我們的國建設的更好嗎,有時間去盧溝橋抗日紀念館去看看,去河南林縣紅旗渠去看看,就不會那麼崇洋媚外了。


手機用戶6822009726


外因,為了和蘇聯抗衡美國組織整個西方社會援助西德,同樣蘇聯也扶持東德……內因,德國工業基礎好,基本人才還是有的。否則,要讓美國現在拉著西方社會制裁這個,制裁那個試試……俄羅斯也要大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