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唐詩會有平仄?

邵世敏


為什麼唐詩會有平仄?首先平仄不是唐詩的特點,漢樂府等古詩可以擁有現代中文的平仄不奇怪,平仄是後人發現的發音規律,並不是因為發現平仄規律而改變了發音。古漢語與今天發音不同原因很多,但是平仄四聲的發現,韻書的制訂,其實維護了語音的統一和繼承。


平仄的出現不是唐朝

平仄的概念不是唐詩的特點,在南北朝齊梁時期有發現平仄規律了。南北朝齊永明時期,竟陵王蕭子良身邊集聚一群文人,在《梁書·武帝本紀》中記載:"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這些人中,蕭衍就是後來被餓死的梁武帝,沈約、王融、謝朓、範雲等人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

在《南齊書·陸闕傳》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永明體

永明體是從"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他的特點是重注聲律和對偶,平仄的發現使的詩開始出現了工整的對仗。在這以前的詩人對仗是不講究平仄的。

1、不講究平仄的對仗

比如前朝的謝靈運特別喜歡在詩中使用對仗,他的詩中有無意間的平仄相對,但是大量的對仗平仄是不協調的。

例如他的名篇《登池上樓》是通篇對仗的,但是平仄大多不合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這裡邊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上句“平平平平仄”不是律句,下句“中仄仄平平”就是標準的格律詩的律句。“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算是格律詩中半拗體的對仗。

2、平仄協調的對仗

到了謝眺的時代,因為四聲平仄的發現,對仗工整得多。《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節選: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其中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是平仄協調對仗非常工整的兩聯。

逐漸成熟的格律詩

到了南北朝梁陳時期甚至開始出現了比一些初唐還要標準的格律詩,如陰鏗《閒居對雨詩》

四溟飛旦雨。 三徑絕來遊。 震位雷聲發。 離宮電影浮。山雲遙似帶。 庭葉近成舟。 茅簷下亂滴。 石竇引環流。 寄言一高士。 如何麥不收。

這是一首失粘(第四聯)的格律詩,但是對仗非常的嚴謹。陰鏗的另一首《新城安樂宮》就是完全合律的排律詩了。

古人為什麼研究四聲和平仄

古人為什麼研究四聲和平仄?我以為是對於音律美的一種追求,經過前人的探索,音韻的規則在唐朝到了成熟期。特別是隋朝參考各地方言制訂了統一的韻書,使得音韻有標準可循。

在唐朝又經過王績、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杜甫等幾代人的推動,格律詩在唐朝達到了頂峰。

科舉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另外在武則天時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科加入了律詩和律賦,所以唐人考進士必須研究四聲平仄,否則做不了格律詩當公務員就難了。從此講究聲韻對仗黏連等規則的格律詩和相對自由的古體詩形成了中國古詩的兩大部分。

結束語

至於藏語是不是有平仄嗎?這個就不懂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平仄。在四聲基礎上把每個字或者說每個音節的聲調分成平聲和仄聲兩類,這就產生了“平仄”。

現代漢語普通話是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這四聲,其中陰平、陽平歸入平聲,上聲、去聲歸入仄聲。《中華新韻》是按現代漢語的聲調來劃分平仄和韻部的,現在有許多人是按《中華新韻》來作詩的。

中古漢語分平、上、去、入這四聲,而且這每一聲還分陰陽,便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個聲調(一些方言比如粵語至今還保留這八個聲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分四聲法》,大致道出了四聲的各自特徵: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其中上、去、入歸屬仄聲,平聲還是平聲。(古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已經分散到現在的四聲中了。)《平水韻》等韻書因平聲字多,分為上﹑下兩卷,稱上卷為上平,稱下卷為下平,並非陰平、陽平之分。寫舊體格律詩(如五絕、七律、五律、七律等),一般依平水韻分平仄和韻部。一些韻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以通押,《詞林正韻》便將那些可以通押的韻部進行歸併,成為填詞分辨平仄和押韻的依據。

平仄是漢語和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特徵,甚至整個漢藏語系各種語言都有以聲調區分音節意義的共同特徵。並不是唐詩才有平仄,而是唐詩以後才特別注重平仄。

漢字對應的是單個音節,單音節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聲調區分,那就難以細緻表意。即便有了這些聲調區分,漢字還是有很多同音字;這便導致有時光聽語音難解語意,比如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食獅史》)便是個極端的例子(沒有上下文語境,念出這標題都會讓人不知所云)。

我在博士班學習的畢業論文中提出了這個觀點:“中國詩歌發展史是詩歌律化與散文化(自由化)矛盾運動的體現,唐詩中的近體詩是中國詩歌律化的高峰,從形、音、義三個向度充分發掘了漢字創造美感的可能性。”在詩形方面,齊言體形成整齊美和對稱美(尤其體現在律詩的對仗中);在語音方面,律詩(以及絕句)的本句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兩聯平仄相粘,體現聲音的規律性演進,形成音樂般的旋律;在語義方面,對仗對於相對語句意義層面的詞性(尤其是名詞的細類和數字、顏色等)、結構、修辭等提出相應的要求。

唐詩在語音方面的律化,區分平仄和歸納平仄組構的規律是重要的現體。

南朝齊、梁間的沈約等人,創“四聲八病”之說,可說開始了中國詩歌在語音方面的自覺律化。



唐初的沈佺期、宋之問等人,更在以沈約、謝朓等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基礎上,從原來的講求四聲發展到只分平仄,從消極的“回忌聲病”進而悟出積極的平仄規律,又從原來只講求一句一聯的音節協調,發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對,以及中間二聯的對仗,從而形成完整的律詩格律。

所以說,平仄是早已存在漢語詩中的,只是到了唐詩中才開始自覺分辨平仄,並掌握和運用平仄的運行規律。

我本人所創的卦體詩,是在傳統律詩的基礎上,結合西方詩歌分行排列的形式和《周易》八卦卦象的符號化功能,對詩形進一步律化,使詩形符號化,卦體詩詩形便帶有《周易》八卦的符號意義。

下面附上本人所作的幾首卦體詩,大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請留言告知我哦。





千字文·天地玄黃



1.【乾】天

人之頭頂至高無上便為顛

雲散風收月落日升乃謂乾

來往穿梭萬古如常如此刻

順乎天道自強不息賽神仙

貫通高下雪飄雨注匯滄海

或有蛟龍忍氣吞聲守志焉


注: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他前切。



2.【坤】地

陰陽同太極 ‖ 妙徼辨靈玄

重濁陰為地 ‖ 輕清陽謂天

石碎堆成土 ‖ 水流儲作田

荒郊生草莽 ‖ 沼澤養魚鮮

萬物循其道 ‖ 一心觀自然

三才通上下 ‖ 四季共方圓


注: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說文》: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從土也聲。徒內切。


附:

此詩可分解出幾首律詩、絕句:


五律其一

陰陽同太極 ‖ 妙徼辨靈玄

重濁陰為地 ‖ 輕清陽謂天

石碎堆成土 ‖ 水流儲作田

荒郊生草莽 ‖ 沼澤養魚鮮

·

五律其二

石碎堆成土 ‖ 水流儲作田

荒郊生草莽 ‖ 沼澤養魚鮮

萬物循其道 ‖ 一心觀自然

三才通上下 ‖ 四季共方圓

·

五律其三

重濁陰為地 ‖ 輕清陽謂天

石碎堆成土 ‖ 水流儲作田

荒郊生草莽 ‖ 沼澤養魚鮮

萬物循其道 ‖ 一心觀自然

·

五絕其一

重濁陰為地 ‖ 輕清陽謂天

三才通上下 ‖ 四季共方圓

·

五絕其二

石碎堆成土 ‖ 水流儲作田

荒郊生草莽 ‖ 沼澤養魚鮮


(還可以分解出其他一些律詩和絕句,大家可以自己試試哦。)



3.【屯】玄

雲行施雨澤 ‖ 雷震布聲威

並用寬嚴經世濟民不可違

逸響傳邦遠 ‖ 幽情入世微

漫天煙火色 ‖ 遍地曙春暉

空深無阻滯 ‖ 水淼有包圍

遐邇始終未見幾人能識幾


注:

【屯】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說文》: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屬皆從玄。胡涓切。


此詩的陰爻詩行抽取出來,便是一首五律:

五律·玄

雲行施雨澤 ‖ 雷震布聲威

逸響傳邦遠 ‖ 幽情入世微

漫天煙火色 ‖ 遍地曙春暉

空深無阻滯 ‖ 水淼有包圍



4.【蒙】黃

山下出泉裂石穿沙必果行

涓流翻細浪 ‖ 弱響逸清聲

遇高能俯讓 ‖ 待下以傾誠

田地賴澆灌 ‖ 舟船共送迎

半染土黃半染燈光妝水面

江河添異彩 ‖ 星月借柔情


注:

【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說文》:黃: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乎光切。


此詩的陰爻詩行抽取出來,也是一首五律:

五律·黃

涓流翻細浪 ‖ 弱響逸清聲

遇高能俯讓 ‖ 待下以傾誠

田地賴澆灌 ‖ 舟船共送迎

江河添異彩 ‖ 星月借柔情



天地玄黃

【離】

一斧頭劈開蛋殼裡的混沌,為何

一半是天是黑色,||一半是地是黃色

據說創世是按照創世者

自已的模樣來創世,因而

黑的是髮色或眼色,||黃的是膚色或膿色

那麼他是眼睜睜地重創了自己來著

·

【賁】

那蛋黃孵出的太陽在追求者眼裡總像

畫餅高掛,||梅子已黃

讓人如飢似渴,||讓人東張西望

從東到西的路程總比腳步更長

天總在前行,||地總在退讓

黃昏與黑夜之後,太陽卻出現在後方


注:

【天地玄黃】:語出《易經》“天玄而地黃”,即謂天為黑色,地為黃色。

【離】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四方。

【賁】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2017.2.7—9於北京



根據《周易》,奇為陽,偶為陰;陽爻詩行為單句,陰爻詩行為偶句(對仗、對偶)。卦體格律詩像傳統律詩絕句一樣講究平仄粘對。

卦體詩可以純粹從詩歌文本解讀詩的內容,也可以結合相應各卦的卦象卦理進行解讀。



關注本頭條號,瞭解奇妙的“卦體詩”!

2018.4.21 @卦體詩


卦體詩


平、仄當時並沒有強調,但是大多是有平、仄規律。是後人研究當時的詩詞創作手法總結出來的,就是大、小“李杜”的詩也不是全部符合平、仄,是後人為了規範學習和寫作,讓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才提出平、仄規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