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離郴州城最遠的仙嶺,叫“金仙嶺”

離郴州城最遠的仙嶺,叫“金仙嶺”

明朝大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遊天下,游到郴州就發現這裡有名堂,他是這樣表述的:“郴州為九仙二佛之地。”那確實,郴州城就是蘇仙嶺、劉仙嶺、騾仙嶺、南塔仙圍起來的,這是第一圈;第二圈是王仙嶺、劉仙嶺、後仙嶺、仙居山、廖仙嶺;第三圈是高仙嶺、範仙嶺、仙台山、太和仙、慧仙嶺;三圈之外是白石仙、蕭仙嶺等等。總之,哪座山嶺出一個兩個有本事名氣、憐憫心腸的修真得道的人,那座山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離郴州城最遠的仙嶺,叫“金仙嶺”,在郴州跟臨武、桂陽兩縣交界的地方,清朝《湖南通志·地理志》記臨武縣“金仙嶺在縣東六十里,接郴、桂界”;《臨武縣誌·山川志》記“金仙嶺在縣東金三鄉六十里,縣人呼為金仙寨,高數百仞,連接郴、桂兩界。相傳為金仙昇仙之所,仙母葬其上。山頂有鐵香爐、燭臺,重數百斤,不知年代。有大石,可容百餘人,偶踏之,動盪如舟。鄉人歲一登寨,析禱多應”。

《臨武縣誌·仙釋志》又記北宋初就有金仙的傳說:“宋,金仙,不知何許人,面色金黃,或時而赤。伏處邑之金三鄉,,篤志真修。後忽登嶺上,白日飛昇。至今以‘金仙’名其嶺……”《桂陽直隸州志·人物誌》也記述:“又有’金仙者’,居臨武,時人莫識也。面正黃,作金色,有時而赤。往來材野間。一日登高山,白晝昇仙去;因號其山為‘金仙領(注:古代“領、嶺””通假使用)’,在州南四十五里,至今靈蹟尤著。或曰:‘宋時人。’“

事情是這樣的: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巢起義軍與官軍在嶺南道打得不可開交,粵北人民更是民不聊生。一位羅氏阿婆帶著她的兩個兒子高山、高峰躲避戰亂,沿武水溯流而上,進入騎田嶺西郴州境內。據說她老人家祖先原來就是這一帶的,後來移到嶺南去了,這一回躲到祖籍地,住到郴縣、臨武、桂陽三縣交界的嶺上龍潭巖洞,在嶺上開荒種地、圍墾沙田。

羅阿婆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曉得作田,懂得采藥,還會武術,更難得的是她有仙人心腸,時常帶兒子在嶺上找藥,為周圍的鄉民治病治傷。羅阿婆教子有方,不但教兩個兒子高山、高峰鍛鍊武藝,她還鑿了“解悔池”,教他

們在池邊思考有什麼事沒做好,在池中沐浴淨身洗晦氣,飲清泉以祛百病;又鑿了塊“膜心石”,教兒子坐在石上修煉,摸此石捫心自問:為鄉親做了什麼?後來,羅阿婆老死於龍潭巖洞,四鄉八里的鄉親幫著高山、高峰兩兄弟把阿婆安葬在嶺上。五代末那時天下又大亂,高山、高峰兩兄弟發動鄉鄰自保,除暴安良,聚集鄉親在嶺上修築村寨(上富村),豎起旗子,防衛匪盜兵災。

此事驚動了玉皇大帝,他駕雲巡視五嶺。羅氏兄弟這天正在“膜心石”邊修煉真氣,突見嶺頂飄來祥雲,雲上端坐著天帝模樣的人,便馬上跪拜叩頭。玉帝有感於羅氏兄弟為民之心難得,便冊封他們為仙。倆人全身頓時金光閃現,,登上嶺頂,從“通天石”踏上祥雲昇天……後人就叫他們“金仙”,昇仙處就名“金仙寨”,這座嶺從此叫“金仙嶺”。嶺頂完全是石頭、石壁構成,活像一個巨大的人頭。為此,老百姓就在嶺頂建金仙祠,供奉金仙塑像和仙母娘娘,把羅阿婆墓稱“仙母冢”,並刻碑記事。金仙祠建好後,活像大仙頭上戴道冠。

清嘉慶《郴州總志·山川志》記“金仙嶺,在州西九十里。夏月每晨,雲霧罩嶺即旱,三日無霧即雨,又名仙帽嶺”。因為當地百姓說每碰到乾旱天,嶺峰就會陰霾罩頂,人們稱之為“戴早帽”,而“帽脫三朝”必有雨。所以百

姓喊“金仙脫帽”,民謠念:”金仙脫了帽,不等三天雨就到。”“要知天雨晴,先看金仙寨上雲。”金仙嶺頗高,風景很優美,清朝詩人雷尚白專門寫了一首詩《金仙嶺》:“躡屐金仙頂,翹然四望通。放懷高碧漢,回首落青虹。灶訪雲霞外,鳧棲石澗中。仙人終不見,斜日半規紅。“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九月初九,周邊各縣百姓,紛紛攀登金仙嶺,到金仙祠燒香叩頭,祈求金仙恩賜風調雨順,保佑人畜平安。有的官吏會在朝拜前,到”解悔池”沐浴,在“三醒亭”醒悔;有些信徒會手摸“膜心石”表示虔誠。

這時,金仙嶺就更加像巨大的人頭,金仙祠也更像道土戴的頭冠,而佛是光腦袋沒有冠的。所以金仙雙目微閉,仰天傲立雲上,故志書寫“青壁冠雲”,民間曰“金仙冠雲”;還在石壁上刻對聯:“古寨依然永傲乾坤日月,閒雲似舊不聞人世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