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

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

文 / 好書君

心理學家說:當一個人的腦子裡預先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他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因為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所以說,有時候第一印象會很長時間內影響別人對她的評價。

在我們不瞭解一個人的時候,總是經常從別人的嘴裡去聽到這個人。

晴晴最近被同事CC從背後通了一刀。

事情是這樣的,晴晴和CC同一批來公司,晴晴在各個方面都比CC努力很多,自然比CC更得到主管的認可。

CC看在眼裡氣在心裡,這不機會突然來臨了,之前的領導走了調來了一個新的領導。

背地不做事表面功夫極好的CC很快得到了新領導的信賴,她除了每天拍馬屁之餘,還不忘說晴晴的壞話,甚至總是讓晴晴為她背鍋。

新的上司越是信任CC,就越是否定晴晴。晴晴無論在努力工作都總是被否定。

面對小人得志的CC,晴晴也是百口莫辯。

難道這個社會上只有小人才能活的開嗎?晴晴深深地嘆氣。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新上司漸漸地發現了事情的本質,一切都有了轉機。

小人得志往往都是一時的,真相總會隨著時間逐漸浮出水面。

表面看起來友好的人,未必是真朋友。

表面看起來高尚的人,未必是真君子。

我們往往習慣於在一個人的嘴裡瞭解一個人,習慣於在看到一個人的第一眼就去判斷那個人的人品。

然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如果要了解一個人,不要單單隻從一個人的口中去了解,聰明的人從來不聽一面之詞。

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看他當面做了什麼,而是背後做了什麼。

耳朵聽見的未必是真的?那親眼所見的就一定真實嗎?

孔子周遊列國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飢一頓飽一頓那是在所難免。

他最信任的弟子之一顏回曾有一次弄到了一袋米回來。

孔子原本打算讓顏回把飯做好了之後大家一起食用。

殊不知,飯熟後,孔子偶然發現顏回一人偷偷地獨自食用了。

儘管當時顏回讓孔子大失所望,他依舊默不作聲。

開飯時,孔子說話了:

“求學除了要學習知識外,最重要的要學會尊師重道,

在長輩還沒吃飯的時候,如果自己先吃了,那是不禮貌的行為。”

顏回瞬間會意孔子的意思:

“老師你誤會了,剛才我見飯裡有些黑色的米飯,

可能是柴火灰吹上去了,我不敢浪費糧食,所以把黑色的飯吃了。”

孔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親眼所見的,也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呀。”

毛澤東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凡事不要盲從,在下結論之前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調查和深思。

古人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並非如此。

親眼所見的,也未必就是真實的。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於去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心。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獨孤天下》裡面有個情節。

獨孤家的二小姐獨孤曼陀為了嫁給富可敵國的李家,用自己的清白做誘餌步了一個局。

誰知她竟然搞混了李澄和李昞的房間,不得不將計就計。

第二天早上曼陀裝模作樣的哭哭啼啼地跑了出去,回到自己房間,拿出早已備好了白綾假裝蒙羞尋死。

二小姐讓奶孃欺騙大家稱三小姐伽羅不願嫁到李家,就想出這偷天換日的壞事。

還買通了三小姐的貼身丫鬟,甚至拿出了有伽羅筆跡的迷香藥方,人證物證俱在。

當時所有人認定了這件事背後使者是三姑娘伽羅,明明是蒙受奇冤,卻百口莫辯。

這個情景下每個都會誤會三姑娘伽羅,只有最瞭解他的父親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電視劇裡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很多時候汙衊別人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人總是很相信自己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聽。

但是中國有句古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件事情做的再滴水不漏,真相也總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

人的眼裡總是看見浮在表面的上的事物,總是忘記思考事情的本質。

真相總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或許時間比眼睛和耳朵更靠譜。

世界就像我們看見的冰山一角,僅僅只佔有冰山的十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90都是在看不見的地方。

身邊有些情侶談戀愛的時候愛的如火如荼,結婚不久發現兩人並非一路人。

還有些人為了一份考上公務員挑燈夜戰,等真的從事這份工作之後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片面,會影響著對事物的判斷!

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看見的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